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設計是在工業革命之后,人類對生活方式更高要求從而順應而生的產物,當不斷向前推進的生產力日新月異時,不斷地去進行設計便是對為什么要設計最好的解釋,它是人類在對追求自己更好的生活意識,生活形態的必要途徑。
【關鍵詞】設計;概念;改良;革新;思辨;消費動機;生活形態;生活意識
從18世紀起,就有了所謂的設計風格,開始設計都是為統治者而定制的,為適應資產階級革命形式而衍生的潮流。在經歷了一系列的工藝美術運動、新藝術運動、荷蘭風格派運動、包豪斯、現代主義、商業性設計之后,波普風格的出現,對設計有了新的定義,對于現代主義單一刻板的設計風格產生不滿與厭倦,形式上的異化與娛樂化,表現主義的傾向,造型夸張奇異,富于想象力,色彩單純鮮艷,多運用塑料、纖維板、陶瓷等材料,掙脫傳統束縛,具有時代特征,引發出激進設計和反設計運動。三十余年過去,安迪·沃霍爾的波普囈語讀來依舊新鮮時尚,或許,沃霍爾就是時尚本身。我們總是追逐時尚,終而被時尚拋棄。安迪。沃霍爾的成功就在于從不追逐時尚,執著于自己的創造,固執而又堅持。1960到1980,后現代主義出現,直接的表達方式,色彩明快、風趣、艷俗。1990年,菲利普。斯塔克提出“綠色設計”,這是源于對人類運用現代技術所引起的環境及生態破壞的反思,小就是美,少就是多,追求簡潔。
在原研哉的《設計中的設計》中,原研哉開篇提到”設計的概念的產生,源流可以追溯到社會思想家約翰拉斯金或同樣是思想家也是藝術運動家的威廉莫里斯,在一百五十多年前形成的”設計”的思想,就可以被視作設計的原點(摘自,原研哉的《設計中的設計》第一章),原研哉在后面一段中給出了歷史上的解答,原因是在英國發生工業革命之后,機械化大生產給經濟帶來了活力。但是工業設計的初期產品仍然保留著過分裝飾的王朝氣息。機械化程度的落后,使得這些產品的造型不具備足夠的美感。當機械化生產程度驚人,粗糙的產品便大量出現。對于那些熱愛生活的人,尤其是英國的皇室貴族,以及與以往精細的,優雅的歐洲風格不再那么協調時,歐洲人開始出現一些反思,而此時,上文提到的兩個人——威廉莫里斯和約翰拉斯金開始提出異議,使得人們的審美意識對工業機制產生的反彈。從而現代設計的概念由此誕生。
設計是把一種計劃、規劃、設想通過視覺的形式傳達出來的活動過程。在如今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設計已經不僅僅是根據一定需求的構思,設計已經成為了一種時代創新以及改造世界的工具。工業設計誕生于“手工業經濟”向“產業化經濟”演進的過程中,工業設計的誕生有三種因素:技術、需求、市場。工業設計自始至初就是為了優化生產關系,協調社會各工種、各專業、各利益集團間矛盾、通過提高效率促進經濟發展的學科,是一種橫向維度,系統整合的方法。在制造業服務化趨勢背景下,在滿足人們需求的上下游各企業集合體(即“產業鏈”)中,“工業設計”涉及多領域、跨學科的特質必然能夠起到協調結構系統和運營模式、創造市場需求和整個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作用。
“羅蘭巴特——我們對于這個世界的評價,不在取決于高貴與卑賤的對立,而是新與舊的對立。”包豪斯的時代已經遠去了,遵從自然的客觀規律與法則,在現在看來,已經是原始的了。當代設計追求的時尚,正如“波德萊爾”所說“時尚是一種病癥,是人渴望超越本質所賦予的東西。”越來越多的行為藝術的出現,被當代的設計師認為是時尚的體現,是流行的元素。無疑,這些被時代銘記,引領一代時尚潮流的設計師是智慧的,他們的成功就在于堅守自我。
