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時間為線索考察《現代漢語規范詞典》中確定的“看”的各義項在古代文獻中的出現的先后順序,在此基礎上對各義項的衍生過程進行一定邏輯分析,并提出自己的疑惑和設想。
【關鍵詞】“看”;歷時;看視義語義場;意義演變
《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對“看”的釋義如下:
1、動使視線接觸人或物:看書|看電影|看了他一眼。
2、動觀察并加以判斷:我看他是個可靠的人|你看這個辦法好不好。
3、動取決于;決定于:這件事能不能成功全看你了|飛機能否準時起飛,要看天氣如何。
4、動訪問;探望:看望|看朋友。
5、動對待:看待|另眼相看|別拿我當外人看。
6、動診治:王大夫把我的病看好了。
7、照料:照看|衣帽自看。
8、動用在表示動作或變化的詞或詞組前面,表示預見到某種變化趨勢,或者提醒對方注意可能發生或將要發生的某種不好的事情或情況:行情看漲|別跑!看摔著!|看飯快涼了,快吃吧。
9、助用在動詞或動詞結構后面,表示試一試(前面的動詞常用重疊式):想想看|找找看|等一等看|評評理看|先做幾天看。
《現代漢語詞典》是國家科學院語言研究所響應國務院發布的關于推廣普通話的指示,以確定詞匯規范為目的的中型詞典,并且它在《凡例》中明確指出其“分析意義以現代漢語為標準,不詳列古義”。因此,可以說,它給我們提供了意義方向上的指導,但是對于我們進行歷時意義演變的研究幫助還是很有限的。因此,我們要想探究其意義的歷時演變過程必須以時間為線索考察其在各個歷史時期的使用情況及其各個意義在古代文獻中的出現的先后順序,從而為其意義的演變過程的探討提供一定依據。
一、“看”在各個歷史時期的使用狀況
1、先秦兩漢時期的“看”
①“看”的使用情況
從現今可見的文獻中我們找到的最早的“看”出現于春秋戰國時期的文獻中,同時也是先秦文獻中僅有的兩個帶“看”字的例子:
(1)梁車新為鄴令,其姐往看之,暮而后,門閉,因逾郭而入。(《韓非子·外儲說左下》)——“探望”義
(2)若乃好賢而能用,舉事而得時,則不看時日而事利,不假卜筮而事吉,不禱祀而福從。(《全上古三代文》卷六齊太公《六韜》)——“觀察并加以判斷”義
對漢代的文獻進行考察,發現:“看”在漢代的使用頻率也非常低,僅有不多的幾例,如:
(3)數月而少君病死。又發棺看,唯衣冠在也。(《史記·孝武本紀第十二》)
(4)望河洛之交流兮,看成皋之旋門。(《東征賦》)
(5)比丘對曰:“弟子不罵,直言‘婢淫種耳。”江神女曰:“看此比丘,已復罵歟!”(東漢失譯《分別功德論》卷五)
由此可見,先秦兩漢時期,“看”的使用頻率一直很低。不過在漢代“使視線接觸人或物”的意義已經出現,如例(3)、(4);且出現了“提示”義,如例(5),在這里是一種情態標記,表示責備,相當與現在的“你看看你……”。
②“看”在看視義語義場中的地位
在這一時期,表示“用眼睛感受外界事物”意義多是用“見、視、觀、望”等,如:
(6)祗載見瞽叟,夔夔齋栗,瞽亦允若。(《尚書·大禹謨》)
(7)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左傳·莊公十年》)
(8)女于時,觀厥刑于二女。(《尚書·堯典》)
這些詞在當時的使用頻率是比較高的。但是隨著語言經濟性的要求,它們的語義差別也逐漸擴大,在使用過程中確定了自己的使用范圍。(這些恐怕還有待于進行更深入的研究)“這時,表看視義的‘見字在語言中的使用頻率大大增加,成為最常用的看視義詞。”(郭磊,2013)
另外,我們發現“視”在漢代的重要地位在許慎《說文解字》中也可以得到一定的證實。因為其中有很多“目”部或“見”部的字都是用“……視”來解釋的。如:“盻,恨視也。從目兮聲。胡計切。”“睇,目小視也。從目弟聲。南楚謂眄曰睇。特計切。”“觀,諦視也。從見雚聲。古玩切。”(《說文解字》)這應該能在一定程度上說明“視”字在當時書面語言表達中的重要地位吧。
因此,我們推測,“可能在上古時期,‘看只是一個方俗語詞,還沒有被人們所普遍接受”(楚艷芳,2014)。
2、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看”
