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格勞秀斯的《戰爭與和平法》滲透出作者向往國際和平秩序的向往,這一和平秩序的建立以倫理和法制為基礎。格老秀斯確立了合乎人的理性的戰爭合法性原則,以及從法律的角度對正義的戰爭進行界定,提出它須具備兩個要素,一是在國家的主權權力的基礎上開展的,二是它須伴隨著某種形式。最后,在戰爭中交戰雙方的態度和行為要有所規范和節制,不得濫用武力進而造成不必要的嚴重破壞和傷亡,確保戰爭中的正義。格老秀斯關于正義戰爭的理論在一戰后被許多國際條約所吸收,成為當代戰爭法的基礎理論。
【關鍵詞】戰爭;和平;正義;人道
在格老秀斯生活的17世紀的歐洲,“國家享有絕對戰爭權利”是主流觀點。雖然格老秀斯不是一個和平主義者,但他依然堅信武力的使用應該具有正當性,國家間戰爭應當具有道德性,要用法律方式來規范和約束在復雜的國際關系中的國家行為與戰爭。
一、戰爭及正義的戰爭
在《戰爭與和平法》的導言中格勞秀斯說道:我看見現在奉行基督教的各國,對戰爭發動的隨意性和放肆,在野蠻國亦認為可恥的。面對為禍至深的戰爭,格勞秀斯開始對戰爭的性質進行思考,并從人類的普遍理性中尋求一副可以為整個人類帶來永久和平的救世良方。人們在戰爭中必須遵循自然法,侵略則違反了自然法。
他提出了戰爭倫理的一個重要問題,即戰爭的合法性問題,并初步確立了戰爭倫理思想的基本原則:戰爭必須是基于國家的主權或人權而發動。戰爭合法性原則確定的前提是人們對該合法性理念具有廣泛的社會認同,尋求合法性的過程也就是尋求社會意識形態的支持。如果一場戰爭得不到普遍支持,通常很難取得勝利。反之,如果一個戰爭的合法性獲得較為廣泛的社會認同,即使國家陷入了分裂甚至處于無政府狀態,也可用該合法性理念迅速凝聚民心,鼓舞士氣,從而為發動一場必要的戰爭尋求到支持,并極有可能取得勝利,結束國家的分裂狀況。
格勞秀斯確定的戰爭合法性原則是基于理性自然法,即人的理性角度出發而確定的。由于他尋求了人心的根本——人的理性,從而使戰爭合法性原則迅速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支持。人權和主權的概念為西方各國所接受,成為了西方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盡管許多非民主國家刻意壓制和摧殘人權,但他們依然不敢公然否定該原則的合理性。國際社會也逐漸形成一套公認的政治原則,戰爭的進行也必須遵守這些原則,從而為戰爭的發動厘定了規模和范圍,避免了戰爭的無休止的擴大和殺戮。
格勞秀斯認為戰爭有正義和非正義之分。它須是國家的主權權力的基礎上開展的;它須伴隨著某種形式。這兩方面的要求是非常重要且不可或缺的。
首先,有正當的戰爭發動者——主權國家。“主權”是指行為不受他人法律的控制,不會因為別人的意志使其行為無效的權力。主權權力的共同載體是國家。戰爭是公共的主權權力實施并授權的活動。其次,正義戰爭的前提是具有正當的戰爭發動的理由。如果沒有正當理由,那些由公權力發動的戰爭即使遵循了確定的程序,且有法律后果的出現,也是充滿罪惡的。可以看出,格勞秀斯反對國家具有絕對戰爭權利,認為國家當且僅當存在正當原因時才能發動戰爭。而正當理由是自然法上的權利義務,包括“自衛、賠償和懲罰”。格勞秀斯認為基于自然法的要求,每個人以及國家都有自保的權利。戰爭發動的目的在這幾種情況下是與自然法則相一致的:一是為了保存我們的生命和人身安全;二是為了取得或享有對自己的生活是必要的且有益的事物。
