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模仿和再現客觀對象是繪畫的職責和基礎,十九世紀照相術的產生和漸漸普及對繪畫造成了威脅,現代主義繪畫各個流派的審美主張大相徑庭,因此現代主義繪畫也不存在統一又絕對的審美標準,藝術可以在表現優美之外,還可以表現丑陋、暴力、怪誕……總之,藝術可以是丑的。由此,讓優美絕滅吧!
【關鍵詞】現代主義;畢加索;立體主義;美術思潮;超越傳統
一、概述
新生事物層出不窮,1887年發明攝影,后來的留聲機、電話、電影……這些發明使文化通過科技反省自身,再作用于自身,催生出文化的新生。生活環境時代變遷對藝術的滲透必定是方方面面,具體而微的,從表現形式到創作理念,從繪畫風格到所秉持的藝術主張。與古典繪畫模仿的藝術觀念相適應,判斷一幅繪畫作品優劣的標準就是真實和具象,人們總是拿自然對象做參考去比較、認識和理解、評價一幅作品,因此,一種廣義上的統一的、絕對美的標準也被建立起來:真實和優美。現代主義繪畫則放棄了客觀寫實,致力于內心世界的表現。
二、藝術理念
作為上個世紀沸沸揚揚的藝術思潮,由于西方現代主義美術并沒有形成統一的美學綱領,因而也沒有產生得到各流派公認的藝術理念,幾乎每個西方現代主義美術流派都熱衷于提出各種口號或宣言,并認為自己的宣言能夠成為統馭藝壇的理念或法則。從而概括地看,西方現代主義美術諸流派主要提出了三種藝術理念:即棄模仿、重主體的理念;純藝術、重形式的理念;還有反權威、重創新的理念。這些理念統一在現代主義的藝術史標簽下,通過對這三種藝術理念的解讀,我們能夠認識到西方現代主義美術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并為進一步考察它的問題打下基礎。
棄模仿、重主體的理念主要指的是西方現代主義美術普遍不重視對事物形體的模仿性刻畫,不以追求外在的真實為藝術創作的主要目的,而是普遍關注對藝術家自我內心世界和內在情感的挖掘和抒發。在這一理念支撐下,現代主義藝術家形成了以力求表現或表達個人情感及思想為先的創作習慣,使得美術創作的標準由古典精神所崇尚的外在真實轉向內在真實,使得西方現代主義美術自身的思辨意味加強、精神內涵深化。
美術作為人類早期即已掌握的藝術形式,很早就被賦予了承載某種精神指向的功能,西方現代主義美術則不同,它所著重表現的恰恰是作為獨立個體的藝術家本人的內在世界,從而使得藝術作品在某種意義上成為為表達情感和呈現感覺而存在的載體。“主觀化對象和被客觀化的感知對象間的那種最強烈的體驗只是在前衛藝術中才得以發生,傳統繪畫不可能達到與外在世界的極端混合,也無法達到如此深刻地轉換自我。”也就是說,現代派藝術更鐘情于藝術家個人的內在感受,注重主體精神的表達,至于是否符合客觀標準,是否具有再現性則并不重要,甚至是無足輕重。
總體上看,西方現代主義美術純藝術、重形式理念的形成主要源自兩個方面的影響。首先是18世紀以來無功利審美意識的確立和藝術家自主意識覺醒的促動。其次來自東方,是東方藝術的平面化傳統在世界范圍內傳播的結果。
反權威、重創新的理念是西方現代主義美術進程中的關鍵理念,如果西方現代派不具備這一理念,那么現代派的藝術實踐在一定程度上還可以被認為是一種有序的藝術探索或嘗試,現代主義美術也更容易被世人所理解和接受。雖然藝術的發展本就是伴隨著對舊有準則的反叛和新審美觀念的發掘展開的,反權威和重創新并不是西方現代主義美術的專利,但是這兩個觀念從未如此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并表現得如此激烈、如此突出、如此引人注目。
三、畢加索的現代主義繪畫
