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繼國 曹淑豪 崔巖
摘 要:大學生信用檔案是我國社會信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立大學生信用檔案,有利于推動我國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和發展,有利于國家助學貸款工作的順利實施和可持續發展,是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促進高校自身發展的需要,對大學生自身成長和就業發展也具有重大意義。總結了大學生誠信缺失的表現,分析了大學生信用檔案體系建設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加強大學生信用檔案體系建設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大學生;信用檔案;誠信缺失
中圖分類號:C9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06-0096-02
《論語》有云:“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誠信是我國傳統道德的重要規范和處理人際關系的重要準則。近年來,由于受社會環境影響,加之高校逐年擴招、就業壓力增大等原因,大學生價值觀受到不同文化的影響和沖擊,曾被社會喻為“天之驕子”的大學生群體不斷曝出“誠信危機”,不僅嚴重損害了大學生自身形象,也給學校的教育管理帶來很大困擾。大學生信用檔案體系亟待建立和完善,以期改善大學生的信用狀況。
一、大學生信用檔案的概念
大學生信用檔案是一類特殊的檔案形式,是我國社會信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特指大學生在校期間建立的,能夠全面、真實、客觀地記錄學生表現和信用狀況的電子檔案。大學生信用檔案是集檔案與信用為一體的社會性的產物,既具有檔案的基本特點,又具有其自身固有的特性,具體表現為廣泛性、真實性、時效性、機密性、分散性、共享性、動態性和電子性等。
二、大學生誠信缺失的表現
1.學習中的誠信缺失。(1)考試作弊是大學生最常見的誠信缺失現象。盡管教育部和各高校都制定了嚴格的處分條例和防范措施,學生也早已熟知考場紀律和處罰規定,但考試中還是有很多學生以身試法。小到結業考試,大到計算機等級考試和英語四、六級考試,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作弊現象。(2)代寫、剽竊論文現象嚴重。一些學生贊同“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會抄不會抄”的觀點,課余時間談戀愛、上網聊天、玩游戲,無暇顧及學業,撰寫論文常常是東拼西湊的大拼盤,期刊上摘抄幾段,網上復制粘貼幾段,一篇大作便輕松搞定。甚至有學生直接找人代寫,買賣論文的現象時有發生[1]。
2.生活中的誠信缺失。我國古代典籍《論語·學而》中曾提出“與朋友交,言而有信”的要求,但生活中仍有不少大學生缺乏誠信意識。撒謊、自私、爾虞我詐、圖書借閱逾期不還、人際交往和網絡中的誠信缺位等都是大學生生活誠信缺失的表現。
3.就業中的誠信缺失。大學生就業中的誠信缺失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制作虛假求職簡歷。通過虛構學生干部和社會實踐經歷,偽造各類等級考試證書和榮譽證書,篡改成績和排名等手段以獲得用人單位認可。二是隨意違約現象嚴重。由于求職心切且缺乏必要的職業定位思考,很多學生在簽就業協議時缺乏信用意識,在遇到更好的就業單位后隨意違約,不考慮用人單位利益和學校聲譽,使畢業生后續就業工作受到很大沖擊。
4.經濟行為中的誠信缺失。惡意拖欠學費、信用卡惡意透支及大學生“卡奴”現象成為高校面臨的普遍問題。騙貸逃貸已成為國家實施助學貸款政策的瓶頸。部分學生中出現的騙貸逃貸等經濟誠信缺失行為,使多家銀行因需承擔較大風險而退出了助學貸款業務,國家助學貸款工作陷入困境。
三、大學生信用檔案體系建設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大學生信用檔案體系建設的現狀。我國信用檔案體系建設目前還處于探索階段。2002年6月,教育部下發通知,利用高等教育學歷查詢系統,采集國家助學貸款學生個人信息數據,建立國家助學貸款學生個人信息查詢系統。大學生信用檔案建設自此有了政策依據。同年9月,重慶工商大學與金誠國際信用管理有限公司聯合啟動助學貸款商業運作模式,拉開了我國大學生信用檔案建設的序幕。2003年9月,上海近50所高校與上海資信有限公司簽署相關文件,啟動國內首個大學生信用檔案體系建設工作。此后,國內高校掀起了建立大學生信用檔案的熱潮。2008年,廣東省在10所高校建立大學生信用檔案體系試點,為大學生信用檔案體系建設提供實踐依據[2];2010年10月,廣東省教育廳下發《關于推進大學生信用檔案建設工作的通知》,大學生信用檔案建檔工作全面展開。甘肅、寧夏、內蒙古等地區也先后開展大學生誠信檔案建設工作。
2.大學生信用檔案體系建設存在的問題。(1)大學生信用觀念淡薄,失信現象嚴重。當前,我國高校大學生誠信狀況不容樂觀,各種誠信缺失行為屢見不鮮。由于信用觀念淡薄,很多學生甚至不知信用檔案為何物,嚴重影響了大學生信用檔案體系建設的進程。(2)相關立法和配套政策滯后,信用檔案體系建設缺乏法律支撐和制度保障。由于大學生信用檔案的內容涉及諸多個人隱私,如不出臺相關的法律法規,在公布和利用的過程中很容易遇到“隱私權與信用檔案信息的矛盾問題”。(3)缺乏客觀可靠的信用檔案資料,信用檔案的真實性和公平性遭到質疑。根據我國現行的教育管理體制,高校僅能提供學生的個人信息、學費繳納記錄、獎懲信息等資料。銀行也必須遵循為客戶保密的原則,使得大學生信用檔案的資料收集和利用受到很大限制。各高校大學生信用檔案的內容、征集范圍尚未統一,且缺乏成熟、客觀的信用檔案管理和評價標準,最終得出的信用評估報告的真實性和公平性難免遭到質疑。(4)缺乏檔案信息互聯共享機制,信用檔案存在強烈的地域限制。目前多數高校尚不具備建立大學生信用檔案的經濟、技術等客觀條件。各高校已建立起來的大學生信用檔案處于分散保管、自成體系的初創階段,且互相獨立,缺乏信用記錄的有效溝通,大學生信用檔案存在強烈的地域限制。
四、大學生信用檔案體系建設的現實意義
