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海燕
【摘要】只有懂得接受才是真正懂得教育,離開接受就談不上教育。因此,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過程的分析、思考與研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現實課題。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十分重視教育過程中接受問題的研究,按受教育者的接受規律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這樣的教育才有價值和質量。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過程中,要獲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效果,更好地提升教育質量,必須要重視對影響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過程的若干因素的分析。
一、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需要因素
需要是人的普遍性追求。所謂需要,是指主體對客體的依賴和攝取狀態,是人們對某種東西缺乏時所產生的主觀意向。需要是現實狀態與期望狀態的差距,是個人的某種缺憾尋求滿足的心理狀態,表現為對某種目標的渴求與欲望,表現為愿望、意向、興趣、動機,這是人的認識活動的出發點。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動作為一項有目的的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就必然與一定的需要相聯系,沒有需要也就沒有接受活動的產生。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當人產生了某種需要時,心理上就會產生不安和緊張情緒,形成一種內在驅動力。這種驅動力促使主體去尋找目標,表現出接受的積極性,同時去選擇接受的內容。當目標找到后,就開始了滿足需要的活動,也就是接受外來信息的活動。當需要接受的內容滿足后,對這種需要的接受活動就暫告一段落,于是產生新的需要,開始新的接受過程。需要→滿足→新的需要→新的滿足是接受活動的基本模式,“這種永無止境的需要的產生和滿足需要的態度和趨勢,使這不僅成為人類活動的原動力,而且也成為推動人類活動的持續動力。”
可見,接受是以受體內在需要的適應與滿足的程度為其條件的,人們的內在需要是其接受教育的驅動力。人的內在需要往往表現為價值追求,人的一切活動都是受需要所驅動的、價值觀參與的,人的思想接受活動也是如此。我的需要、他人需要、社會需要的交互作用的存在,形成為思想接受的作用場。
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力因素
接收主體在接受教育者教育內容時,總是要先理解其內容,根據他們的“理解定勢”來進行接受。這個“理解定勢”,就是接收主體原有的認知結構,該結構由受體已有的文化積淀、概念體系、思維定勢三個部分組成。對不同接收主體來說,他們接受什么,如何接受以及接受的結果等是有差異的,是憑借其“理解定勢”的功能,實現對內容的整合與內化,并最終完成接受。接收主體理解力上的差異,造成了他們接受上的差異。
任何接受主體都已有認識框架和認知結構,都不可能是零存在。人的行為總是受其已有思想所控制的,思想接受活動也是如此,受其已知所制約。思想政治教育者所提供的任何思想政治教育信息,都要首先經過接受主體的已知的過濾、檢驗,才能起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質是接受主體的已知與新知的視界融和過程。接受主體的知識、經驗的差異,直接影響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程度。如果接受主體知識水平高、接受能力強、經驗豐富,那么在接受教育的活動中會擴大其接受教育的容量與跨度。但是,另一方面,知識能力強的人,自信心、自尊心也強,不輕易改變自己的信仰和觀點,接受教育也會越困難。作為一個成熟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施教過程中要認真考慮接受主體的認知水平與接受能力。
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因素
情感是心理過程的重要內容,它具有引起人們主觀體驗的特征。心理學認為,情感是主體在實踐活動中對客觀事物所持的態度體驗,形成人對客觀事物的一種特殊的心理反應形式。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過程中,情感無處不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動中的情感,是對思想政治教育與自身關系的主觀體驗,是思想的非理性狀態,表現為喜、怒、哀、樂等,反映的不是教育的客觀價值,而是接受主體對教育價值的心理感受,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接受受其情感參與的影響,這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接受活動的重要特點,接收主體的情感體驗是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動中正負效應的關鍵。所以思想接受活動中,接收主體對思想政治教育作好與惡的情感反應。
情感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對接受活動的信息接收、信息選擇所發揮的過濾作用,對接受活動所發揮的激發作用。對接受活動的信息接收、信息選擇所發揮的過濾作用。當接受對象確定后,接受者會不由自主地對教育主體產生一定的情感傾向,這種情感的產生,有時來源于以往的經驗;有時是由于情感的傳遞等等。這種在接受活動初始就形成的情感,將對教育主體的信息擇取、信息的理解產生重要的作用。接受主體會有意無意受到這種情感的驅使,從而使接受主體的注意力指向能滿足主體情感需要的信息,回避或忽略與接受主體情感需要相悖的信息,或者對這些相悖的信息作出與主體情感需要相一致的理解。同時,情感還對接受時注意的穩定性、注意的強度發生影響。對喜愛的接受對象,接受主體會保持更持久的注意,且注意的強度也更強烈,固此就越容易對教育主體加以接受,反過來也就越能滿足接受者的情感需要;而對厭惡的接受對象,接受主體往往注意的時間較短,甚至不加以注意,注意的強度也較弱,不太容易對它加以接受。總之接受主體對教育主體所具有的情感強度越高,接受過程中情感的支配作用就越大,而對信息的過濾作用也就越明顯。
四、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身因素
古往今來,許多思想家、教育家都高度重視施教者的人格品質對其施教效果的重要性。孔子在《論語·子路》中明確指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可以說,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良好形象是思想政治教育成功的必要條件。人們在思想接受活動中,往往會對施教者的可親可信的感情轉移到對其所教育傳播的思想的可信可接受的認定上。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過程中,施教者人格形象好的教育更可信,接受主體更易于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者施教活動中有自身形象的兩大影響力,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者權力、地位產生的強制性影響力,二是人格品質產生自然影響力,接受主體面對前一種情況是被動接受,面對后一種情況會主動接受。受者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與否,不完全決于施教者的權力、地位如何,內容如何,還決定于施教者的人格品質威信如何。一般說來,接受主體在受教活動中,總是要認真審視施教者的形象,對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施教活動做出人格解讀、情感解讀、智能解讀,并從中決定自己的受、拒態度。接受主體往往以教者的行為接受參照,教育者言教還是身教,其言行是否一致,內外是否如一,都會影響受教者的思想接受效果,如果教者言行一致,則受者會作可接受性解讀,從而產生接受欲,否則教者言行不一致,受者徒生反感。接受主體還以教者的態度為接受寫照,教者若以權威自壓,一派道貌岸然,都會拉開授、受的心理距離,導致接受欲的冷淡與抑制。還以教者的情感為接受寫照,是為教育者自身著想,還是教者對受者的真心實意,還只是教者對上級的受命所為,這都會影響受者接受情感、接受思維的啟動與封閉,接受的質量與效果。從教育者的教育水平來說,在通常的情況下,教育者高水平的教育與學生高水平的接受是成正比的。從教育者的教育方式來說,教育者不同的教育方式,必然帶來學生不同的接受方式和接受效果。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要獲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更好地提升教育質量,至關重要的問題是優化受教育者的接受過程,從受教育者的接受教育入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接受活動是教育活動的重要的和最后的環節。如果沒有這個接受,前面的教育活動都沒有了意義,可見這是一個關鍵性的、決定性的環節。正是這個問題決定著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因此,接受問題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根本問題。一個人接受某種思想,就是這種思想進入了人的頭腦。“接受”是“教育”的實現。可以說,受教育者的接受問題,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和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的生長點,解決了接受問題,思想政治教育就必將踏上一個新的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