縱觀人類文明史,設計可謂是推動人類進步的一大動力,每一次設計的變革都是時代的變革。設計本身就是促進社會發展和社會進步,人類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鎖鏈。尤其是在工業革命后,設計的力量越來越明顯。工業化是人類歷史的一大革命,技術的進步幫助許許多多的人擺脫貧困,也帶領人類進入一個新的時代。伴隨著科技水平的進步與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們也需要一個與時俱進的生活理念,這就需要設計。時代的發展總是伴隨著問題的出現,設計是一個過程,是一種解決問題的過程。從構思到實踐,設計帶給人們一個又一個問題的解決之道。
那么是不是可以把”設計”理解成,在工業大批量生產,導致產品越發粗糙,從而無法滿足人類的審美機制時出現的必不可少的改良,同時也是在生產力提高的同時,人們對生活更高質量要求時出現的產物,工業設計的名詞概念解釋是:指以工學。美學。經濟學為基礎對工業產品進行設計,工業發展和勞動分工所帶來的工業設計,與其它藝術,生產活動,工藝制作等都有明顯不同,它是各種學科,技術和審美觀念的交叉產物。(摘自,百度百科,工業設計的概念)。設計是一個很大的概念,并且充斥在生活的各個角落。而且隨之威廉莫里斯等人的呼聲愈發大起來之后,出現了各個不同類別的門派,用原研哉的話來說,這是對諸多藝術種類的一次徹底的解體。這是一次世界范圍內的解體作業。其結果是使得造型與藝術領域成為一片瓦礫場,但這片瓦礫場又充滿了營養。
直到包豪斯將其整合,思考,這也是包豪斯對后世設計影響至深的原因之一,在”設計”的歷史長河中,永遠無法脫離的就是不斷帶給人們的新的思考方式,這使得人們通過工業產品和彼此間的溝通對生活品質有了新的體會。相信這也是先人在工業革命最初,給我們帶來的思辨,并且是不斷的思辨,在有了最初的設計之后。為什么我們還要不斷的進行設計?
主要是消費動機,當一個新的造型登場時,會使得已有的產品變成舊東西,而一種觀念隨之產生,這個產品已經過時,那么隨著這種觀念的影響,消費動機是一切計劃努力要實現的目的,在這個過程中,設計充當了計劃的具體執行者的角色,那么為什么要進行設計,這個目的便一目了然,而幾乎所有的工業產品都是通過不斷地自主改良,改變造型的方式來強調自身的存在價值,并由此掌控和左右著消費者的期盼。這樣一來,當設計將產品美化從而銷售給消費者,而生產力又在不斷向前推進,日新月異的生活不斷地向前改變或者更甚是改革的時候,設計便不能僅僅是停留在最初,它需要的是不斷進行革新,帶給消費者不一樣的感受,原研哉在書中提到一句話”是對消費欲望的引導”,在這其中他也談論到許多如何最好一個設計,在我看來,將其反而談之,又是為什么要設計的一大命題,比如當地人的生活概念是什么,當地的市場著重點是什么。設計與設計師終歸一直在探討的也是如何給出一個更完美的消費動機。
當然這也是淺層次的原因與目的,通讀原研哉的《設計中的設計》,可以很清晰明了的發現,當最主要的消費動機抹去不看后可以發現,還有更多的設計師在致力于環保,再生資源,更簡化設計,或者是在設計中傳達一種新的生活意識,而這種生活意識最終啟發人們去追求更為完美的生活樣式。我相信這也是設計這個龐大的體系在不斷地完善,不斷地思辨,不斷地追求,不斷地革新的一個更為重要的原因與目的。
設計之所以為設計,更多的是對生活的思辨。至于為什么要設計,是對生活方式,生活意識,生活形態在思辨之后產生的追求更好的途徑。
本文指導老師:王 超
【作者簡介】
李可心,西南交通大學藝術與傳播學院工業設計一班學生,學號:20125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