正義戰爭之發動為自然法做允許,非正義戰爭之發動則為自然法所禁止。格勞秀斯認為出于善良目的而發動的戰爭旨在伸張正義。要使一場戰爭具有正義性,就必須將道德義務和法律權利結合起來。可以看出,格勞秀斯試圖將道德引入戰爭的范疇并試圖用道德對戰爭進行約束。
正義是和平之果。制定法律是為了實現戰爭,也是為了實現和平。格勞秀斯認為和平原則應該以最大的努力,即便是在戰爭之中。這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防止戰爭;二是信守和平。一個國家在做出戰與不戰的決定時,應本著排除一切疑慮的原則,盡量避免戰爭。即使存在發動戰爭的正當理由,但如果不是必須戰爭,則不應發動。國家所享有的只是基于自然法的倫理和法律而存在的相對的、有限的戰爭權利。否則,國際社會的正義與秩序就無從談起。
二、戰爭中的正義
戰爭的正義指的是在戰爭中交戰雙方的態度和行為要有所規范和節制,如不傷無辜、善待俘虜等。戰爭中的正義具有與正義的戰爭相同的淵源,即自然法。格勞秀斯認為,自然法規則不僅強調“嚴格正義”,同時也包含諸如審慎、節制以及堅韌這樣的美德。
首先,不傷害無辜,溫和而節制地對待平民。因為年齡和性別的原因,兒童和婦女應當免于遭受戰爭的災難并公平地被赦免。除非婦女像男子一樣拿起武器參戰,因為這意味著其放棄了性別特權從而不能被赦免。格勞秀斯認為.那些遠離使用武力的男子也不得殺害。
其次,盡可能降低戰爭的破壞性。格勞秀斯認為,如果在戰爭當中隨意地使用暴力,進而造成了不必要的破壞,則違反了正義原則。在戰爭中即使對敵國所有物的損毀行為獲得了合法性,也當有節制地進行,遵循必要性的原則。
此外,對戰俘施以人道關懷,不得任意奴役或處死戰俘。格勞秀斯認為人生來即為有理性的社會性動物,人可以在自我理性的指引下認識并尊重自然法,人與生俱來的社會性決定了人是為社會而存在的,人與人之間應當秉著善良之意愿相互容忍,國與國之間也同樣如此。
格勞秀斯認為要用人道行為來緩和野蠻行為,盡量避免傷害無辜。對此普遍認可的規則有:l、戰俘不能成為奴隸,不得被買賣和被迫從事與奴隸制相關的苦役。2、戰俘回國后享有與當地人相同的基本權利,對其資產依舊享有權利。3、投降者不得被野蠻處死。處死戰俘應采用更文明的方式。4、出于人道主義,戰死者應得到妥善安葬。人的權利和本性不能因戰爭而被剝奪,因此即便是對敵人也不能拒絕安葬他們。
格勞秀斯主張的正義戰爭理論都成為了現代戰爭法的基礎理論,被融入《國際聯盟盟約》、《白里安一凱洛格公約》和《聯合國憲章》等一系列條約當中。對促進國際和平的發展和國家間法律狀態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基石,成為現代國際法理論的重要淵源。格勞秀斯對后世國際法的影響尤為深遠。
【參考文獻】
[1] [荷]格老秀斯. 戰爭與和平法[M]. 何勤華, 譯.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36-389.
[2] [英]邊 沁. 道德與立法原理導論[M]. 時殷弘, 譯. 商務印書館, 2000:59.
[3] [英]施特勞斯, 著. 自然權利與歷史[M]. 彭 剛, 譯. 三聯書店, 2008:7.
[4] [荷]格老秀斯. 捕獲法[M]. 張乃根, 譯.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140.
[5] 周桂銀, 沈 宏. 西方正義戰爭理論傳統及其當代爭論[J]. 國際政治研究, 2004,3.
【作者簡介】
劉伶俐(1968—),女,漢族,遼寧遼陽人,中共阜新市委黨校講師,本科學歷,主要研究方向: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