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加入WTO后,外資企業準入門檻降低,它們大量的涌入,市場競爭更加激烈。中小型民營企業在我國由于發展不夠充分,抵擋不住國外同類企業的嚴重沖擊,它們在繼續發展中正面臨更多的困境。由于中小型民營企業在對我國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具有大企業無法替代的戰略地位,因此,保證中小型民營企業的持續、健康發展,具有深遠意義。本文從企業內部管理與外部環境兩個角度著手分析,提出促進我國中小型民營企業走出困境、健康、穩定發展的建議。
【關鍵詞】中小型民營企業;發展;困境;對策
根據“2011-2012年度中國民營經濟發展形勢分析會”的統計數據,截至2011年第三季度,全國登記注冊的中小型民營企業已經超過900萬家,同比增長14.9%,提供新增就業崗位800多萬個;個體工商戶超過3600萬戶,同比增長8.5%,按個體戶新增戶數計算,以創業帶動就業的人數達200多萬人。近三年來,中小型民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數量呈穩定增長態勢。
在數量不斷增長的同時,中小型民營企業發展同時也面臨著成本高、融資難、招工難這三大主要問題的制約。由于它們在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具有特殊的意義,因此,解決它們的發展困境,成為一個長期而又復雜的問題。
一、我國中小型民營企業發展中面臨的困境
盡管我國中小型民營企業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與其他企業相比,它們在我國的發展處于一種低級階段。由于外部環境、生產規模、技術力量、資金實力等原因,與有企業相比,中小型民營企業在市場競爭中面臨一些幾乎不可逾越的障礙,致使企業發展陷入困境。它們的問題集中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缺乏良好的外部環境
(1)中小型民營企業的創辦難于同類型國有企業
中小型民營企業開辦的難度,主要體現在創辦的流程上。由于中小型民營企業本身人員較少,加之《公司法》中注冊新企業的手續繁雜,工商、稅務及各行業監管部門眾多,行業準入標準不同,導致企業的誕生成為一個相當復雜的過程。同時,在實踐中,雖然國家針對中小型民營企業進行了稅收的減免優惠,但各種隱形的攤派遠遠超過了政策所規定的稅收,加上某些國家行政監管部門對中小型民營企業采取歧視態度,對其吃拿卡要,導致雙方的關系緊張。這些,都使中小型民營企業不堪重負。因此,創辦一個新的企業需要跑很多政府職能部門,費時費力。相比之下,從單位時間價值來看,中小型民營企業創辦所花費的時間、財力物力遠大于一般的同類國有企業,創辦成本較高。
(2)中小型民營企業缺乏公平競爭的環境
從本質上講,中小型民企業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為大型企業配套生產的中小型企業,一類是生產與大型企業相同的最終產品的中小型企業。后一類中小型民營企業則因數量多、規模小,易受協作的大企業不公正對待,特別是我國產業組織結構“大而全、小而全”嚴重,正常的大中小型民營企業之間的分工協作尚未建立起來時,這種“以大欺小”的不規范行為還難以有效地消除。當然,也就容易產生過度競爭,導致大企業欺行霸市以及地方保護主義抬頭,破壞了公平市場環境的形成。此外,在制度方面,相對于大型企業而言,我國歷來對中小型民營企業的發展重視不夠,中小型民營企業還沒有受到完善的法律體系及社會服務體系的保障,這也從客觀上阻礙了中小型民營企業的健康發展。
(3)中小型民營企業融資難問題是制約其發展的最大障礙
按照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的資本有機構成理論(C:V)分析。一般來講,從規模上看,中小型民營企業規模小,易受宏觀經濟周期波動的影響,經營業績不穩定,投資風險大;從數量上看,盡管中小型民營企業數量多,但單個中小型民營企業對資金的需求量不大,作為直接資本市場的主要參與者,無論是銀行還是金融公司,它們都不愿為單個資金需求量太小的中小型民營企業融資而服務,因而其籌資成本比較高。
2、企業內部管理不夠科學
(1)技術落后、管理水平低下,產品專業化程度不高
至今,我國的大部分中小型民營企業還處于經驗管理階段,受家長式控制思想的烙印根深蒂固,沒有深入研究如何節約成本、控制支出,當然,也就更談不上采用現代企業運作模式和聘用職業經理人了。正是由于中小型民營企業技術、管理水平低下,導致它們的生產結構單一,產出的商品技術含量低、質量差、相似度極高,同時也缺乏良好的售后服務,在市場競爭方面大都只能采取競相壓價的手段來獲得一些消費者的認可。
(2)高端人才短缺
中小型民營企業由于規模小,資金少,加上秉承“有用則用,無用棄之”的人才觀,不從企業長遠考慮,是不可能吸納和培養具有真才實學的高端人才為企業效力。同時,由于現階段我國社會經濟增長放緩,失業比重逐步增大,加上我國社會保障體系還不健全,民營企業工作的不穩定,不長久違背了千年來國人中庸觀念中的求穩心態,使具備真才實學的高端人才難以向中小型民營企業流動。
二、我國中小型民營企業發展的對策
為了更有效地推動中小型民營企業的發展,筆者認為,應該從政府與企業兩個角度來進行探討。在一個具有比較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的國家,政府主要是通過制定一系列特殊的優惠政策,扶植中小型民營企業的發展,幫助它們走出困境,同時,中小型民營企業也要深化自身企業內部改革,采用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吸納高端人才來助推發展。
