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琪惠
【摘要】主題是音樂作品的一部分,它概括了音樂最核心的本質。研究主題可以進一步揭示作品在主題作用下所獲得的局部與整體、表層與背景、形式與內容等多方面的有機統一。本文將圍繞音樂主題的性格和體裁性這一特征,論述主題研究的特性意義。
【關鍵詞】樂主題;性格和體裁性;特性意義
主題是作品發展的重要基礎,也是作品的核心。它常出現于作品的呈示部分,有較鮮明的性格特點,富有較強的表現力,樂思也比較完整,能體現清晰的性格面貌,易于辨識。不同的音樂體裁,主題有不同的表現方式。因為體裁決定了作品的樣式,也就決定了思想感情的表達方式。
一、主題的性格分類
音樂主題性格是主題本身所具有的個性特點,如歌唱性的,抒情性的,戲劇性的,舞蹈性的,風俗性的等等。音樂的主題既有表現功能又有結構功能,作為內容,主題的感情色調是非常明顯的了。本文以舒伯特鋼琴奏鳴曲為例,將對某些主要主題的性格與體裁性加以分析。
(1)抒情性
廣義上人們通常所說的“抒情性”指某樂曲或片段、主題“富于抒情性”。具體特指旋律性特強或抒情性特強的曲調。
該樂章為稍慢的行板,3/4拍,升c小調。呈示部的主要主題是一個抒情性主題(第1-20小節),由一個展開性的大樂句構成。內部結構為8+9+3(補充)。第一個樂節(第1-8小節),由三個主要因素組成:①主題開頭第1小節在pp力度下開始,左手伴奏織體始終在八度跳躍式的主音持續音上進行直到第8小節,第一樂節的結束。②右手主旋律在伴奏織體的基礎上展開,基本上由二分音符的和音音程與附點音型、前八后十六的節奏型組成,這是主題隨后展開的核心因素。③從主題旋律線的進行來看,每一小節都是級進下行和停滯后的跳進,三者組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小型波浪式的發展。音樂時而圓潤,時而舒張。第二個樂節(第9-20小節),左手織體變成前一樂節屬音持續音上的八度跳躍式進行。這一樂節的音型已由原來的和音式音程變為柱式和弦,節奏型主要以附點音符為主,與第一樂節在音響上形成鮮明對比,恰似給柔情中增添了一些活力。級進的上行直達旋律的最高點e?音(第14小節處),預示了蓬勃向上的生機。隨后的下行模進,使高潮得到緩解,這時力度漸漸減弱,調性也由原來的升c小調轉入E大調,在屬和弦半終止上結束主部主題。這個主題的抒情性主要體現歌謠性質,柔和的升c小調,一切都給人以柔情而又甜蜜,美妙而又溫暖的內心感受。
(2)戲劇性
戲劇性往往是一系列矛盾沖突和解決的過程,突出地體現在奏鳴曲式的結構原則上。呈示部兩個相互對置的主、副部,猶如一對矛盾的提出;展開部趨于不穩定,使矛盾激化;再現部通過副部的調性回歸使音樂又趨于穩定,猶如矛盾的解決。這種戲劇性因素正是奏鳴曲式的結構支柱。
該樂章為快板,4/4拍,A大調。這是一個具有戲劇性因素的主題,主題內部靜與動的結合體現鮮明、強烈對比。呈示部主題(第1-20小節)一氣呵成,按主題的進行線,包含三種結構樣式。分別是停滯式(第1-6小節)、分解和弦式(第7-12)和迂回下行式(第13-16)。該主題戲劇張力性強,充滿力量,且富于表情,上述例子便屬于后者。琶音分解和弦式將所有的和弦音分解成一條先后出現的單一線條。該類型特點:流動性強、和聲較清淡,且具有一定的旋律性。
(3)詼諧性
“詼諧”用來表現滑稽、幽默的情趣。3/4拍為見常,以快速、活潑的節奏為典型,常出現突發的強弱對比,帶有舞曲性與戲劇性的特征。
