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楊貴妃是一個被文學作品演繹多次的歷史人物,從她生活的唐代至今我們見到了版本不同的楊貴妃的形象,而在人們心中楊貴妃比較丑惡的一面均源于宋元時期的文學作品。這一時期較之唐代和明、清兩代都有較大的區別。本文意在探求宋元時期楊貴妃文學形象的流變,及其轉型的原因所在。
【關鍵詞】楊貴妃形象;轉型;原因
自從李、楊的愛情開始,他們的故事就不斷地被文人們所演繹,歷經唐、宋、元、明、清各代,經詩歌、傳奇小說、戲曲不同體裁的潤色,故事距離歷史的真實越來越遠,人物形象也越來越復雜。楊貴妃的形象多種多樣而富于變化,唐代提及楊貴妃的文學作品多是詩歌,或是對其頌詠,或是對其批判,對楊貴妃的評價可以說是參差各半,可是宋元時期,除了幾乎北宋樂史的《楊太真外傳》中楊貴妃美丑雜糅,作者沒有明顯的感情傾向外;宋代無名氏的《梅妃傳》呈現出一個悍妒、喪心病狂的女人;元代王伯成的《天寶遺事諸宮調》,作者不拘泥于以往楊貴妃故事,而是憑借自由想象創作了新型楊貴妃的故事,文中首次出現了楊貴妃、唐明皇、安祿山的三角關系,作者對楊貴妃的態度憎惡又同情;元代白樸的《梧桐雨》是宋元時期楊貴妃題材作品的大成之作,《梧桐雨》的主題是諷喻,其中結合感傷主題,使得作品更加厚重,在這部作品中再次出現了楊貴妃、唐明皇、安祿山的三角情感關系,文本汲取了前人創作的精華,《梧桐雨》繼承并發揚了《梅妃傳》楊貴妃形象的丑的一面,由單一角度的丑陋,到多角度多側面的丑陋;從《天寶遺事諸宮調》中汲取了市民階層的審美情趣,使得文本更加世俗化、平民化。楊貴妃形象在這一時期都陷入了一個定式:—— 一個誤國尤物、品行不潔的寵妃,因此宋元時期也就成了楊貴妃形象改變的重要轉型時期。
楊貴妃文學形象的演變線索實際是文人們與安史之亂的心理距離遠近的變化,心理距離指創作主體與創作對象之間的心理距離,審美心理和功利心理之間的距離,心理距離的產生和變化,與整個社會氣氛,與時間、空間距離的變化,與歷史積淀的思想文化基礎,與時事政治的變化以及個人的身份、體驗緊密相關。文人們與安史之亂的心理距離遠近變化即距安史之亂的時空距離不同,文人與楊貴妃的心理距離不同,在作品中呈現的感情傾向、對楊貴妃的評價也不同。安史之亂之前楊貴妃是盛唐的化身,安史之亂之后不僅是她華麗的愛情的結束,更是一個朝巔峰時刻的完結。唐、宋、元朝代的交替,楊貴妃也終經變化從高高在上的貴妃成為了紅顏禍水、誤國尤物。
一、宋代的楊貴妃形象——從《楊太真外傳》到《梅妃傳》
《楊太真外傳》把唐代以來散見各書的筆記史料、傳奇故事加以總匯,作者樂史是北宋史官,在創作文本時是抱著整理史籍的目的的,樂史忠于修史的原則,“不抑美,不隱惡”,所以我們所見到的楊貴妃形象少有演繹,也正是因為這點使得這個文本中楊貴妃形象美丑雜糅,作者對楊貴妃的態度客觀的。而且樂史與楊貴妃的心理距離與楊貴妃較遠,中唐以后到在中華大地上戰亂不斷,適值五代之時中華大地上更是禍起蕭墻,同室操戈,盛唐的景象已經成為了活在人們記憶中的傳聞,對于傳聞樂史自然也就不會傾注過多的感情,反而使得他可以更為清楚地看出政治動亂的原因。
《梅妃傳》出自宋代無名氏之手,作者將楊貴妃塑造成一個妒忌心強、驕橫不講道理的神經質的女配角。其原因筆者認為有以下兩點:一是特定時代自身的特點決定的。晚唐時期以來烽煙四起,中國再一次陷入分裂之中,中原王朝再也沒有恢復到漢唐的強勢主導地位,因此這個時期的儒家文化整體內轉,內省成為此時文人的主要創作心態,文人們不斷地審視整個時代,整個朝代,并從審視中反思。此時楊貴妃就成為宋人時刻警示自己的對象,她的缺點就是這樣被無形放大的。二是整個時代的主導思想發生變化,程朱理學的出現,使得人們的思想進一步被規范,宋時期人們的思想多受二程影響,婚姻婦女觀也當然在被改變之列。二程在婚姻婦女問題上重婦道,提出“從一而終”的婚姻婦女觀,二程對男子再娶有種種寬限,但對寡婦再嫁卻相當嚴厲。提出:“餓死事小,失節事極大。”宋人面對楊貴妃不可抹去的歷史是無法寬容的,傳奇般的帝妃之戀,這時成了她洗不去的人生污點,華麗的愛情背后,是對自己丈夫的背棄,是與自己公公的亂倫之愛。
