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記云
馬克思明確指出:未來的新社會是“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教育作為一種培養和造就人才的崇高事業,是以人為教育對象的社會活動,必須把育人作為第一要務,培育社會和人的發展需要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人才.
學校要發展,要生存,就必須把德育工作擺在學校的重要地位,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領導的認識是最關鍵的,任何一項工作,沒有領導的高度重視是難以做好的。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智力因素要靠非智力的因素支配和牽動。學校的基本職責是育人,育智先育人。育人為本,德育為首。良好的教學要靠和諧的秩序做保證。多年來,學校始終把德育工作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本著以人為本、和諧發展的辦學理念,我校的發展印證一條清晰的發展軌跡:教學的成功來自德育教育的成功。我校為了使學校德育工作做出實效,做到以下幾點:
1、重大節慶日、紀念日為契機
主題教育是教育工作的主渠道,每學期學校都可以以重大節慶日、紀念日為契機進行國防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誠信教育、感恩教育、心理教育等方面的主題教育。例如感恩教育已經逐步成為筆者所在學校的德育特色。以感恩父母、感恩老師、感恩同學等為主題教育目標,積極開展感恩教育活動。本學期,筆者所在學校又結合教師節,由學校政教處倡議,班主任組織學生對教師進行短信問候、手工制作賀卡祝賀,使每位教師感受到為人師長的驕傲;結合一二九紀念日,開展“感恩昨天,珍惜今朝”的主題教育活動,使每一位學生均能懷著一顆感恩的心面對歷史與未來;利用世界環保日等各種環保節日,積極號召并組織學生開展環保實踐活動,開展“感激大自然賜予之恩”系列活動。這些活動深入人心,不流于形式,受到全校師生的歡迎與好評。
2、日常教育為載體
德育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優秀的精神品質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學校應時刻不忘把德育教育滲透到日常教育中去,以期達到春風化雨的教育效果。例如,本學期筆者所在學校向全校學生發出倡議,每周為父母和親人做一件力作能及的事情,例如,幫父母洗一次腳,做一次飯,拖一次地,洗一次頭,刷一次碗筷,買一次菜,捶一次背等,使學生體會為人父母的辛勞,學會關心、理解父母,學會為家庭付出。吸取心理健康教育中有益的成份,豐富傳統德育的內容和方法傳統大學德育的內容,著重培養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愛國主義、集體 主義、社會主義精神,但對學生做為一個最一般的人在學習、交往、戀愛、擇業、耐挫等日常生活中所應具備的心理素質未給予應有的關注和培養。而且德育是系統的、高層次的導向教育,它的內容理論性極強,對人的培養有一個較為統一的標準,這使得德育在中學生眼里是高高在上的、與現實相脫離的,也因而使他們感到德育內容空洞、難以接受。要解決這一問題,就必須要吸取心理健康教育中有益的成分。
3、以班級活動為平臺
筆者建立了家長委員會制度,積極邀請沒一個學校和班級管理。通過校長接待日、家長聽課日形式,使家長確切了解學校的實際,建立信任自覺配合學校開展管理,并以點帶面,進一步促進學校在贏得家長的信任的基礎上,筆者更加注意這種學校與家長合作的延伸,為此,在充分征求意見的基礎上,筆者采用報告制,內容涉及學校德育工作的整體布置、學校德育管理的整體思路、家長如何配合學校管理學生、家長如何與學生真心相處、學校家長委員會如何向班主任老師反饋、家長每天要提醒學生的十件事,以及家長管理的問卷調查等諸多事項,力求在家校合作上做到細致。在家校溝通管理過程中,筆者時刻注意工作開展的實效性,并注重在工作中不斷總結。這項工作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方法的運用和范圍的拓展上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并且會在今后的工作中繼續不斷的探索,不斷追求,創造家校合作的新局面。
提高德育工作者的教育能力。改變傳統的學生觀,建立共情式的學生觀。德育工作者把學生當作塑造的對象,把自己看成心靈的塑造者,往往持有評價性的學生觀。而心理健康教育者則把學生看作有自身需要的人,把自己看成學生的參謀或朋友,持有共情性的學生觀。所謂共情是指設身處地地體驗學生的情感體驗,并把這種體驗傳達給學生。
4、以綜合社會實踐活動,拓寬學生道德體驗為渠道
筆者所在學校十分重視綜合實踐活動課的發展,制定了“社會服務于社會實踐”活動總體規劃,并積極付諸實施。充分挖掘社會道德資源,積極開展社區教育活動,在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活動中改變了傳統的由班主任或指導教師全程指導、政教處全面配合的狀態。每學期放假前,政教處同意制定本學期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的組織方式、社區服務與社區實踐的時間段。改變傳統的德育觀,建立積極的教育態度長期以來,在德育過程中,往往是說教多于啟發,指責多于疏導,給人以勢壓人之感 。因此,德育在人們的印象中已形成一種定勢:枯燥的說教,教師將固有的規范灌輸給學生 ,使學生被動接受。這種說教、灌輸和壓服的態度與方法很容易造成學生逆反心理。
在現代教育逐漸取代傳統教育的今天,受教育者對于歷史和自然知識的了解以及生存技能都有所增強,但卻忽視了道德素質的培養。只有把文化知識的傳授與道德的培養并重,才能培養出更多的優秀人才,這才是成功的教育。從小學教學中就加強對學生的品德教育,各類學校都應加強對中華民族美好品德和優良傳統的傳承與弘揚,教師應以此為重任,提高德育滲透的自覺性,把握滲透的可行性,注重滲透的持續性,積極進行德育滲透,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逐漸養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和諧發展。
教育作為人的存在方式之一,是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和生活態度,是人重要的實踐活動形式,必須以人的生活幸福為本,關注人的幸福生活;教育作為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必須以人的全面而自由發展為本,關注人的全面發展、和諧發展、個性發展、持續發展、終身發展和健康成長;教育作為人的生命發展的本質要求,要喚醒學生的生命活力,把學生的發展從知識層面提升到生命發展層次。
筆者所在學校的德育教育小組在新的形勢下,新的理念指導下潛心探索,開展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績,今后,我們還要大膽嘗試,懷著對未來的憧憬,讓我們揚帆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