快板樂章,3/4拍,E大調。這個詼諧性主題由兩個大樂句構成,內部結構為8+12+5(補充)。開頭前4小節是在III級上的離調和弦,旋律線以單音跳動式下行。后4小節旋律線采用級進上行的方法,在E大調上構成重屬和弦。第二個樂句是對前一樂句的重復,重復的手法強調了呈示性主題的重要性。第14小節處進行了擴充,調性隨即進入關系調升c小調。右手旋律級進下行,左手相反,與上方聲部形成反向呼應,最后在主調和弦上結束。之后伴著強勁有力的柱式和弦在屬和弦上半終止,表現一種俏皮的性格。
(4)悲歌性
悲歌性的主題隸屬情緒性主題的范疇。這類主題著重表現人的內心世界,它常以某種概括性的表情術語來說明其表現特征。如表現悲傷、哀怨的,愉快、開朗的等歌曲。該主題表現的音樂形象較為抽象,有廣闊的聯想可能性。因其最符合音樂藝術的表現特征,因此最能打動人心。
該主題性格具有一定的悲歌性,充滿哀愁的性格,強調旋律性來表現主題,氣息舒緩。這是一個由4樂句組成的平行復樂段,內部結構為8+10+8+8。前三個樂句幾乎沒有太大的變化,伴奏織體采用分解和弦式進行。開頭主旋律的音調如環繞式的嘆息,在前4小節中,第3小節是第1小節的加花變奏,而后4小節在提高了語氣之后,級進下行使得內心再一次吐露悲痛的心情。伴奏織體始終如一用分解和弦進行,最后的8小節,音型由原來的單音變為柱式和弦,加強了悲傷的力度,音型的豐富,烘托了內心緊張的氣氛,在半終止上結束主題。
(5)舞蹈性
來源于民間舞蹈,帶有鮮明的民族特色,以舞蹈節奏為基礎。
首先該主題的體裁特性是小步舞曲,且速度為有節制的快板。b小調,3/4拍。從旋律線的進行來看由4種結構形態組成:①柱式和弦水平進行;②和弦級進上行;③和弦級進下行;④跳躍級進式;
舞蹈性的主題主要依靠強調節奏型的設計及流動變化來刻畫人的內心感情。例如該例總體特征就是以連續的柱式和弦進行為基本材料,并以此向上、向下的級進式的流動。
這個舞蹈性的音樂主題,由兩個大樂句構成,內部結構為8+10小節。第一個大樂句由4+4小節構成,前4小節旋律線總體看呈波浪式特點,柱式和弦的同音進行,展示出很有特色的舞蹈性格。后4小節級進上行,增強緊張感,調性轉入F大調。第二個大樂句,開頭(9小節)從旋律最高點f?級進下行,而左手的伴奏織體變為拉長的旋律線條,造成上方聲部緊張,下方聲部抒情的對比氣氛。在力度漸弱的情況下,氣氛也變得緩和,成為起伏的旋律線條,D大調上結束主題。
二、主題的體裁分類
體裁(Genre)是文藝作品的種類和樣式,是作曲家構思樂曲時的首要因素。 音樂體裁反映了音樂創作的內容,是音樂作品內容的量體裁衣。主題作為音樂作品的一個構成因素,它是一種歷史現象,并與音樂作品的體裁特殊性相聯系。因此,主題本身往往也影響了體裁和樣式。在眾多音樂體裁中選擇某一種體裁,這已經表明作曲家在試圖使作品的構思同某種特定音樂體裁的要求和表現可能性相吻合。完成作品,這就是在更大的程度上將構思納入該種體裁的特定范圍中去。不同的音樂體裁,其普及程度也是不同的,起決定作用的是音樂體裁的特殊性。
(1)抒情歌曲
抒情歌曲是通過作者對現實生活的感受,抒發其詩化的情懷的。這種詩化的情懷,不同于戲劇化的情緒——如英雄豪情、戰斗激情等等。抒情歌曲的歌詞就是抒情詩,它不像敘事詩那樣敘述故事或生活事件的過程,而是直接抒發人們內心的思想感情。抒情歌曲的曲調通常具有鮮明的歌唱性,氣息比較寬廣。
