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舒媚 張佳鏗
【摘要】盧子文,1940年3月出生于廣東潮州意溪鎮,1960年成為光榮的人民解放軍,196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本文以盧子文先生作為主人公“我”進行口述歷史,回顧盧老黨員幾十年來的黨員歷程,記錄勇抓特務一事。
【關鍵詞】老黨員;口述史
1940年3月,我出生在一個貧困的家庭中,父母沒有什么文化,但他們樸素,勤勞,樂于助人。家境貧寒和家園被侵略帶給我的使命感,激發了我努力學習、奮發向上。中國共產黨一心保護國家,讓我越發努力向黨組織靠近。
一、義務從軍,勇抓特務
在戰火紛飛的年代,希望和平是多少人的夢想。那時候我一心向黨,因有著高度的覺悟和在學校的優秀表現,義務從軍,在1960年成為了人民解放軍,并調往第一線邊防抗敵。我深知能成為偉大的共產黨員,保衛國人的幸福,是千萬中國人夢寐以求的事情。我自身對共產黨有濃厚的敬仰之情。后經介紹,上級考察我的思想,我于196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了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我深刻記得那時候的激動勁溢于言表,我明白中國共產黨代表中國人民最廣大人民的利益,而后我堅定立誓,要貢獻祖國、保衛家園。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后的幾個月里面,全國大范圍內出現了激烈的群眾運動,規模如此之大以致國家主要部門和地方各級單位都受到嚴重沖擊,局勢一片混亂,整個社會,甚至整個國家都開始失去控制。見此狀,我國人民解放軍先后派出280萬名官兵執行“三支兩軍”任務。我也被派往執行這次工作,執行支左、支農、支工、軍訓、軍管任務;支援革命,積極宣傳黨的政策;支援農業、幫助農民提高政治文化,宣傳黨在農村的政策。當時,我扛著比自己還高的鋤頭就是干,不畏勞累、不怕辛苦,在三支兩軍工作中鍛煉自己。
在珠海邊防對敵斗爭時,我軍堅持對敵斗爭第一線,不怕風吹雨打,日夜堅守崗位。我不得有一點疏忽,因為知道那個危難緊急的時刻容不下一個小失誤,否則對自己和軍隊帶來致命的傷害,辜負了黨對自己的期望。在那時候,我的妻子抱著女兒從潮州坐了幾天的車過來找我,當隊友引領她們找到我的時候,我的眼淚充滿了眼眶,并更堅定了抗敵一線的決心,保衛我們的家園。在抗戰敵人的日子里,我漸漸懂得了烈士的含義。
記得在1963年的一天晚上凌晨3點多的時候,美蔣特務從澳門偷渡來襲擊我邊防哨所被我連發現,連長立刻命令大家做好戰斗的準備,因為組織命令要抓活的,因此我們躲在暗處等待敵人悄悄進入我方陣地。當進入我方的抓捕范圍時,連長命令大家“沖啊,把特務抓起來”時,特務才意識到自己被反埋伏,立刻轉身逃跑,手中還拿著槍。此時我挺身而出跑在前頭,一個前撲抓住特務的腳,特務也因此摔了跤,我身后的同伴立刻跟上,用腳踩住敵人的手將其手槍繳獲,并扣住敵人反手將其抓獲,還從他的身上搜出定時炸彈,了解特務是想過來摧毀我連陣地,幸虧被我軍發現,及時制止,圓滿完成戰斗任務。之所以能發現敵方的動作和目的,正是因為我們相信黨,認真負責完成組織下達的任務,不畏辛苦與勞累保衛家園,才能及時發現敵軍并加以制止。這不正體現出共產黨員的英勇不怕犧牲,打不垮的革命精神嗎?我也因此立了功,受到了上級的表揚和嘉獎。
二、退伍當船員,不忘黨員身份
