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恒敏
【摘要】證明責任是訴訟的脊梁。刑事司法證明與訴訟證明全過程取證、舉證、審證的重要環節決定刑事證明中存在包括取證責任、舉證責任、審證責任在內的三種證明責任。偵查機關的取證責任、訴訟一方或雙方的舉證責任、審判機關的審證責任既各自獨立又互相聯系,只有把它們互相結合起來,才能保證發揮出支撐刑事證明全過程正常進行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證明責任;取證責任;舉證責任;審證責任
證明責任被喻為訴訟的脊梁。本文將以刑事證明活動的全過程為著眼點,結合理論與實踐,探討我國刑事證明責任及其分配的相關問題。
在我國,根據現行《刑事訴訟法》第48條關于證據定義的規定——“可以用于證明案件事實的材料,都是證據。”可以得出,證明是指以公安司法機關及其辦案人員為主要主體,當事人及其辯護人、代理人參與進行的收集、運用證據以認定案件事實的訴訟活動,即貫穿于刑事訴訟全過程中查明案件事實真相的活動。進而可以得出,證明責任是指公、檢、法機關和當事人在司法證明和訴訟證明中,應當承擔獲取證據、提出證據、審查認定證據,證實案件事實和其他應行證明事實的分內事務和做不好分內事務所引發的后果。
現行《刑事訴訟法》第49條規定:“公訴案件中被告人有罪的舉證責任由人民檢察院承擔,自訴案件中被告人有罪的舉證責任由自訴人承擔。”可見,在法律上,我國只確立了舉證責任這樣一種證明責任。
司法證明與訴訟證明中明顯不是只有訴訟中的一方或雙方承擔證明責任。其他主體不承擔舉證責任,但不能說其他主體均不承擔證明責任。公安機關要確立有犯罪事實發生,特別是要確立誰實施了犯罪行為的事實,就必須承擔證明責任。法院要定案,要認定案件事實和其他應行證明的事實也必須承擔證明責任。公安機關和人民法院承擔的證明責任不是舉證責任,他們承擔的是舉證責任之外的取證責任和審證責任。司法證明和訴訟證明的全過程是環環相鏈的。
取證是整個司法證明總鏈條中的第一個環節。所謂取證就是通過調查和偵查獲取證據。取證是偵查機關的職責所在,取證責任是指偵查機關基于破案應當承擔的獲取證據、查明案件事實、查獲犯罪嫌疑人的分內事務和未做好分內事務所引發的后果。取證責任的主體是偵查機關。這包括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檢察機關內部的自偵部門。刑事自訴的當事人可以自行進行取證活動,但他們取證的范圍十分有限,取證又完全是為舉證做準備,所以,當事人的取證行為可以被包含在他們所承擔的舉證責任之中。
審判機關也可能進行必要的取證活動。在刑事訴訟中,人民法院及其審判人員收集證據的情形有以下兩種:一是人民法院在審判案件過程中,主動進行的調查收集證據的活動;二是法院接受當事人及其辯護人和訴訟代理人的申請,調查收集證據。第一種情形下的取證行為發生在審判過程中,已經不屬于司法證明總鏈條第一環節的取證;第二種情形下的取證行為,是基于當事人的申請而為,收集、調取的證據是被復制移送申請人,由申請人在法庭上作為證據舉出的。所以,我認為,這種取證行為可被納入申請人所承擔的舉證責任之中。申請調查的證據通常是對申請方有利的證據,納入其承擔的舉證責任中并不違背權利義務相一致的原則。取證責任的基本內容有兩個方面:1、是承擔獲取證據、查明案件事實、查獲犯罪人的分內事務;2、是承擔未做好分內事務所引發的后果。
取證的分內事務就是獲取證據、查明案件事實、查獲犯罪人。我國法律上并沒有提及取證責任,但對偵查機關應當做好這項分內事務還是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刑事訴訟法》第50條和第160條分別規定“偵查人員必須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能夠證實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或者無罪、犯罪情節輕重的各種證據。嚴禁刑訊逼供和以威脅、引誘、欺騙以及其他非法方法收集證據,不得強迫任何人證實自己有罪。