中庸的快板,A大調,4/4拍。非常優美的抒情歌曲被當做第一主題從開頭呈示出來(第1-20小節),內部結構是4+4+4+4+4(補充)的有再現單二部曲式構成。總的伴奏織體為分解和弦式的跳動音調,呈現直線上下波動的優美線條。主旋律的附點節奏型與上行的級進結合,引起長短時值的對比,使音樂充滿推動力。第9-10小節八分音符與二度附點的左右手交替,猶如對話般訴說著動聽旋律。這種二度波動的移動效果,表現出一種柔和的性格。歌唱性的音調,極富深情內涵。傳統的和聲布局,最后停在主調完全終止上,以直線上行音階式結束主題。
(2)變奏曲
“變奏曲”(variation)一詞源出于拉丁語variatio,原意是變化,意即主題的演變。變奏曲產生于民間音樂,并廣泛運用于民間音樂。 變奏曲作為一種器樂體裁,即運用變奏曲式譜寫而成的樂曲。有時樂曲的曲名雖然沒有標以變奏二字,但它的創作手法完全是以變奏形式完成。主題的變奏并不構成新的主題,但能夠不同程度地改變主題的體裁特征和性格。例如悲傷的歌唱性主題,可以運用改變其調式、速度、節奏等表現手法,變化成歡快明朗的舞曲性主題等。
稍快的行板,C大調,3/8拍。該奏鳴曲是舒伯特全奏鳴曲中唯一的變奏曲樂章,由主題與五個變奏構成。有別于歌謠性的徐緩樂章,采用稍具動感的主題。
該主題大致是采用三部和聲的方法寫成主題,內部結構是四樂句組成的平行復樂段。低音部單旋律下行級進跳躍,使音樂帶有較強的動力性。上方聲部以附點節奏為基本節奏型,高聲部旋律中的屬持續音始終保持,次聲部以三度跳進反向級進下行,表現單一、輕盈、鮮明的音樂特征。和聲功能T-D-T正格終止,以屬和弦開放性終止結束此主題,這時主調屬音的出現成為主旋律中的最高點。舒伯特在自己的書信集中這樣評價道:“新奏鳴曲中的變奏曲受到狂熱的歡迎,有人贊賞我彈得非常美妙,說我仿佛用手下的鍵盤在歌唱一般。”可見,舒伯特本人對該樂章的喜愛。
(3)舞曲(小步舞曲)
舞曲是以舞蹈節奏為基礎的樂曲,比起其他體裁的音樂,舞曲有著更為整齊清晰的結構形式和鮮明而統一的節奏。舞曲體裁豐富,有小步舞曲、加伏特舞曲、圓舞曲、塔蘭臺拉舞曲、瑪祖卡舞曲、波爾卡舞曲等。
小步舞曲,來源于法國的三拍子的優雅的舞步較小的舞曲。原是法國民間的一種三拍子土風舞,歡快活潑,音舞步較小而得名。17世紀流行于宮廷以后,變成風格典雅、速度徐緩且具有貴族雍容華貴氣度和文質彬彬禮節的舞蹈。
該曲第三樂章體裁屬性小步舞曲,稍快板,降E大調,3/4拍。小步舞曲的主部是采用各12小節的三部曲式構成,第一部分的小步舞曲主部,大致采用四部和聲的方法寫成。首先從省略主音的主和弦呈示出輕快的舞曲主題。旋律線的進行包含了直線上行(弱起至第3小節)、直線下行(第5-6小節)以及附點三度跳進音調,呈示一種歡快的形象對比。附點三度音調的伴奏織體采用簡短的六度級進上行,推動音樂的不斷高漲,結束在關系調c小調,引出了第二部分的開始(13-24小節)。從第二部分使用的材料來看,是第一小步舞曲主題后半素材的發展,左手部分是低音與和弦分開的節奏型分解和弦音型,右手部分是附點節奏音型。隨后從第17小節開始旋律出現在左手部分,右手則以和弦襯托,與前第13-16小節互為對應,增強了力度的發展。第三部分是小步舞曲主題的再現,再現的左手部分未有大的變動,右手主旋律變為原主題旋律的八度再現,這一手法使音樂動力性加強,并以主調促使第一部分中以c小調終止的形式變成完全終止。
(4)諧謔曲
