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芬菊
【摘要】隨著時代變遷,以往小說寫作長并沒有女性涉足,而在十八世紀末期英國女作家簡·奧斯汀用自己的文筆著就了《傲慢與偏見》,成為了女性寫作的代表。這部小說從全新視角出發,解讀了女性寫作立場,向世人展示了女性當時所處的社會地位,剖析了導致不同命運產生的原因,作者從女性角度寫作,開創了寫作新篇章。有必要分析與解讀《傲慢與偏見》中所體現的女性寫作立場,感悟其中所體現的主體意識。
【關鍵詞】《傲慢與偏見》;女性寫作;主體意識
在《傲慢與偏見》小說出現以前,小說所表現的都是從男性角度寫作,幾乎沒有從女性角度或女性立場寫作的小說,女性在這樣的小說中不是以“天使”形象就是“魔鬼”形象出現,而《傲慢與偏見》的出現改變了這一現實,小說寫作也開始了從女性寫作的新局面。
一、從形象分析女性寫作立場
《傲慢與偏見》主要描繪的是女性的愛情與婚姻,要了解小說中的從女性寫作立場,就要先從小說中的女性形象開始。在《傲慢與偏見》中的女主角是伊麗莎白·班納特,盡管她的才貌并不出眾,但其性情卻很獨特,也正是她的這種性格讓她成為了父親最喜愛的孩子,且獲得了傲慢的達西的青睞。伊麗莎白這一人物,不僅機智果敢,具有敏銳的洞察力,還具有良好的觀察力,可以看穿人性的善惡。盡管伊麗莎白的家境并不好,然而,她卻是一個勇于向世俗挑戰的女性,遇到再大的困難也能機智應對,這一女性形象是以往小說著作中不曾出現的。同時,在《傲慢與偏見》中,還有一位女性具有這樣的特點——夏綠蒂·盧卡斯,她是伊麗莎白的好朋友,她的家境與伊麗莎白很相似,她的父親十分看重金錢,在夏綠蒂出嫁時也沒有很好的嫁妝,但她卻很有主見,人也很聰慧,能夠看得清自己的優勢與劣勢,懂得用自己的財富創造美好生活,在感情上也很主動,追求自己想要的幸福。此外,吉英·班納特也是小說主要描繪的人物之一,盡管她很漂亮、出色,但對于愛情卻很被動,不敢反抗,更不會主動抓住愛情。
二、從人物塑造分析女性寫作立場
在人物塑造上也可以看出簡·奧斯汀的女性寫作立場,以小說主人公伊麗莎白為例,她是一個十分聰穎的女性,盡管她沒有接受過貴族教育,但這并不影響她有一顆好學上進的女性,通過讀書,她懂得了什么是尊嚴。同時,伊麗莎白又是一個極具獨立性、思想也很豐富的女性,也正是在這種性格的影響下,讓她在對待愛情與婚姻上并沒有順從與隱忍,如果不是自己想要的愛情,她會拒絕,這是當時女性很少具有的性格,由此可見,伊麗莎白對待愛情與婚姻的做法已經呈現向當時婚姻觀挑戰的跡象,作者也借伊麗莎白表達了自己對當時婚姻愛情的不滿,從女性立場出發,表達了女性內心的渴望。此外,伊麗莎白的人物形象就是對當時社會的挑戰,雖然傳統禮教十分盛行,但伊麗莎白卻并為受到這種傳統禮教的影響,她敢說敢做,面對強敵也從不畏懼,且會主動反擊,典型代表片段就是面對凱瑟琳夫人的問責時,伊麗莎白很好的回擊了她,可見伊麗莎白代表了女性意識的覺醒與發展。
三、從寫作風格分析女性寫作立場
在《傲慢與偏見》這部小說中其寫作風格主要是以女性角度敘事,不僅將女性作為主要描寫對象,還從文學角度塑造了獨立女性意識,尤其是第三人稱全知視角的應用,更是創新了敘事方式,同時也應用表述內心活動的手法,逐漸引入具體的故事情節,并借伊麗莎白之手表述現實世界。在寫作上,作者還將間接引語應用進來,讓讀者在閱讀中不自覺的走進了作者創設的情境中,通過這樣的表現手法,為讀者展現了一個不曾在現實小說中出現的女性形象。在應用間接引語的過程中,作者可以將自己的想法與感受通過主人公表現出來,這樣也就拉近了讀者與作者的心靈距離,讀者也會與作者在心靈上產生共鳴。在小說中,作者主要塑造了伊麗莎白這一人物形象,貫穿于整個事件,利用主人公內心矛盾與思想沖突等描寫,為讀者營造與主人公相同的人生感悟,讓讀者真正走進小說,與主人公一同感受生活中的悲喜。作者所塑造的伊麗莎白,不僅是對封建社會的反抗,更是在為女性爭奪生存之地,展現女性價值,鼓勵女性應在怎樣生活,怎樣追求自己的幸福,這些都是對男權主義的沖擊,主人公伊麗莎白也在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向世人證明女性的強大,向世人展現了女性在社會中應占有的立場。
四、結論
《傲慢與偏見》這部小說無論是在人物特點上,還是形象塑造上,或是寫作風格上都在體現著女性主義特征,并從女性角度展現了女性寫作立場,改變了以往作品中女性只是男性的附屬品的寫作風格,尤其是伊麗莎白這一人物極具代表性,不僅聰慧果敢,且具有強烈的反抗意識,敢于向權威挑戰,由此可見,作者在創作中就是要反對男權主義,為女性爭奪社會地位,借伊麗莎白這一形象宣傳女性主義,倡導男女平等。
【參考文獻】
[1] 李華南, 郝翠屏. 《傲慢與偏見》女性主義敘事解讀[J]. 現代語文(學術綜合版), 2013,01:45-47.
[2] 李素芬. 從女性主義角度分析《簡·愛》對《傲慢與偏見》的超越[J].名作欣賞, 2013,27:43-44.
[3] 王 娟. 試析《傲慢與偏見》中的女性意識[J]. 長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3,05:1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