必須保證一切與案件有關或者了解案情的公民,有客觀地充分地提供證據的條件”;“公安機關偵查終結的案件,應當做到犯罪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從理論上說,立法將偵查終結的標準界定為“犯罪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對偵查機關而言,有過高之嫌,與案件所處的訴訟階段所要達到和所能達到的訴訟認識也不相符。從實踐上說,過高的標準不能達到,而且由于缺乏相應的可操作程序使之有虛置之嫌。我認為,偵查終結的標準改為“偵查機關認為犯罪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即可。
分析結合規定,可以看出,偵查機關做好這項分內事務,有5個必須達到的標準:1、必須依照法定程序取證;2、必須堅持全面取證方針,也即取證范圍應包括有罪、無罪、罪重、罪輕四個方面;3、必須杜絕刑訊逼供和一切非法的取證活動;4、必須保證犯罪嫌疑人、被害人、證人等有客觀地、充分地提供證據的條件;5、必須偵查機關認為犯罪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
從司法實踐看,偵查機關做不好取證的分內事務會引發如下后果:1、因證據不確實、不充分,誰實施了犯罪行為的事實不能確立而引發偵查機關提請逮捕權和移送起訴權的行使遭受挫折的后果;2、因錯拘、錯捕而引發刑事司法損害賠償和附帶民事損害賠償的后果;3、因刑訊逼供等侵權事宜引發刑事責任追究的后果;4、因不偵查、不取證而引發嚴重失職的后果。
舉證是整個司法證明和訴訟證明總鏈條中的第二個環節。所謂舉證就是向審判機關提出證據、證實案件事實。舉證責任是指訴訟中的一方或雙方基于指控事實或主張事實應當承擔的向審判機關提出證據、證實指控事實或主張事實的分內事務與做不好分內事務所引發的后果。舉證責任的主體是訴訟雙方。在刑事訴訟中,舉證責任首先由起訴方承擔。新《刑事訴訟法》第49條規定:“公訴案件中被告人有罪的舉證責任由人民檢察院承擔,自訴案件中被告人有罪的舉證責任由自訴人承擔。”除了一方首先承擔舉證責任外,有時對方也要承擔舉證責任。作為訴訟另一方的被告方承擔舉證責任有兩種情況:1、被告方在辯護中主張事實;2、起訴方承擔的舉證責任一定條件下轉由被告方承擔。
第一種情況主張的事實主要包括:一是辯護方對法律明確規定可以推定的事實予以否認的;二是辯護方提出其無刑事責任能力、正當防衛、緊急避險、不可抗力、公共授權等阻卻違法性及有責性的事實;三是辯護方提出的沒有犯罪時間、不在犯罪現場、犯罪與己沒有直接聯系等積極抗辯性的事實;五是援引法律上的“但書”規定作為辯護理由的事實;六是辯護方主張的回避理由等程序性事實。
第二種情況主要由實體法律加以規定。如我國《刑法》第395條規定,“國家工作人員的財產或者支出明顯超過合法收入,差額巨大的,可以責令其說明來源;本人不能說明其來源是合法的,差額部分以非法所得論。”《刑法》第282條第2款規定,“非法持有屬于國家絕密、機密的文件、資料或者其他物品,拒不說明來源與用途的,構成非法持有國家絕密、機密文件資料、物品罪。”
舉證責任的基本內容同樣包括兩個方面:1、是承擔向審判機關提出證據,證實案件事實的分內事務;2、是承擔做不好分內事務所引發的后果。承擔分內事務是履行行為意義上的舉證責任,承擔后果是履行結果意義上的舉證責任。
舉證的分內事務就是向審判機關提出證據,證實案件事實。我國法律上提及到了舉證責任,但對訴訟雙方應當如何做好這項分內事務并沒有提出明確的要求。
《刑事訴訟法》只在第172條規定:“人民檢察院認為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實已經查清,證據確實、充分,依法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應當作出起訴決定,按照審判管轄的規定,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訴,并將案卷材料、證據移送人民法院”。從這一規定可以看出,我國法律上提出的,公訴機關提起公訴的標準是“人民檢察院認為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人民檢察院舉證的分內事務就是向審判機關舉出提起公訴時移送的證據,故公訴機關做好舉證分內事務的標準就是“人民檢察院認為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