諧謔曲是一種生動活潑而富于詼諧和戲劇情趣的器樂曲,是從小步舞曲發展而來的,是風俗生活性的體裁。“諧謔曲”一詞來自意大利文scherzo,字面意思是“戲謔”,性格特點幽默、富于幻想。諧謔曲沿用了小步舞曲的三拍子節拍和復三部曲式的結構,其特點為速度輕快,節奏活躍而明確,常出現突發性的強弱對照,帶有舞曲性與戲劇性的特征,并且常用獨特的音調、不常見的節奏型、出其不意的轉調和強弱對比、突如其來地反復前面的主題或引進新的主題、意想不到地結束一個段落或結束全曲等手法,造成一種幽默和風趣的效果。
體裁諧謔曲,優雅活潑的快板,降B大調,3/4拍。該樂章已經完全脫離了貝多芬的風格,洋溢出舒伯特獨有的高雅風格。華爾特·喬治在其著作中曾說:“在舒伯特的鋼琴作品中,散發出皇冠光芒者,首推降B大調奏鳴曲。這是貝多芬以后寫得最優美的一首奏鳴曲。”(con delicatezza)的樂章,包含(Trio)在內幾乎都以弱音演奏,構成細膩感情的樂曲。一開始溫和的第一主題被呈示出來,這是由兩個大樂句組成的樂段,結構為8+8小節。第一個大樂句被再分成4+4小節的小樂節,這是一個由波浪線和大跳后級進加環繞的形式構成的旋律線。開始的前4小節,在環繞式與直線上行、下行的運動中構成了波浪式的形態。該例子屬于前者,表現樂思的起伏變化,激動人心。后4小節主要是大跳的音調占主導,以致出現了該主旋律中的最高音b?。外加倚音的進入,突顯幽默、俏皮的性格。大跳與周圍的級進音調,會產生突出的效果。大跳后環繞,產生一種意外的、諧謔的效果,表現出一種丑角的、怪誕的形象特征。織體的類型從始至終保持持續主和弦震音式和弦分解,為旋律上方的主部主題作了很好的烘托。第二個大樂句同樣再分為4+4的小樂節,并對第一個大樂句作了完全的重復,唯一不同的是主題旋律出現在了左手部分,右手變為伴奏織體,技法與第一句相同。兩個大樂句之間形成對稱呼應的關系,調性布局降B大調-g小調-降B大調開放式半終止主題。
由上述譜例分析我們得出,音樂主題的體裁既屬于形式的范疇,也屬于內容的范疇。音樂作品的創作,由于內容及情緒,作曲家選用何種體裁表現主題也就有所不同。音樂作品的主題蘊含于作品的形象之中,不能脫離形象,它必須通過音樂直接地、鮮明地表現出來。聽眾要領會某一作品的主題,必須真切地去感受作品體現的音樂形象,經過自己的鑒賞、思考得到領悟。
本文榮獲“2013年上海市研究生優秀成果(學位論文)”
【參考文獻】
[1] 錢亦平, 王丹丹. 西方音樂體裁與形式的演進[M]. 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 2003,1:185.
[2] 卓菲亞·麗莎, 著. 音樂美學譯著新編[M]. 于潤洋, 譯. 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 2003,12:64.
[3] 錢仁康, 錢亦平. 音樂作品分析教程[M]. 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 2001,5:1.
[4] 戴里克·柯克, 著. 音樂語言[M]. 茅于潤, 譯. 人民音樂出版社, 1981,6.
[5] 彭志敏. 音樂分析基礎教程[M]. 人民音樂出版社, 1997,9.
[6] 維邁耶爾, 著. 曲式分析[M]. 馬格德堡, 1927.
[7] 李貞華. 音樂分析與創作導論[M]. 百花文藝出版社, 2006,1.
[8] 楊儒懷. 音樂的分析與創作[M]. 人民音樂出版社, 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