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種社會形態理論是馬克思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里相對比較孤立的表達出來的一種關于人類歷史的主張,不僅闡明了三大社會形態理論的基本特征,也揭示了三種社會形態的依次順序,即從人對人的依賴,發展為以物的依賴為基礎的獨立性時期和人的自由個性全面發展時期。可以說,無論是從人類整體的角度來看,還是具體到人類整體當中的某一特定的民族,都需要經歷這三種社會形態。
【關鍵詞】馬克思;三大社會形態理論
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馬克思對社會形態的歷史發展做了這樣的表述:“人的依賴關系(起初完全是自然發生的),是最初的社會形式,在這種形式下,人的生產能力只是在狹小的范圍內和孤立的地點上發展著。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是第二大形式,在這種形式下,才形成普遍的社會物質變換、全面的關系、多方面的需要以及全面的能力的體系。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的生產能力成為從屬于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是第三個階段。第二個階段為第三個階段創造條件。”這就是學界比較關注的馬克思關于人類歷史的三種社會形態理論的表述。
一、三大社會形態理論的基本含義
1、第一種社會形態的基本特征:人對人的依賴。在第一種社會形態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直接表現為相互依賴性特征。奴隸只有依賴奴隸主才能解決自己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奴隸主對奴隸具有直接支配權。在這一時期,由于生產力水平比較落后,人們還不具備駕馭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人們從大自然中直接獲取食物等資源并不是以交換為目的,而生產只是為了滿足生產者及其社會成員的基本生存需要。人們通過氏族、部落等形成共同體才能滿足其生存和發展,所以“只是在狹小的范圍內和孤立的地點上發展著”。
2、第二種社會形態的基本特征:以物的依賴為基礎的獨立性階段。第二種社會形態是以“人的依賴關系”的解體為前提,是以物的依賴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時期。這個時期馬克思把它看作是個人通過獨立的方式逐步的發展自己的能力。人的依賴紐帶、血統差別等事實上被粉碎了,各個人看起來似乎獨立、自由地互相接觸,并在這種自由中互相交換,即表現出“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在這個階段上,分工、由分工而產生的個人之間的交換,以及把這兩者結合起來的商品生產,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完全改變了先前的整個社會。”物的關系相對于人們之間自然形成的關系來說是歷史的一大進步,它是人的個性形成的最初表現,但是對個人來說,由于受到分工的限制,所以他個人能力是片面的,但它并沒有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必然為更高的社會形態所取代。
3、第三種社會形態的基本特征:人的自由個性全面發展時期。第二種社會形態為第三種社會形態創造了條件,第三種社會形態不能直接跨越第二種社會形態而存在,因為第三種社會形態的到來必須以生產力的充分發展為條件。這一時期,“在勞動已經不僅僅是謀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隨著個人的全面發展,他們的生產力也增長起來,而集體財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勞動成為真正的自由的勞動,人不會再被物所役使。“人們取得自己所需的產品不用通過貨幣來進行交換,而是通過社會中心組織進行按需分配。”個人的全面發展是自由個性的基礎,只有消滅分工對勞動者的限制,人們可以自由的從事各種不同的分工崗位,才能形成“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
二、三大社會形態理論符合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
首先,三大社會形態的演進有其客觀必然性。生產力的發展程度決定三大社會形態的演進,而生產力的發展是一個客觀必然性的過程,所以三大社會形態也是一個客觀必然性的過程。
在第一種社會形態中,生產力比較落后,人們只能借助一些簡單的工具滿足自己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人們只能在狹小的范圍內進行生產,社會分工很不發達,所以形成了一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形態。隨著分工的發展,生產力水平的逐步提高,手工工具逐步發展為機器,這種社會分工和機械化的結果一方面創造了更多的物質財富,另一方面也使個人逐漸擺脫自然共同體的人身依附關系,獲得物的依賴基礎上的人的獨立性。機械化大生產的充分發展,必然會使生產的自動化、科學化時代的到來,這種生產力的飛躍式發展,使人們不用經過交換就可以直接滿足自身的需求,人們也不再束縛于分工的條件,可以全面發展自己的能力,實現自由個性的解放。所以,我們承認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必然性,也就是承認了以此為基礎的三大社會形態演進的客觀必然性。把三大社會形態的演進看作是一個由生產力的發展所決定的自然歷史過程,是一個無法跨越其中的某一個社會形態的必然性過程。
其次,三大社會形態的演進是普遍性與特殊性的統一。三大社會形態的演進是普遍性是指:每一個國家、每一個民族在任何階段的社會發展過程中都要依次經歷這三種社會形態。也就是說,無論哪一個國家或民族,都要從第一種社會形態發展的基礎上過渡到第二種社會形態,最終發展為第三種社會形態,任何一個國家或民族都不可能直接跳躍過某一種社會形態直接到達第三種社會形態。三大社會形態的演進又具有特殊性,是因為每個國家和民族都有著經濟、政治、文化、地理環境等方面的差異,所以各個國家和民族在特定的歷史階段會依照自己本國的國情選擇不同的社會發展道路,這樣就會產生不同的發展結果,對于同處于一種社會形態的國家和民族,也會因其生產力水平等條件,使得各個國家和民族不能同步進入下一種社會形態,這就是三大社會形態的演進的特殊性所在。所以我們在討論三大社會形態的演進中既要看到它的普遍性又不要忽視了它的特殊性。
最后,三大社會形態的演進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人類歷史的發展總體而言是一個不斷進步的歷史過程,體現在社會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和人們生活條件的不斷改善。可以說,各個國家和民族的發展都是圍繞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進行的,在生產力的不斷推動下,會把人類社會從第一種社會形態推向第二種社會形態,最終推向第三種社會形態,社會生產力從總體而言是一個不斷進步的狀態,所以三種社會形態也是一個前進的過程。但同時,有的國家或民族會因為一些主客觀因素,例如:領導人決策失誤、戰爭、經濟危機等原因,使本國家和民族的生產力暫時出現倒退現象,甚至一些國家和民族面臨著消亡的危險。
從人類歷史的發展在三大社會形態的演進上所表現出來的這些基本特性可以看出,三大社會形態的演進完全符合唯物史觀對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理解,符合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三大社會形態理論是唯物史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所以深刻把握馬克思的三大社會形態理論,對于當前或今后的改革和建設實踐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2版.第30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2]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3] 馬克思恩格斯選第3卷集[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4] 楊學功, 樓俊超. 如何理解馬克思的三大社會形態理論——兼評學界的幾種常見理解[J]. 教學與研究, 2012(8):49-56.
[5]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作者簡介】
伊竹(1992—),女,滿族,遼寧省丹東市人,天津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2014級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專業在讀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