魏晉南北朝時期,“看”的用法有了極大發展。在南北朝之前,“看”的用例雖然較先前有所增加,但相對于其他看視義詞還是用的比較少,且主要出現在漢譯佛經文獻中,中土文獻中相對較少。其原因可能與佛經的口語性較強有關。到南北朝時期,中土文獻中“看”的用例才大大增加。“據此,我們可以大概推測,從東晉開始,‘看開始由方俗語詞逐步走向通語。”(楚艷芳,2014)
“看”的廣泛運用,首先與其“用眼睛感受外界事物”的本義有關。它是實實在在的,意義通俗的實意動詞,其引申也是有理據可尋的。其次,與它的口語性強有關。隨著語言的發展,六朝時的語言與先秦言文一致的語言變得不同,其文言的成分逐漸減少,越來越接近現在的口語,于是“看”得到了發展的機會。此外,當時開放、活躍的社會文化環境應該也有利于語言的自由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該時期的“看”不僅用例增加,而且表達著豐富的意義:由“用眼睛感受外界事物”引申出諸多義項,形成一個語義網絡。如:
(9)蘇易者,廬陵婦人,善看產,夜忽為虎所取,行六七里,至大擴,厝易置地,蹲而守。(《搜神記》)——“診治”義
(10)嘗看之,氣味足者乃罷。(《齊民要術》)——“嘗試”義
(11)精舍中庭前沙地有眾長壽。“借我弓箭,試我手看。”答言:“可爾。”(《摩訶僧祇律》)——嘗試態助詞
(12)以七月上寅日造。不得令雞狗見及食。看麥多少,分為三分:蒸、炒二分正等;其生者一分。(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決定于,取決于”義
此外,“照看”、“對待”等義也在該時期出現。可以說,“現代漢語中‘看字的所有義項和用法,這時都已基本齊備。”(張永言、汪維輝,1995)這與“看”使用頻率的增加及其在看視義語義場中中心地位的確立應該是不無關系的。
3、唐五代宋時期的“看”
唐以后,漢語的詞匯系統發生了很大變化,詞匯語法化的進程大大加快,看視類語義場中各個詞的地位和語法功能也發生了變化并逐漸穩固下來。“看”在這個時期處于繼續發展時期,文獻用例越來越多,在口語色彩比較濃的禪宗語錄和小說中,出現頻率超過“視”。但在書面色彩較強的史書中“視”的出現頻率仍然遠遠超過“看”。
這一時期文獻中大量出現“看”或“看將”出現在動詞成分前面表示某種狀態或動作即將出現或發生的用例。如:
(13)紅日看將山上沒,白云又向嶺頭生。(《敦煌變文集》)
(14)看著春又晚,莫輕少年時。(唐·張籍《惜別》)
(15)又睹霜前籬畔,菊散余香,看看又還暮。(宋·周邦彥《留客住》)
“看(看)+VP”是為了滿足詩文、詞曲中音節配合得當和提高語言的傳輸效率等語用因素的需要,由“眼看著”(形容時間短暫)截取、簡化而來。(張愛玲、張秀松,2004)這里“看”的詞義已經虛化,喪失了視覺動詞的實際意義,只是起一種近似將來時態的標記的作用。也就是我們《現代漢語規范詞典》中的第7個義項——“經過觀察斷定要出現某種趨勢”。
另外,該時期還出現了“看”的“認為”義,如:
(16)吾富有錢時,婦兒看我好(唐·王梵志《吾富有錢時》)
(17)僧云:“向什摩處支荷?”師云:“看汝不是這個腳手。”(《祖堂集》)
到目前為止,《現代漢語詞典》中的9個義項都已出現。
4、元明清時期的“看”
元明清時期,“看”字繼續發展,在看視類語義場中的中心地位得到了穩固,在口語色彩較濃的小說中其使用頻率遠遠高出同一語義場中其他詞,在別史、雜史、野史中也表現出了強勁的優勢。這說明在口語中“看”很可能已經完全取代了“視”。但是畢竟書面文字系統的發展是遠遠落后與口語的,再加上書面語的保守性,使得在一些書面色彩較強的史書中“視”的出現頻率還是比“看”要高。
總之,從先秦到明清,“看”在文獻中的用例越來越多,意義也越來越豐富,其在看視類語義場甚至整個詞匯系統中的地位越來越突出。
二、各義項的衍生過程
縱向來看,詞的各義項之間相互影響,相鄰義項之間存在著詞義聯系的結合點。從“使視線接觸人或物”到“診治”、“探望”、“照料”是在前者的基礎上增加了施動者的主觀性和目的性;到“觀察并分析”則是對象從具體變為抽象,當然這其中也含有施動者主觀性和目的性的加強。可能這就是從現實域向認知域的映射的開始吧。然后,在認知域,又由“觀察并分析”引申出“看待”、“嘗試”、“取決于”、“經過觀察斷定某種趨勢”、“認為”等意義。至于“表示提醒”的意義應該就是在言語行為域中的一個意義了吧,是不是在語言運用過程中為了語言的簡便發展而來的呢?