1.有利于推動我國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和發展。大學生信用檔案的建立,提高了大學生的信用意識,為社會培養出更多誠實守信的人才,改善了社會的信用狀況,推動了我國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和發展[3]。
2.有利于國家助學貸款工作的順利實施和可持續發展。大學生信用檔案體系的建立,一方面將學生在校期間的信用狀況詳細記錄在案,不僅為國家助學貸款的審批工作提供依據,也便于銀行實時掌握貸款學生的詳細信息;另一方面,有助于督促學生重視和維護自身信用,保證了助學貸款還款率,降低了銀行的貸款風險,為國家助學貸款工作的順利實施和可持續發展鋪平了道路。
3.是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迫切需要。在大學生中建立信用檔案,對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管理,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促進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全面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和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4.是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促進高校自身發展的需要。建立大學生信用檔案,便于高校準確掌握學生的基本情況,將對學生教育從簡單說教提升到具體的實踐中,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水平和力度。
5.對大學生自身成長和就業發展的重大意義。建立大學生信用檔案,通過守信激勵和失信懲罰機制,將在客觀上引導大學生趨利避害,自覺規范自身行為,不斷培養誠實守信、注重承諾的良好品格。
五、大學生信用檔案體系建設的對策建議
1.大學生信用檔案體系建設遵循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1)指導思想。大學生信用檔案體系建設,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和中央16號文件精神,全面落實黨的教育方針,以思想道德建設為基礎,以大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規律和大學生的成長規律。既能體現社會主義特點、時代特征和學校特色,又要符合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規律;既有利于促進社會和諧,又有利于推動教育改革和發展,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2)基本原則。大學生信用檔案體系建設,要堅持客觀公正與保密性相結合的原則,既要對大學生信用狀況進行客觀、公正、全面評價,又要注意保密,嚴防隨意泄露大學生個人信息;要堅持誠信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原則,把誠信教育寓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中;要堅持行政推進與社會化運作相結合原則,實現大學生信用體系社會一體化運作;要堅持循序漸進、穩步推進原則,有計劃、分步驟逐步實現大學生信用檔案體系建設工作。
2.加強宣傳教育,爭取大學生對建立信用檔案的理解和支持。在大學生中開展以“誠信”為主題的道德規范教育和實踐性教育活動,突出誠信在德育中的重要地位,把誠信教育作為開展高校德育工作的基礎,逐步提高大學生的信用意識和信用水平,在校園中形成誠實守信的社會主義道德新風尚。另一方面,通過校園網、廣播、報刊欄以及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等多種形式和途徑宣傳建立大學生信用檔案的意義,使大學生深刻認識到大學生信用檔案對自身成長和就業發展的重大意義。
3.加強資料收集,合理設計檔案內容。(1)加強資料收集。資料收集是建立大學生信用檔案工作的基礎。在資料收集過程中,要明確收集范圍和收集部門,保證數據格式的標準規范。把大學生信用檔案建設工作納入高校日常管理工作中,整合各方資源,加強與公安、銀行以及教育部門合作,確保資料收集工作的順利開展。(2)合理設計檔案內容。大學生信用檔案在內容設計上除包含學生的個人基本信息外,還應囊括那些常規的、重要的和可視的信用行為和信用問題。具體來講,應包含個人基本信息、誠信承諾書和信用情況記錄。
4.加快信用體系相關立法工作,建立完善的信用管理法律體系和個人信用制度。為改變信用檔案建立過程中出現的無法可依、無章可循的尷尬局面,使信用檔案發揮出其應有的價值和信用效力,應加快信用體系相關立法工作,建立一套完善的適合于我國國情的信用管理法律體系和個人信用制度,將大學生信用檔案納入法律軌道,以增強大學生信用檔案的客觀性和權威性,促進大學生信用檔案體系建設工作的正常運轉和有序發展[4]。
5.完善大學生信用檔案管理體系,建立檔案信息互聯共享機制。(1)高校應盡快完善信用檔案管理體系,建立機構設置科學、操作方便、運行靈活的管理模式。一是加強組織領導,重視信用檔案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為大學生信用檔案體系建設提供智力支撐和基礎保障。二是信息化管理,以計算機、網絡技術為依托,建立大學生信用檔案基礎數據庫。三是動態管理,及時補充和更新檔案信息,使信息更全面、真實,確保大學生信用檔案的時效性。(2)加快建立全國統一的大學生個人檔案信息互聯共享和服務平臺建設,是提升信用檔案服務社會能力的有效途徑。教育行政部門作為大學生信用檔案建設的總的管理機構,統籌規劃高校信用檔案管理體系建設。各高校成立大學生信用檔案管理部門,具體負責本校大學生信用檔案體系建設工作。
參考文獻:
[1]周建軍.我國大學生信用檔案作用研究[D].保定:河北大學,2010.
[2]馮湘君.大學生信用檔案建設的制約因素分析[J].檔案學通訊,2014(3).
[3]袁本新.大學生信用檔案建設的問題和對策——以廣東省大學生信用檔案體系建設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2(3).
[4]胡映君.基于高校就業背景下的大學生信用檔案的構建[J].哈爾濱學院學報,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