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規律是教育工作者一直在探尋的事物,探索現象、揭示規律也是教育事業最根本的任務。學前教育規律是教育規律中特殊的一個,規律能給人工作中帶來指導,提供便利。學前教育規律是學前教育事業發展的方向,幼兒教師的兒童觀又是幼兒教師工作的先決影響因素。幼兒教師的兒童觀要在基本的教育規律之下,這樣幼兒教師才能對幼兒有正確的認識,從而更好的對幼兒的身心施以積極影響。
【關鍵詞】教育規律;學前教育規律;教育觀念;兒童觀
一、關于教育規律與學前教育規律的發展
揭示教育規律是教育學發展的根本所在。《教育大辭典》認為:教育規律是教育發展過程中的本質聯系和必然趨勢。關于教育規律的類型也有多種分類,如:教育的內在規律、教育的外在規律;教育的一般規律與教育的特殊規律等。
教育規律主要表征為統計性規律和非線性規律即教育因果關系不僅具有客觀性和決定性也具有統計性和選擇性還具有非線性和多向度性。教育規律的發展應該是一種動態的、留有伸縮余地的科學的發展。教育規律的發展猶如文化發展的軌跡,在一根主要的文化發展軌跡中從最開始的簡單發掘自己的文化內涵到逐漸去開眼看世界慢慢的接受外圍文化的影響,推陳出新進行文化的在創造。那么學前教育教育規律也相同,從最簡單被人們所認識的教育規律到現在演變、發展的越來越多元、復雜的教育規律。
學前教育規律是教育規律的發展下的一個具體的、特殊的規律。學前教育規律的發展受到教育規律的影響,學前教育規律是對教育規律的深度解釋以及在實踐中的運用。學前教育規律可以分為內部規律與外部規律。外部規律主要是指學前教育的發展作為社會發展的一部分,與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科技等因素息息相關。內部規律是指學前教育自身在發展的過程之中相互的影響與適應的過程,如在教學中的一日教學活動、戶外活動與進餐環節的相互作用。
學前教育規律是基于教育規律所提出的,教育規律發展的多元性與復雜性的特點也反映到了學前教育的規律中。如在社會的發展中對提出了越來越多新的發展內涵,倡導兒童的主動性、兒童發展的多種可能性等;在幼兒園中要求課堂要寓教于樂、游戲教學等。所以對于學前教育規律的認識要不斷的發展。
規律的認識屬于客觀的認識,在客觀規律的指導下,人們對事物的認識應該遵循客觀規律的發展。所以應該在學前教育的規律的背景下去認識兒童,去衡量所持有的兒童觀。
二、關于兒童觀
教育觀念是人們對于某種特定的教育行為的認識,不同的教育觀念會產生多種的教育行為。《教育學大辭典》認為兒童觀包括“兒童的特性、權利和地位,兒童期的意義以及教育和兒童發展之間的關系等問題。”不同的兒童觀將導致兒童將接受的不同教育。所以再次我們將先梳理國內外關于兒童觀的發展。
1、國內關于兒童觀的演變
中國專門論述兒童教育的教育家有賈誼、顏之推、王守仁。賈誼倡導兒童發展一方面要遵循天性,另一方面要遵循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施以智育促進心智的發展;顏之推認為早期教育是兒童發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早期的教育中要講究方法、注重原則;王守仁則更加注重兒童發展的身心各方面的特點,認為教育應該遵循兒童天性的發展。但是不管封建時期怎樣注重兒童的天性,這時期的教育重視的對封建社會的秩序的傳承。兒童被看作是成人的附屬品,不具有選擇的權利,兒童要做的就是對社會的等級、孝悌文化等的傳承。
直到辛亥革命之后,才逐漸發現兒童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到了五四時期通過魯迅、周作人,兒童獨立的思想在他們的文學作品中得到了釋放,以及在杜威的影響下,從而產生了陶行知、陳鶴琴等一批為中國兒童教育事業獻身的人,兒童獨立的思想也得到了更加堅定的確立。
