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夢瑤 劉子琰
【摘要】“五四憲法”,被普遍認為是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性質的憲法。“五四憲法”的頒布,標志著中國人民結束了被封建階級和資產階級欺壓的歷史,翻身成了新中國的主人。通過對“五四憲法”的研究,能夠借鑒我國在無產階級革命中的寶貴經驗,對我國社會主義的法制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將探討“五四憲法”在歷史上有什么樣的地位和包含怎樣的時代精神,也指出一些“五四憲法”的缺陷和不足。
【關鍵詞】五四憲法;歷史地位;時代精神
“五四憲法”,就是1954年公布的我國第一部憲法。這部憲法規定了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對我國的國家機構組成、公民基本權利、政府權力行使都做出了詳細規定,在我國的法學歷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五四憲法”的制定,極大程度上推進了我國的法制建設,為未來的憲法完善提供了依據。“五四憲法”秉承了1949年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以下簡稱《共同綱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步社會主義憲法,其歷史地位值得肯定,包含的時代精神也值得發揚。但是由于其產生年代的影響,“五四憲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一、“五四憲法”的歷史地位
1、確定了國家構成
憲法是一個國家的所有法律的根本,決定了一個國家的國家性質和政權組織形式。在新中國剛成立的1949年,國家還沒有實現完全統一,人民不能夠統一組織起來,制定憲法的條件還不成熟,需要一部“臨時憲法”性質的文件來規范國家的正常運轉。《共同綱領》就承擔了這一歷史使命,在“五四憲法”誕生之前成為了國家工作所要遵守的原則,為“五四憲法”的誕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到了1954年,國家形式穩定了下來,制定憲法的種種條件都成熟了,“五四憲法”也就誕生了。“五四憲法”在序言中表明該憲法建立在《共同綱領》的基礎上,是對《共同綱領》的繼承和進一步發展。在《共同綱領》所確立的初級制度上,“五四憲法”通過建國五年來的社會主義建設工作,確立了國家的組織構造,形成了我國的政治執行模式。法國史學家西耶斯認為:憲法的制定權必須屬于人民,體現人民的自由意志,而不是掌握在權貴的手里。“五四憲法”的確立,是由中國共產黨、各民主黨派、愛國知識分子和各級人民代表協商決定的,表現了全體中國人民的意志,維護了全國人民的利益,能夠收到全體中國人民的歡迎和擁護。“五四憲法”的建立,確定了我國的國家性質和組成結構,是我國主權獨立的表現。
2、國際上廣受贊揚
新中國的成立,在國際上造成了巨大的影響。新中國的憲法如何規定與世界各國關系的處理,將大大影響世界各國對我國社會主義體制的評價。“五四憲法”中規定我國要以團結世界各國,推動世界和平為己任。這一思想決定了我國外交“和平、平等、合作”的立場,為以后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產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受到了世界各國的廣泛認同和贊揚。澳大利亞的《衛報》、朝鮮的《勞動新聞》、《民主新聞報》、波蘭的《人民論壇報》等各國媒體,紛紛發文對“五四憲法”進行高速贊揚,認為“五四憲法”不僅對于中國人民具有重大意義,對于世界各國人民反封建反壓迫的斗爭也有極大的鼓舞作用,是“全人類進步的一大喜事”。
二、“五四憲法”中蘊含的時代精神
1、民主精神
民主精神,就是按照“一視同仁”和“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來進行各項事務的精神。我國的國體是人民民主專政,這就決定了我國的法律必須充分體現民主精神。憲法作為一切法律的根本,更是要深刻滲透民主精神的思想,保證人民的主人翁地位。毛澤東同志在20世紀20年代就提出:憲法應該由人民來制定,體現人民大眾的意志。當然,憲法要有民主精神不代表憲法的制定要經過每一位人民群眾。“五四憲法”的制定工作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憲法草案的提出與修改的討論;第二階段是對外公布憲法草案,進行全民討論。在這一段長達五個月的期間,我國各民主黨派、各社會團體以及行政區代表都參與了討論,提出了的關于憲法草案的修改意見達52萬多條。縱觀“五四憲法的”制定流程,始終貫徹著“人民做主”的思想,讓“五四憲法”成為一部“人民的憲法”。
2、科學精神
作為新中國的第一部憲法,“五四憲法”在制定的過程中始遵循著“客觀、實際”的原則。在制定“五四憲法”的時候,憲法起草委員會充分認識到:憲法必須反映出人民革命和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種種變革,總結這些變革中的寶貴經驗,便于以后的社會主義建設進行借鑒。比如憲法中第五條闡述了我國的四種經濟所有制,但是有意見提出這四種所有制與我國一些少數民族區域的所有制情況不符,憲法起草委員會便對該條款進行了修改。
除了遵照我國的客觀事實,“五四憲法”在描述表達上也具備相當高的嚴謹性。我國憲法的制定遵循了三條原則:結構嚴謹明確;內容完整充實;措辭簡易精準。在憲法起草委員會的會議上,委員們對憲法中的一些措辭展開了深入的討論。比如對于“公民”這一概念,李維漢委員提出這一概念應該指“所有具有中國國籍的人”,與“人民”這類社會概念區分開。這正是“五四憲法”在表達上遵循的嚴謹科學精神。
三、“五四憲法”的時代局限性
1、沒有明確黨的領導和憲法治國之間的關系
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共產黨對于“依法治國”觀念認識的不夠深刻,執行的不夠徹底,只能依靠以往的一些政策對國家進行管理。雖然“五四憲法”制定頒布以后,國家已經向憲法治國傾斜,但是我國仍然是黨的政策和憲法法治同時在進行管理。緊接而來的文化大革命破壞了這種局面,讓我國的法治被破壞得徹徹底底。制定憲法,依法治國的目標落空了,執政黨的地位居于憲法之上,給國家的治理造成了混亂和破壞。
2、沒有處理好國家利益與公民個人利益的關系
從社會主義國家的性質來講,國家是人民的國家,國家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是統一的。而在“五四憲法”中,沒有明確認識到這一點,呈現一種個人利益服從國家利益的趨勢。一位強調國家利益,讓公民個人利益屈從于國家利益之下,是對二者關系上的本末倒置,只會導致國家與公民的對立,加劇矛盾沖突,妨礙了整個國家的發展。
3、沒有監督憲法實行的機制
“五四憲法”沒有得到很好實施,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缺乏監督憲法實行的機制。我國沒有監督憲法實施的機構,也沒有相應的工作程序。“五四憲法”在制定的時候,本意是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來監督憲法的實施。而在實際過程中,全國人大并沒有很好實行這一職責。全國人大錯誤地把憲法看成階級斗爭的工具,對國家和人民造成了不必要的傷害。
四、結論
作為新中國的第一部社會主義性質憲法,“五四憲法”的出現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它的出現確定了我國的基本性質和組織構建,受到國內人民的高度擁護和國外媒體的廣泛贊揚。“五四憲法”中包含的民主精神和科學精神,至今仍然對我國的法制建設具有重大的參考價值。然而由于時代和歷史的限制,“五四憲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我國在未來的憲法建設中,一定要引以為戒。
【參考文獻】
[1] 韓大元.“五四憲法”的歷史地位與時代精神[J]. 中國法學, 2014,04:28-47.
[2] 鄭賢君. 現代與超越:“五四憲法”的民主主義的自由觀[J]. 中國法學, 2014,04:60-76.
[3] 錢錦宇. 新中國第一部憲法存疑——關于“五四憲法”歷史地位的反思[J]. 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5,01:4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