王勝利
[摘要]:為了加快林業發展,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加強林業生態建設,實現林業跨越式發展。本人闡述了林業建設在人類生存環境中的重要作用,我們應充分認識到現在環境惡化與我們毀壞林業資源有著密不可分的重要關系。我們保護環境,改善環境,目的是為了保護人類的生存環境不受侵害,從根本上講就是加強林業生態建設,保護林業資源,從而達到從根源上保護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
[關鍵詞]:林業資源 ;生態建設 ;生存環境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發展經濟為第一要務,國家富強了、城市建起了高樓大廈、連同農村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村都鋪上了公路,我們農村人進城也方便多了,在農村甚至家里有輛小汽車也不是什么稀罕事了,可是“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質變壞,80年代魚蝦絕代”這句順口溜卻也在不同的城市、農村響了起來,也反映出了環境在不斷的惡化。藍藍的天上白云飄,這是我們對美麗天空的記憶,也是兒時的記憶。現在我們很少能見到這樣美麗的“天”了,尤其在城市里或工業區,終日烏煙瘴氣,陰霾籠罩,實在令人不快. 環境保護部門通過監督、控制排放污染物指標減少污染,我們林業部門則是通過保護林業資源,加強林業資源建設,源源不斷長久的增加大氣濕度、保持水土、凈化空氣。因此說加強和保護林業資源就是從根源上保護人類的生存環境。
1、林業資源現狀
當前,雖然我們也很重視林業,也在大力發展林業。可是經濟的發展和林業的發展是不平衡的,在我們國家的一些偏遠城市和工業強縣,地方政府為了使經濟迅速發展,致使林業資源遭到了嚴重破壞,使大量荒山脫掉了“綠裝”,致使環境惡化,水土流失嚴重,遭到破壞的有些地方可以迅速的修補,可大部分是不可能在回到原來的樣子了,甚至是不可修補的。
經濟的發展超越了林業的發展步伐,正在侵蝕著我們人類的生存環境,我們的生存空間正在逐步縮小。例如我們國家近些年常常出現沙塵暴和霧霾,這就間接說明了環境質量的嚴重降低與森林資源嚴重破壞是密不可分的,因此保護森林資源,保護我們人類的生存環境迫在眉睫。
2林業在改善環境中的重要作用
2.1自1860年起,地球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大約提高了25%,其中一半是1960年以后增加的,這使全球的氣溫上升了0.5-0.7攝氏度,如果這一趨勢得不到控制,預計到21世紀末,海平面將上升0.3-1米,這樣以來,我們人類所居住的土地將大幅度減少,危機我們的生存空間。所以,改善和控制現狀,不但要環保部門努力,而且更需要我們林業部門的努力,因為現在人類在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森林植被正遭嚴重破壞,結果是熱風容易形成,風暴肆虐成災,對氣候變化造成不良影響,黨的十六大報告就明確提出了國土生態安全問題,生態安全同國防、經濟安全一樣,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加強林業建設,保護森林資源刻不容緩。
2.2具有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的重要作用
水和土地都是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森林資源破壞了,土地正在大面積的流失,如果我們不加以控制和保護,我們的生存空間將越來越少,最終可能導致人類走向滅亡。民間講“林水一家,有水才有林,有林則有水”,確實是這樣的,據科學家試驗:一棵25年生天然樹木每小時可吸收150毫米降水。22年生人工水源林樹木每小時可吸收300毫米降水。相比之下,裸露地每小時吸降水僅5毫米。因此說明林地涵養水源的能力遠遠要比裸露地強。同樣林地內只要有1厘米厚的枯枝落葉層,就可以使泥沙流失量減少94%。在年降水量340毫米情況下,每畝林地土壤沖刷量為60千克,而裸地則高達6750千克,相差110倍。俗話講:“山上和尚頭,下雨泥橫流”,就是這個道理。
2.3具有防風固沙,保護生物多樣性作用
森林能降低風速,固定流沙,保護農田,為農業生產創造有利條件,這是人們在多少年的實踐中所認識到的一條自然“法則”。而且它可以為多種生物提供一個歇息、繁衍的場所,在保護生態環境和生物鏈的平衡中有著重要的作用。
我們都希望生存在藍天白云下,出門可以呼吸道新鮮的空氣,我們都知道農村空氣比城市好,這都說明農村環境比城市好,如果我們再不重視林業發展和保護,一再盲目發展經濟,久而久之,我們勢必要生活在烏煙瘴氣,陰霾籠罩的環境中。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林業確定并實施了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林業發展戰略,建立了以森林植被為主體的國土生態安全體系,開展了林業六大生態工程建設和以保護濕地生態系統為主的濕地保護工程,改善中國的生態環境,保障國家生態安全,維護生物多樣性及其棲息生境。2009年召開的中央林業工作會議進一步確立了林業的“四個地位”:林業在貫徹可持續發展戰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在生態建設中具有首要地位,在西部大開發中具有基礎地位,在應對氣候變化中具有特殊地位;明確賦予了林業“四大使命”,國家的重視和林業的作用都說明了加強和保護林業生態建設在改善人類生存環境中起重要作用。因此說加強林業資源保護和林業生態建設就是為了保護人類生存環境。
【參考文獻】:
[1] Tyrvainen. L. Economic valuation of urban forest benefits in Finland[]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01,62(1): 75-92.
[2] 陳麗云. 廣州市城市園林綠化管理研究[D]. 華南理工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