2、國外關于兒童觀的發展
國外關于兒童的思想在古希臘的哲學家中就有展現,從柏拉圖的理想國中就能夠看到對兒童認識以及兒童教育的觀點,注重體育和音樂的學習,重視思維的培養;亞里士多德強調對幼兒音樂的熏陶,培養幼兒高尚的情操。到了文藝復興的后期從夸美紐斯的獨立形態教育的開始到盧梭倡導教育適應自然,兒童獨立的思想開始孕育;從裴斯泰洛奇的教育革新實驗到赫爾巴特的教育中的興趣和經驗,及福祿貝爾的恩物,兒童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開始不斷地從萌芽開始發展;從愛倫凱的兒童中心教育思想到杜威的實用主義,最后到蒙臺梭利的感官訓練、游戲以及創造力的培養,都更加注重了突出了兒童這一獨立的個體這一兒童觀念。
兒童觀的產生與發展并不是一時就能夠完成的,在漫長的歷史中這些觀念的存在,或許是文化的原因、或許是政策的導向。這些觀念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教育規律,但是這些觀念不能全盤代表了教育的規律,因為這些教育觀念也會產生偏差。所以對教育觀念的把握更應該在一個科學的學前教育規律的背景下去進行。
三、兒童觀的深入發展
隨著社會文化的發展,人們對兒童觀念的認識有更多的新的意義,人們對兒童的認識也賦予更多新的內涵。現在更多的對于兒童的認識是在國外眾多的教育思想中去借鑒與探討,如瑞吉歐的課程、高端課程等,每一種不同的課程的背后有他們不同的兒童觀念,但是所有課程發展的初衷都是以兒童作為獨立的人來進行的。
但是一種觀念并不是所有人的想法會是一樣。根據虞永平(1995)將之分為三種形態:社會主導形態的兒童觀、學術理論形態的兒童觀以及大眾意識形態的兒童觀。第一種兒童觀是指擁有一定社會地位或在社會中某一統治階級對于兒童觀的發展所給予的界定,這種兒童觀往往以法律、規章等加以說明。第二種兒童觀是指社會科學領域的專家、學者所持的兒童觀。第三種兒童觀是指社會中的普通百姓對于兒童所產生的認識,是一種與實際生活聯系最緊密的兒童觀。
不管是哪種形態的兒童觀念,都必須要受制于學前教育的規律,社會層面如:《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和《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學術理論形態有不斷地推陳出新的研究,那么對大眾層面的兒童觀則是受到社會與理論方面的影響。盡管不同的學者會提出關于兒童觀的不同見解,如:張娜(2013)認為現代兒童觀主要包含幾個方面:1、承認兒童的獨特地位;2、尊重兒童的自然天性;3、肯定兒童的未成熟狀態等,但其觀點都是在教育規律的認識下所完成的。
四、在學前教育規律下的兒童觀
學前教育規律的兒童觀是基于教育規律發展下的兒童觀,兒童觀的把握必須要同時能夠經的其兩種規律的檢驗。首先是給予教育規律的復雜性與多元性,那么兒童觀念的發展是基于社會等給發面對兒童提出的要求所決定,那么這也符合學前教育的外部規律,要與政治經濟等方面相協調;其次兒童的觀念根據教育規律的階段性,要符合兒童身心發展的各方面,這也就與學前教育的內部規律相符合。
所以兒童觀的發展不只是一個觀念的發展與否,更重的是合乎總體的發展,合乎自身規律的發展。現在還不能下定論關于我們的兒童觀是絕對正確,因為任何缺乏彈性與伸縮空間的事物,都會在張弛到極致時崩潰,觀念也是如此。所以我們需要留有空間給我們觀念。在教育規律這一發展的規律面前,學前教育規律也在發展,那在規律下的兒童觀念還在繼續的前進。
【作者簡介】
劉夏鴿(1992—),女,陜西西安人,陜西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在讀,主要研究方向:學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