相同和相應地,自訴人和被告方做好舉證分內事務的基本標志就是“當事人方認為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
這樣一來,做不好分內事務,案件事實不能被審判機關認定,所提證據也不能成立審判上的推定,將會引發法官的不利證明評價、敗訴的后果。此外,后果還包括在押被告人的釋放以及刑事司法損害賠償等。
審證是整個司法證明和訴訟證明總鏈條中的最終環節。所謂審證就是對訴訟雙方的證據進行嚴格審查、準確認定。
審證責任是指審判機關基于定案應當承擔的,對訴訟雙方提出的證據進行嚴格審查、準確認定的分內事務和做不好分內事務所引發的后果。
審證責任的主體是審判機關。在刑事訴訟中,偵查人員、檢察人員和審判人員基于各自的訴訟職能,都需要綜合審查判斷證據,審查判斷證據的本質是一種貫穿訴訟全過程的思維活動。但是,基于審判中心主義的要求,庭審是審查判斷證據的關鍵環節,偵查人員和檢察人員對證據的審查判斷,最終都需要接受審判人員的再次審查。
審證責任的基本內容仍然有兩個方面:1、是承擔對訴訟雙方的證據進行嚴格審查、準確認定的分內事務;2、是承擔做不好分內事務所引發的后果。
審證的分內事務就是對訴訟雙方的證據進行嚴格審查、準確認定。根據我國《刑事訴訟法》及相關司法解釋,結合我國刑事司法實踐,審判人員對全案證據進行綜合審查判斷,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1、對各個證據與案件事實之間的關聯程度進行比較、審查與判斷;2、審查判斷各個證據之間的聯系;3、補強證據規則。定案大致需要做到:堅持主觀確信與客觀真實相統一;堅持證據的數量與質量相結合;符合邏輯和經驗規則。
當然,主張法院就訴訟雙方的舉證證據承擔審證責任并不排斥審判機關進行必要的取證活動。為審證之需調查取證,是審證工作全面開展的應有之義。值得強調的是,法院調查取證的范圍僅僅限于起訴書指控的犯罪事實本身,調查證據應在控辯雙方舉證完畢之后進行,這種調查是對控辯雙方舉證的補充和核實,以便更好地承擔審證分內事務。
這里承擔好審證分內事務的標準應為《刑事訴訟法》第195條之規定中的“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司法證明和訴訟證明的終極點就是法院的判決,因此審證必須堅持高標準。
做不好此項分內事務,會產生一定的法律后果。例如,一審判決的有罪證據不確實、充分,被上訴、抗訴后,可能被二審法院撤銷或改判;二審裁判生效后,也可能被再審程序推翻,以至于還要承擔賠償責任。
偵查機關的取證責任、訴訟一方或雙方的舉證責任、審判機關的審證責任,這是三項既各自獨立又互相聯系的證明責任。三大證明責任也是各有各的作用,它們只有互相結合起來,才能發揮出支撐刑事司法證明與訴訟證明全過程的正常進行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 陳光中. 證據法學·3版[M]. 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5.3.
[2] 陳光中, 陳學權. 中國語境下的刑事證明責任理論[J]. 法制與社會發展(雙月刊), 2010年,2,總第92期.
[3] 胡學軍. 論具體舉證責任與抽象證明責任的二元分立[J]. 廈門大學法律評論總第二十四輯, 2014,11.
[4] 王 璐. 論刑事訴訟中被告人的舉證責任和證明責任[J]. 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2,11,44.
[5] 付奇藝. 證明責任與舉證責任的辨析[J]. 溫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