當然也有人認為,橫向來看,同一語義場中的詞的各個義項是相互滲透,相互制約的。處于語義場中心地位的義項會影響其周邊同類詞的詞義,“如果受到‘同化的義項轉而為社會成員廣泛認可,可能會侵占原來處于語義場中心地位的義項。”(郭磊,2013)這應該也就是蔣紹愚先生提出的“相因生義”了吧。但是,“同化”也不是毫無根據的吧,它應該也是以“看”的本義為基礎,在本義的基礎上引申出來的,有一定理據的。
至于,作為實意動詞的“看”虛化為嘗試態助詞,應該可以用虛化或語法化來解釋。在語義上,由眼睛的感受抽象成為一切用感官感受、測試的動作(“測試”義),這種詞義的抽象化為其虛化奠定了基礎。此外,“看”這個動作包含著未知的結果也是其虛化為“嘗試”義的必要條件。在句法結構上,自東晉開始普通動詞進入連動關系成為可能,這樣“看”位于句末的情況出現了,為其虛化為嘗試助詞奠定了句法基礎。在語用上,嘗試態助詞“看”的出現縮短了句子的長度,但表達的語義含量卻不減少,這符合語言的“經濟性原則”。因此,在語義、句法、語用都應允的情況下,“看”的“嘗試”義便應運而生了。
三、疑惑與設想
1、目前發現的“看”的最早意義與我們所認定的意義不同
詞的本義,顧名思義即詞本來的意義,產生之初的意義,最早的意義。漢字是象形文字,其形體和意義有著密切的關系,具有義寓于形、音形釋義的特點。因此探究一個詞的本義可以先從字形方面進行分析。當然有古代文獻的參證,能夠證明該義是該詞出現最早的意義也是相當重要的。
《說文解字·目部》對“看”的解釋是:“看,睎也。從手下目。苦寒切。”我們再察看其中對“睎”的解釋是:“望也。從目,稀省聲。海岱之間謂眄曰睎。香衣切。”桂馥《說文解字義證》:“凡物見不審,則手遮目看之,故看從手下目。”可見,“看”的本義也就是我們這里說的“用眼睛感受外界事物”。
毫無疑問,我們前面發現的最早的兩個例與《說文》根據依形析義的原則得出來的本義是不同的。因此,在先秦時期,“看”的用法可能已經有所發展。(楚艷芳,2014)只是我們現在能夠參證的文獻很有限,不能夠更好得進行說明吧。
2、《現代漢語詞典》中的第二個義項分成兩個義項是否更好?
通過上面的考察我們發現最早的“觀察并分析”義的“看”出現在漢代,但最早的“判斷、認為”義卻是在唐代才出現。并且二者不但在意義上相差很遠,在句法結構上也有很差別,前者后面可加名詞,后者卻可以加謂詞性成分甚至小句。
四、結語
在先秦時期,“看”的用法可能已經有所發展。只是當時的用例比較少,加之我們現在能夠參證的文獻有限,不能夠進行深入的研究。后來“看”的使用越來越普遍,這可能與語言的發展演變、“看”的本義和口語性的特點有關,當然肯定也不乏開放、活躍的社會文化環境對其產生的影響。至于“看”的意義演變過程應該是受整個語言系統的發展以及人們在語言表達過程中的需要的影響的。此外,其意義出現的順序及其原因也應該隨著對古代文獻的考察的深入而加以完善或修正。這樣應該也能夠以小見大,為發現詞匯發展演變的共性做出一定貢獻。
【參考文獻】
[1] 楚艷芳. 漢語嘗試態助詞“看”的產生過程[J]. 寧夏大學學報,2014,3.
[2] 郭 磊. 淺談“看”義的演變[J]. 語文學刊,2013,4.
[3] 蔣冀騁、龍國富. 中古譯經中表嘗試態語氣的“看”及其歷時考察[J]. 語言研究,2005,4.
[4] 吳福祥. 嘗試態助詞“看”的歷史考察[J]. 語言研究,1995,2.
[5] 尹戴忠、趙孜. “視”“看”歷時更替研究[J]. 湖南科技大學學報,2012,4.
[6] 張愛玲、張秀松. 近將來時態標記詞“看”字的語法化[J]. 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2004,3.
[7] 張永言、汪維輝. 關于漢語詞匯史研究的一點思考[J]. 中國語文,1995,6.
[8] 馬云霞. “看”與“X+看”的語法化與主觀化[J]. 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4.
【作者簡介】
耿麗娜(1990—),女,河北定州人,北京語言大學碩士研究生在讀,主要研究方向:文化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