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旭
【摘要】近年來,中國對于同性戀者的觀點和看法出現了寬容化傾向,青少年同性戀者的問題逐漸開始被關注和研究。支持、幫助青少年同性戀者平穩度過人生發展的關鍵階段具有現實意義。本文通過研究同性戀成因,借鑒港澳地區青少年同志研究經驗,整理青少年同性戀定義、成因并提出可行建議。
【關鍵詞】同性戀;青少年;支持;認同
同性戀者,作為社會中少數而獨特的群體,為了保留相對平穩和安全的生存環境,大部分同性戀者仍然選擇隱瞞自己的性取向。而處在人生觀、價值觀生成關鍵階段的青少年同性戀者,對于他們的支持、認同與幫助不僅對青少年同性戀者個人發展有關鍵意義,對推動中國同性戀人群平等、消除社會歧視有重大意義。
一、同性戀與青少年同性戀的界定
1、同性戀
同性戀是指男或女在“性”和“情感”上受同性的吸引。性社會學者張北川將其定義為“在中國現代,對性伴侶的選擇擁有充分自由的條件下,一個性成熟的個體如果具有明顯或強烈的指向同性的性欲同時存有主動地同性性行為,方可視為同性愛者。”據李銀河教授的調查,保守估計我國的同性戀者人群在3600萬至4800萬之間,且隨著社會環境的放寬有上升趨勢,80、90群體相對數量少但絕對數量卻足夠龐大。
2、青少年同性戀
青少年時期,常會出現“同性密友期”與“同性之間的愛”,這種情感包含了信任、崇拜、依賴甚至有嫉妒的成分存在,事實上此種狀況是人際發展的正常階段之一,大多數青少年并不會因為此時期的行為而延續成為同性戀者。
根據研究,十六歲以上的青少年,在認知發展上,其形式運算和自我決策能力較為成熟,能夠建構、思考一些抽象的自我,具有反應內在時間的能力。因此青少年同性戀者在尋求自我認同的同時,至少應具備下列條件:
不可抑制的想要和同性有親密行為的幻想。
情感和性欲的對象僅限于同性。
是一種持續性的反應。
對異性性行為有排斥的現象。
二、青少年同性戀的成因
為何青少年會出現同性戀傾向,根據W.A.Friendlander的研究,他認為青少年在成長階段,會不停探索;在此階段若受同輩青少年或是家庭影響,他們便有可能嘗試同性戀。關于青少年同性戀問題的具體成因,目前仍然沒有明確而肯定的答案,并且缺乏完整的理論證據能夠證明;生理因素、家庭因素和心理動力因素是當前學者討論比較多的可能造成青少年同性戀傾向的成因之一:
1、生理因素
研究結果顯示,胎兒期中生殖腺中男性荷爾蒙缺乏或過多、中樞神經系統分化問題、成長過程中男性睪酮素分泌過少、女性睪酮素與雌激素分泌不協調等都是可能導致青少年同性戀產生的生理基礎。除此之外,遺傳因素導致的青少年同性戀也在生理學家的家譜分析中得到了數據支持。
2、心理動力因素
同性戀者主要是在性別認定層次出現問題。從社會角色理論來說,同性戀者在性別認定方面出現了發展障礙,不能符合一般人的期望,未能夠扮演與原來生理性別一致的社會角色。這并不代表同性戀者不知道如何認定自己的性別并扮演合適的性別角色。同性戀者仍然清楚地知道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并且接受了自己所認同的性別。
3、家庭因素
佛洛伊德學派將同性戀歸于兒童時期所受的壓力,并由此推斷同性戀青少年在家庭關系中有著一個強勢、過度保護的母親以及一個軟弱、無力而又會對兒童有敵意的父親,這會使得男童缺乏對男性形象的適當認同。女性同性戀青少年反之。
三、青少年同性戀的認同問題
1、自我認同