二、元代的楊貴妃形象——從《天寶遺事諸宮調》到《梧桐雨》
楊貴妃的形象在《天寶遺事諸宮調》是區域妖魔化的反角,什么驅使了王伯成將楊貴妃形象塑造成如此之丑陋,連同情都成了慷慨的施舍呢?宋、元代城市的繁榮,市民階層的不斷擴大,促進了俗文學的興盛,民眾的審美取向,成為作者創作的要動機和目的。并且,諸宮調這種文學體裁本身的特點對市民階層的迎合造成了對楊貴妃形象的損害,這種戲劇形式通過說唱表演,在演出時為追求現場效果吸引觀眾,唱詞通常都會很低俗。同時,受元代的政治制度的限制,多年不行科舉,文人沒有參與政治的機會,于是他們通過寫歷史劇來抒發自己的政治情懷,通過批判女性來推脫男性的責任,在不受重視的境況下尋找心靈的慰藉。
探討《梧桐雨》的主題和楊貴妃形象的轉型的原因,我們必不可少的要研究白樸的個人際遇,白樸經歷過壬辰之難,金的滅亡,帝王都昏聵,寵信奸臣,偏愛后宮,最后導致國家的衰落滅亡。白樸將自己的失母之痛,現實中歸咎于腐敗的朝政,而在創作中就下意識的將罪責歸咎于楊貴妃,正是基于此楊貴妃被塑造成為典型的禍國尤物。另外,為什么楊貴妃的形象會如此之不堪呢?這就要從元代戲曲本身說起了,元代立國以后,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使得俗文學逐漸成為文學中的主導,這樣普通民眾成了元戲曲的審美主體,審美情趣也就漸漸的向世俗化、市井化發展。元代戲曲家為了取悅觀眾經常會設計一些人們媚俗的且吸引人的情節,來滿足市民階層的尚奇心理。因此,白樸在人物關系設置上添加了中唐明皇、楊貴妃、安祿山的三角情感,不僅是劇情設置的需要,同時也是出于迎合觀眾的考慮,楊貴妃在成為盛唐的陪葬品后,再次在元代成為市井文化的犧牲品。
在歷史上,楊貴妃是備受爭議的,她是華麗盛唐的象征,也是唐由盛轉衰的余音。同樣,在文學上,她也是譽滿天下,謗滿天下。宋元時期的楊貴妃形象就是被文人們爭相批判的對象,從《楊太真外傳》開始,歷經《梅妃傳》、《天寶遺事諸宮調》、《梧桐雨》等文本的幾經潤色,楊貴妃形象已經與前代作品形象大不相同,有著其獨特的審美功能,在文學史上也有著重要的意義。宋元時期的楊貴妃形象沿著陳鴻《長恨歌傳》生發出來諷喻主題將諷喻已經寫到了極致,也使得楊貴妃形象丑到了極致,這樣就讓后世作家的創作不得不回到感傷主題上來。
【參考文獻】
[1] [宋]歐陽修, 宋 祁, 撰. 《新唐書[M]. 北京宋中華書局, 1975.
[2] [宋]劉 眴, 等撰. 舊唐書[M]. 北京中華書局, 1975.
[3] [宋]司馬光, 撰. 資治通鑒[M]. 北京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初編縮印宋刊本.
[4] 清曹寅, 等, 撰. 全唐詩[M]. 北京中華書局, 1960.
[5] 丁如明, 輯校. 開元天寶遺事十種[M]. 上海海古籍出版社, 1985.
[6] 清董誥, 等, 撰. 全唐文[M]. 北京中華書局, 1982年影印本(《唐人沼令集》卷40).
[7] 魯 迅, 校錄. 唐宋傳奇集[M]. 濟南齊魯書社, 1996.
[8] 魯 迅, 校錄. 王中行, 譯注. 唐宋傳奇集[M].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2.
[9] 朱金城. 白居易集箋校[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
[10] 布 洛. 作為藝術因素與審美原則的“心理距離”說[M]. 美學譯文,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2.
【作者簡介】
單鵬飛(1986—),男,漢族,吉林省農安縣人,本科學歷,長春市安全生產應急指揮及安全監管信息中心助理館員、科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