1970年,當了11年的人民解放軍的我,服從組織的分配,從人民解放軍退伍。我也從一線退到了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回到潮州行船,在船上當一名船員工作。但如果我只會“想當年”懷念過去,就證明我已經老了,但我可不希望自己這樣,只有面對未來,才能永遠年輕。雖然離休了,但還是一個共產黨員,還要發揮余熱,有時候會在船上講給人們聽聽我抗戰時的事跡,帶著他們唱軍歌,加深他們對于黨的了解。那時候為了讓孩子吃飽穿暖,總是起早貪晚,省點儉點,妻子和孩子是我永遠的牽掛,當然我給予他們的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滿足,更要以言傳身教孩子們正直,善良,賦予他們健康的人格和不斷進取的精神。如今四個孩子也各自成家立業,小兒子也一心向黨,因表現積極,被批準成為入黨積極分子,通過黨試后也成為一名光榮的黨員,現如今在潮州的水務局工作。在那時我養家省下的錢我也會毫不吝惜的捐贈給教育事業,為自己的家鄉出一分力,去捐款筑校,因為我深深的明白在此時經濟要快速發展,就必須要有文化、搞科技,孩子們就是我們未來的希望。看著一所所中小學增進了學習設施,校園充滿孩子的歡聲笑語,我也感到開心。我時時刻刻關注國家時事,了解世界動態。這樣可以了解到我們黨和我們國家在各個方面的進步,比如現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依法治國,這些都表明我們的國家正在進步。
我還特別喜歡乒乓球,看著我們國家的運動員在辛苦訓練后,戰勝強敵、為國爭光,我似乎感受到自己年輕時的夢。是啊,我曾夢想成為一名乒乓球運動員,可是為了國家,不得不放棄自己的夢想。但是你要問我后悔了嗎?讓我再選擇的話,我仍然選擇入黨,選擇當軍,因為我時時刻刻都把黨的指令,當成崇高的使命。當完成組織下達的命令時,看著自己辛苦努力換來組織的認同、人民的歡聲笑語時,我更愈發覺得這是我一生的追求。
三、古稀之年,節儉樸素,教導子孫腳踏實地
如今自己已有70多歲,也不能為國家為社會做出多大的貢獻,但我仍銘記黨的教誨,保持著節儉樸素的生活。我比較喜歡平靜的生活,在自己家的天臺搭了一間屋子,還種了一塊菜地,獨自住在那里。我仍保持著每天6點便起床的習慣,被子必須疊得像豆腐塊一般,刷牙洗臉后,水也就熱了,喝杯熱水之后,就開始打起了軍拳,但或許是老了,被孫子說爺爺在耍雜技,但我仍堅持下去,老伴也常跟孫子講“看,你的爺爺身子骨還是那么硬朗,腰板還是那么挺直。”吃了一碗老菜脯白粥后,便下樓和鄰里鄰居嘮叨幾句了,近到樓下的鄰居老張,遠到隔壁街道的修單車老李,喝幾杯潮汕工夫茶,談談年輕時的事情,聊聊家常,聊聊當今社會的變化。或許因為我是位退伍軍人,他們總對我特別尊敬。傍晚就要種菜澆水,因為我注重節儉,因此我早上小便變當成了菜的肥料。我總告訴別人,這樣吃的菜才健康干凈。吃完晚飯后,就開始看看新聞了。在炎熱的夏夜,我便會坐著涼椅,吹著涼風,拿著一直竹編扇,一邊扇、一邊聽潮劇。現在的年輕人總愛開空調,但我知道空調會污染環境,所以在家,我總叫孩子少開點空調,在天臺我可沒有裝空調。我還教導自己的孩孫,向黨看齊,樂于助人,我不希望他們有多大的成就,只希望他們能腳踏實地,做一個有用的好人。
【作者簡介】
梁舒媚(1987—),女,廣東陽江人,中山大學南方學院助教,碩士學位,主要研究方向:社會學。
張佳鏗(1996—),男,廣東潮州人,中山大學南方學院本科生在讀,主要研究方向:數字媒體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