根據埃里克森人格發展階段理論,一個人的自我認同發生在12-18歲間,如果在這個年齡段認同無法建立,則會形成人格發展上的危機。同性戀青少年在當前會受到來自道德、家庭及社會的困擾和壓力,導致無法面對自己的性傾向,從而帶來情緒上的困擾,如孤獨、退縮、沮喪、焦慮、自卑等進而導致問題行為和越軌行為,如離家出走、逃學、甚至反社會行為。
2、家庭認同
從家庭系統的理論來看,青少年在原生家庭中,家庭親密關系的發展與青少年建立同輩關系和生活適應有關。更多家庭避開討論此問題,盡管更多的家庭能夠接受同性戀的存在,但是無法接受自己家庭內部有同性戀者存在,父母的過度反應,很有可能導致局面失控,正處于叛逆期的青少年將這種“傾向”強化為“事實”。
家庭壓力和社會壓力導致的另外一個結果,是同性戀青少年暫時“隱藏”自己的性向,成年后選擇和異性結婚,可能將出現一個或者更多不幸的家庭。事實上,家庭不認同比社會不認同會對青少年同性戀者產生更多的傷害和負擔,賴以依靠和寄托的家庭認同缺失,會導致青少年同性戀者放逐自己。
3、學校認同
面對同性戀青少年,大多數老師能夠接納他們,然而卻潛在著希望學生“正常”的傾向,并且嘗試通過手段去“拗直”青少年同性戀者。正如目前國內文獻中所能看到的基本觀點,將青少年同性戀傾向當做疾病去“預防、矯治、治療”,并且給予未經結果討論的“合理建議”。正如今年5月香港社福署在“協助受同性吸引青少年訓練課程”中提供的“拗直治療”培訓,就遭到香港乃至世界的聲討,認為其忽視了“拗直”青少年同性戀者可能存在的倫理問題和對青少年的傷害,聯合國2015年5月的文件中也明確將“拗直”列為“酷刑”,并呼吁禁止。
4、社會認同
中國由于目前并未明確表明對同性戀者的態度,亦無反歧視或支持的專門法律保障,通過近年來新聞中頻頻報道的同性戀者狀告政府部門要求確權,可以看出中國的同性戀人群平權之路還有很長要走。沒有文化傳統阻礙,中國社會對于同性戀者的社會價值觀認同與西方不同(美國同性婚姻合法化也是在2015年6月才得以確認)。盡管同性戀在醫學界早已被剔除討論,社會仍然普遍認同同性戀是一種病。從社會心理學角度說,異性戀的群體占據了社會的大多數,從而產生了“異性戀是正常”的普遍觀念,少數的同性戀者則被視為“異己”加以排斥。
四、為青少年同性戀者提供支持的建議
應當幫助青少年早期順利確認自我性別認同,并且在選擇性別過程中不應加以強制的干預和疏導。通過對青少年同性傾向的評估,采取合適的支持手段,幫助同性戀青少年克服自卑心理,擺脫群體壓力和負面情緒,自我接納與重建自我認知。
同性戀者去污名化任務非一朝一夕達成。青少年同性戀者的社會支持網絡應該以家庭為基礎,學校為支撐,社區組織和社會組織為補充。從家庭入手,歸正青少年同性戀者和諧的家庭關系以免青少年同性戀者受到來自家庭和社會的雙重傷害。政府應盡快表明對同性戀者的態度,并且對同性戀者的權利予以專門法的保護;社會組織和同性戀者個人,都有權利通過合法方式表達自己的正常訴求。
【參考文獻】
[1] 劉颋颋. 同性戀者性身份認同的影響因素研究[D]. 華東師范大學, 2008.
[2] 馬文靖. 淺析同性戀成因中的心理、社會因素[J]. 科技信息(學術研究), 2008,11:156-157.
[3] 香港彩虹行動(NGO)2015 年6月9日會議「檢討援助性小眾家庭暴力及性暴力受害者的政策與改善措施」彩虹行動意見書[S].
[4] Over 80 Nations Support Statement at Human Rights Council on LGBT Rights. Permanent Miss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11-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