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政府信息是一種公共財產及公共資源,但是在我國政府信息公開制度還不夠完善,使人們對政府產生了一定的信任危機,同時信息公開制度中的問題也給政府工作帶來了負面影響。因此,本文通過對信息公開制度及其面臨的困境的介紹來探討如何解決困境的措施。
【關鍵詞】政府信息;公開;困境;措施
一、政府信息概述
我國相關學者認為,政府信息指的是政府機關所掌握的以紙質、磁盤、磁帶、膠卷以及其它電子存儲材料等載體所反映的關于社會管理、經濟、公共服務等方面的內容。相關法律法規及制度表明,政府信息的特征有:(1)行政機關是主體;(2)和職責的履行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3)通過一定的形式進行保存或記錄。
二、政府信息公開的困境
1、缺乏完善的法律制度。目前,我國還沒有形成完善的政府信息公開法理基礎,且缺乏健全的政務公開體系,政府中的許多工作人員把政府信息公開看成是政府的一種職權,在工作的過程中,沒有對政府信息公開引起重視,且缺乏較全面的認識,相關部門在工作的過程中缺乏配合度及協調性,從而對信息公開的正常實施產生影響。而且至今還沒有一部適合我國國情的比較完善的政府信息公開法,也沒有形成并實行全國統一的政務公開制度,只是在一些城市制度了一些政府規章,這就導致政府信息公開存在很大的隨意性和不穩定性,信息公開難以落到實處。
2、思想觀念方面的問題。受到我國傳統政治觀念的影響,許多政府工作人員的民主法制意識及觀念還比較淡薄,沒有對公眾的知情權引起重視,沒有嚴格按照相關制度對政府信息進行有效公開。一方面,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政府負責意識薄弱,公眾信息獲取意識不足;另一方面,行政行為具有濃厚的神秘意識,對信息公開缺乏使命感。此外,我國公民缺乏強烈法律意識,長期以來是一個信息弱勢群體,成為了政府管理的從屬體,只能被動的接受政府公開的信息,而且對于政府信息公開的意義,還沒有形成正確而全面的認識,有的公民甚至認為政府信息和自己沒有任何關系,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對政府信息公開產生了阻礙。
3、信息公開監督意識淡薄。我國有著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統治歷史。一方面,對于政府來講,“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官本位思想濃厚,政府作為信息的壟斷擁有者,并未充分認識到政府信息公開的重要性。政府信息公開意識的淡薄,進而導致了政府缺乏接受各方監督的意識,也使得公眾和社會輿論對政府信息公開工作進行監督的過程中遭受重重阻礙。另一方面,公民權利意識淡薄,對政府信息公開行為缺乏監督的動力。但總體而言,社會一般大眾的權利意識和監督意識仍然淡薄。同時,社會監督的監督成本過高,行政機關作為公共信息的第一知情人,在選擇公布政府信息方面,充當了裁判者的角色,而作為行政相對人的社會大眾則由于對政府信息知悉程度受限等原因,對于行政機關信息行為的監督負擔了極大的調查成本。
三、政府信息公開困境的解決措施
1、建立完善的政府信息公開制度。目前,世界上的許多國家都已確立了信息公開制度,并以立法形式對政府信息公開工作進行管理。我國開展政府信息工作時,可總結國外的相關經驗,然后結合我國的具體情況制定完善的《政府信息公開法》,以從法律上對政府信息公開工作的開展進行有效保護與支持。政府信息公開法律制度的建設是一個整體,對此制度進行建設的過程中,應把政府信息公開作為核心,而保密法律制度、隱私權法律制度、政府信息公開法、檔案法律制度等作為政府信息公開法律制度的組成部分,也應對它們進行不斷完善。此外,對政府信息公開法律制度進行完善時,還需對行政程序法中關于辦事程序信息公開方面的相關規定進行適當調整。
2、強化政府的信息公開監督意識。政府信息公開的主體要素始終是政府本身,強化政府本身的公開監督意識具有核心的制度保障。從操作與原理性的角度來講:首先,應加大有關政府信息公開監督的宣傳力度。在具體的制度設計上,我們認為可以開展“政府信息公開活動月”、社區走訪、發放調查問卷等方式,向公民介紹此項制度,使其了解政府信息公開監督的意義及重要性,提高公民參與積極性,吸引更多的公民加入到政府信息公開監督的行列中來。同時,通過媒體等方式宣傳政府信息公開,借助互聯網相關社交網絡的渠道,喚起公民對政府信息公開監督的參與。其次,政府自身應轉變舊觀念,樹立陽光政府、依法行政的法治觀念。提高政府相關工作人員的政治及業務素養,加強思想政治教育,自覺樹立服務意識和信息公開意識,尊重公民的知情權,要把人民群眾普遍關心和涉及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作為政府信息工作的重點內容,從根本上改變工作作風。在日常工作中加強自身理論修養,有針對性地開展業務培訓,提高公務人員執政水平,自覺地接受來自各方的檢驗與監督。此外,我國的信息公開監督制度可以借鑒國外的操作方式,如美國的彈劾制度,確保政府工作人員依照法律履行自己的職責。因此,在我國政府信息公開工作中,可以引入行政問責機制,對政府及其工作人員在職責范圍內未履行其職責或在執行中濫用職權的行為追究其責任,防止其消極怠政、濫用職權,從而更好地督促其履行應有的信息公開職責。
3、多元化政府信息公開渠道,便于社會輿論監督。知情權不是孤立地存在著,而是作為公民享有的權利同表達權、言論自由權、參政議政權等其他民主權利相聯系而存在的。從目前的實踐來看,我國政府信息公開監督工作主要通過政府自上而下的進行推動,行政機關仍處于信息壟斷地位,政府信息公開的渠道過窄,公民接受政府公開的信息都受到阻礙,還沒有真正體現公民權利與行政權力之間的平衡與制約,更何談去進行監督。因此,應為公民進行監督提供更加便捷、更加廣闊的平臺。在可操作性上,當今時代信息更新速度如此之快,政府可以借助互聯網的力量,實現政府信息公開的便捷與高效。正如現在全國各政府網站都開設了政府信息公開專欄,可以使公民足不出戶,便可通過網絡瀏覽相關政府信息公開情況從而進行監督。同時,在政府信息公開過程中,政府應提供多種信息渠道,滿足不同層次、不同類型人群的需要。由于地區、經濟、環境、知識、年齡等條件的限制,許多人可能不會或者暫時沒有條件利用網絡獲取政府公開的信息。因此,政府也要利用政府公報、新聞發布會以及廣播、電視等大眾媒介發布消息,同時還應注重公共圖書館、國家檔案館等公共信息服務機構公開政府信息,如設立匿名舉報箱,公共郵箱及投訴電話等方式,以盡可能多的媒介,盡可能廣地覆蓋各級公眾,從而調動公民參與的積極性,發揮公民監督的巨大潛力,為我國政府信息公開監督制度的發展與完善提供助力。
我國政府是服務型政府,因此,政府應尊重群眾的知情權,并把自身的日常工作及相關信息進行有效公開,本文主要就我國政府信息公開的困境及措施作了相關分析,以此為我國政府信息公開工作的開展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 韋付萍.完善我國政府信息公開救濟制度的幾點思考[J].理論導刊, 2012(2).
[2] 朱友剛. 我國政府信息公開的思路與對策[J]. 山東社會科學, 2012(3).
【作者簡介】
吳紹云(1995—),女,漢族,安徽合肥人,河北大學政法學院政治學與行政學在讀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