與其說畢加索是現代主義繪畫大師,倒不如說,畢加索的作品本身就是一部20世紀現代主義藝術史。現代主義繪畫藝術的進程開始于19世紀80年代的新印象主義和象征主義,畢加索的早期創作也深受這兩者的影響。直到畢加索受到非洲木雕的影響,創作了立體主義的首作《亞維農少女》,這也標志著立體主義的形成。
我尤其喜歡畢加索的《鏡前少女》,同時這也是畢加索由單純變形轉向開始重視表現得標志。在《鏡前少女》中畢加索以圓形和輪廓線刻畫人物,立于鏡前的少女乳房滾圓似水果一般,鏡外的臉部是兩個橢圓合二為一的,一面是白色的臉龐上鑲嵌著清亮、修長的眼睛,另一面是黃色肌膚上更為深邃的眼睛;鏡中的臉是暗淡的,眼中流著憂傷的淚水,寬寬的鼻子似在哭泣,微張的嘴巴似在傾訴。照鏡是女子的嗜好和特有的標志,故事中的鏡子總是充滿魔力,分辨美麗和丑陋、知曉過去和未來,既能滿足虛榮,也能刺痛心靈,在鏡前我們反觀自己、發現自己,探知另一個“自我”的秘密。畫中的少女自我凝視,仿佛察覺到青春易逝、容顏易老,不禁內心泛起憂傷,感受生命的痛楚和人類最普遍而永恒的悲哀。另外,畫家在畫布上同時展現了少女的正面、背面、側面、鏡面及內部,在二維的畫面上開拓出不同的空間和人的多面體的情態,正如畢加索所說:我要同時表現裸體、著衣和X光透視三種狀態。無論鏡中還鏡外,畫家用圓形簡化少女的臉、胸、腹、臀,并用粗黑線條加以勾勒,突出女性特有的柔美、豐滿和溫順特質,亮麗鮮艷的紅、黃、綠散發著熱情和活力,使少女照鏡時專注的嫻靜和外射的青春活力和諧地統一于畫面。在這幅畫中黑色的曲線、華麗的色彩與多變的少女形體組合在一起,再加上背景的彩色圖案,使作品具備了極其豐富的詩歌性幻想氣氛。
現代主義繪畫所關心的不是繪畫所描繪的內容和主題,昭示感官體驗和精神主張才是現代主義繪畫的宗旨。十九世紀末,世界上最重要的一場文化試驗在歐陸和美國發生。傳統在那時代失去價值,現代藝術在醞釀著,伸枝散葉并且開花結果。一種理想主義、信心百倍、感情奔放、擴張式的心理鼓舞著人們。西方傳統繪畫藝術的目的,無外乎模仿自然。即便是印象派也沒有跳出傳統。從后印象派開始,以塞尚為先驅,情況開始轉變。現代主義藝術家們重新審視傳統,超越傳統的努力初見端倪,他們紛紛跳出透視、解剖和明暗法的案臼,對人物造型進行簡化處理,表現在對人物基本形的簡化、形象特征的類型化和對空間體積的簡化甚至平面化三個方面。對“簡化”這種藝術現象的出現追本溯源,新潮的哲學、心理學、美學理論和社會文化的變遷、原始藝術和異族文化、兒童藝術……這些成為研究的線索,它們與西方原本存在的觀點尤其是自然主義大異其趣,對歐洲藝術造成了巨大的沖擊和震撼,也為現代主義繪畫的藝術家們探索新的油畫藝術語言打開了思路。藝術家們對傳統的繼承,對前輩的模仿,對現代主義積極不懈的探索:對黑人藝術、異族藝術的大膽借鑒。使繪畫不再是現實的附庸,而是高于現實的藝術樣式體系中的杰出的一員。
讓傳統蛻變吧,讓美絕滅吧!
四、總結
西方現代主義繪畫的可貴之處就在于敢于打破傳統,這對于每一個藝術家而言都是一種極限挑戰。而如今,當代藝術更可謂之“亂花漸欲迷人眼”,對當代繪畫人云亦云,資本決定繪畫走向,比如前段時間電商巨頭的油畫處女作——和某著名油畫家合作的《桃花源》竟以3600萬港幣賣出,讓人大跌眼鏡。顛覆傳統可為之,藝術創新可為之,資本傀儡可為否?當代藝術家還需傳承前人的創新精神,發揚藝術的純真才是。
【參考文獻】
[1] 沛 一. 現代主義美術述略[J]. 青島教育學院學報, 1989(01).
[2] 張秋紅. 論畢加索分解重構造型中的“丑”[J]. 中國校外教育, 2010(04).
【作者簡介】
代鑫(1991—),女,漢族,青島科技大學現當代油畫創作與研究專業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