1、政府應采取的對策
(1)行業扶持
國家應該針對各個行業的自身特點,通過專業性政策,引導企業從事國家急需發展的產業,尤其要重點扶持科技創業型、吸收勞動力型和社區服務型中小型民營企業,堅持“小而特、小而專、小而精、小而新”的發展方向,運用綜合的產業政策和市場導向,促進中小型民營企業形成企業集群、產業集群和區域集群,快速產生中小型民營企業集聚發展的效應。同時,建立中小型民營企業市場進入和退出的良好機制,促進中小型民營企業優化產業結構,實現中小型民營企業合理布局。
(2)稅收優惠
針對中小型民營企業自身的劣勢,取消原有的按生產資料所所有制性質制定的稅收政策優惠,通過國家行業政策導向扶持農業、基礎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及其它需要國家扶持的產業,提供公平競爭的稅收政策環境。同時,允許個人獨資和合伙中小型民營企業在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之間進行選擇,消除私有中小型民營企業主雙重納稅現象。
(3)融資支持
政府應當建立為小企業融資服務的政策性金融機構,不以贏利為目的,保證貸款的專項使用。同時,也要建立中小型民營企業貸款擔保機構,為中小型民營企業提供有償服務。如設立中小型民營企業信用保證基金或組建專門的中小型民營企業管理機構,為中小型民營企業擔保獲得金融機構貸款。
(4)信息服務
政府應該鼓勵創辦中小型民營企業聯合會、中小型民營企業服務中心和中小型民營企業網絡服務中心這一類服務機構。一方面為中小型民營企業提供技術、市場、人才等協作信息,另一方面為中小型企業提供理財、投資評估、廣告宣傳、財會業務的咨詢和服務,并對中小型民營企業發展的起到指導、協調的作用。
2、中小型民營企業自身應采取的對策
(1)企業必須認清自我,恰當定位
有相當多行業產品供大于求,出現了“結構性”過剩,為了爭奪市場以致于生產同一產品的中小型民營企業競相壓價,甚至偷工減料、以次充好,嚴重地破壞了市場競爭秩序。另外,重復建設使得中小型民營企業產業關聯度較低,“小而全”的企業比比皆是,企業之間缺乏社會化、專業化分工協作,與大企業也沒有建立協作體系。因此,為了改變這種局面,中小型民營企業應該選擇“小生位”戰略?!靶∩弧睉鹇杂擅绹芾韺W者彼得·德魯克在《創新與企業家精神》一書中提出的,它們利用自身的優勢,避免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與大企業正面交手,應在大企業的邊緣地帶發揮獨特的專長,為自身的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在后危機時代中小型民營企業的戰略困境后金融危機時代,即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后,全球中小型民營企業是最富活力的經濟群體。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本國企業正是要壟斷市場中的某一個小領域,使自己免受競爭和挑戰,在大企業的邊緣地帶發揮自己獨到的專長,甚至通過提供特殊的售后服務,也能夠在無差異市場上或分出相對安全的經營區域,爭取在一些特殊產品和技術上成為佼佼者。
(2)企業必須加強員工職業培訓,培養員工管理創新的能力
企業自身要加大對職業培訓的物力、財力的投入力度。通過職業培訓,能夠提高企業人員的文化知識和科技知識水平,從而提高管理者的管理能力,提高職工的技術熟練水平,加速企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通過職業培訓,更能夠創造一個充分發揮員工潛能、調動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的工作環境,又能夠使企業高管根據市場的變化,適時調整企業管理方式、經營手段,有效地抵制市場風險,增強企業市場競爭力。
綜上,通過對企業內部和外部兩方面的分析,筆者認為,中小型民營企業自身應從完善發展機制、提高企業素質和管理創新等方面增強實力;政府則應在政策優惠、金融服務等方面給予中小型民營企業適當扶持,才能使我國中小型民營企業走出困境,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 亞, 張洪濤. 民營企業發展戰略[M]. 中國方正出版社, 2004.
[2] 林毅夫. 扶持民營企業展開產業升級和創新[J]. IT時代周刊, 2011,5.
[3] 楊堅旭. 轉變發展方式,走資源節約型發展之路[J]. 金融經濟, 2011,2.
[4] 趙世勇, 香 伶. 制度環境與民營企業發展地區差異——中國大型民營企業地區分布不平衡的解析[J]. 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0,11.
[5] 曉 亮. 關于民營經濟的幾個理論問題——我的民營經濟觀[J]. 中國流通經濟, 2010,10.
[6] 齊 園. “中關村模式”的內涵、問題及對策研究[J]. 開放導報, 2010,2.
【作者簡介】
魏洋(1988—),男,重慶渝中人,西南大學碩士研究生學歷,重慶朝天門國際商貿城股份有限公司中級經濟師、法律顧問、助理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