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曉媛
摘 要:隨著以“市場導向、政府調控、學校推薦、學生與用人單位雙向選擇”的就業機制的轉變,高校畢業生就業方式不斷變化,高校大學生的擇業觀也隨之發生了改變。擇業價值觀教育被提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因為“雙向選擇,自主擇業”所帶來的不僅僅是就業形式上的變化,更多的是對于大學生心理以及觀念上的精神沖擊。對大學生的擇業價值觀進行分析,剖析影響大學生職業選擇的主要原因,提出加強大學生擇業觀培育的對策如下:積極開展正確的輿論宣傳;加強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發揮高校教育主陣地作用。
關鍵詞:大學生;擇業;價值觀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06-0197-02
當代大學生的擇業觀正處于轉折期,舊的擇業觀念將被新觀念取而代之,新的擇業觀念稚嫩還未成熟,大學生對職業選擇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迷茫,高校對學生擇業價值觀的培育也面臨新的挑戰。本研究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對大學生的擇業價值觀進行分析,剖析影響大學生職業選擇的主要原因,探討大學生擇業觀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進一步加強當代大學生擇業觀教育的思路和對策。
一、影響大學生擇業價值觀的主要因素
(一)社會因素
近年來高校畢業生的人數連年遞增,而就業的質量與就業的人數卻逐年下降,大多數畢業生畢業后很難找到心目中理想的就業崗位,大學生的就業形勢不容樂觀。就在這種就業的形勢之下,大學生的就業期望值卻一直居高不下,他們心目中仍舊向往大城市、追求高工資、要求體面的工作崗位。大學生的職業選擇是其價值觀在擇業過程中的最好體現,這種情況反映出大學生的擇業價值觀出現了問題,深刻剖析問題的成因,這與大學生接觸的形形色色的社會的不良因素有直接關系,社會中的利己主義、個人主義、享樂主義極大地影響了學生在尋找工作時的價值觀,從而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大學生的擇業行為。
(二)家庭因素
中國傳統教育觀念中的“學而優則仕”的理念深深地扎根在中國人的腦海之中,由于受到小學、初中、高中的影響,學生們大都把學習成績放在第一位,認為只要學習好就能找到好的工作。個別地方受經濟、信息及思想發展階段的影響,家庭對子女的就業觀存在嚴重的影響,“知識改變命運”的傳統思維影響著每一個家庭,給孩子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三)專業因素
對于個別專業的學生來說,專業對口在擇業中成了重要的標準之一。如醫學專業的畢業生,在擇業的時候,對于專業的學習有的是五年、甚至是八年,他們花費大量的時間從事專業的學習,他們研究理論知識,研究實驗數據,學習的科目要比別人多,學習的時間要比別人長,在擇業的過程中,專業的對口性便成為他們擇業過程中的重要指標。
(四)自身因素
擇業價值觀是以個人的價值觀為主導,在擇業的過程中加以體現。從其形式來看,大學生擇業觀是由大學生對自己選擇職業的信念、看法、理想、信仰等所構成,思想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從其內容來講,大學生擇業觀反映了大學生作為主體在擇業過程中的根本需要、利益、地位,及實現自己利益和需要的能力、活動方式等方面的主觀特征,是以“要什么、信什么、堅持追求什么和實現什么”的方式存在的人的精神目標系統;從其功能來看,大學生擇業觀起著評價標準的作用,是大學生心目中用于權衡擇業得失的天平和衡量職業好壞的尺子。
二、大學生擇業價值觀現狀分析
(一)就業期望值居高不下
現階段我國正處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時期,就業市場的范圍逐漸縮小,求職擇業的難度增加,與此同時,畢業生受到“學而優則仕”等中國傳統觀念的影響,就業期望值居高不下,始終把“當公家人、吃公家飯”作為求職擇業的第一標準,每年的求職大軍都蜂擁似的沖向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在職業選擇的過程中往往選擇高回報的高薪職業;高地位的體面性工作;高層次的穩定性工作。對于待遇低、層次低、地位低的工作根本不予理會。一邊是縮小的“蛋糕”,一邊是人數的增加,在眾多的求職崗位中,他們始終想找到一份屬于自己的“金飯碗”。
(二)擇業標準呈現多元化
不可回避的是當今大學生擇業的思想的主流是好的,但在一些不良思想的驅動與影響下,擇業的標準卻呈現多元化,一部分學生表現為“魚”和“熊掌”兩者兼得的想法。學生在擇業過程中影響他們的主要因素,便是他們擇業的所謂標準。價值觀不同,擇業的標準也呈現多元化,專業的對口性、工作的穩定性、職業的體面性等等,每個人的擇業標準都有所不同,學生在擇業過程中看中的內容也有所區別,有人看中高薪待遇、有人看中工作地點、有人看中發展空間,不同的擇業價值觀影響了人們在職業上的選擇。
(三)擇業流向呈現區域性
在就業地域方面,多數大學生向往大中城市,尤其是沿海的中心城市,因為這些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發展前景較好,施展個人才能的機會較多。部分學生認為小城鎮特別是山區,社會經濟發展相對落后,思想觀念比較保守,缺乏發揮自己才能的環境和機遇,因而不愿下基層。據研究發現,大學生的就業流向呈現一定的區域性。即學生在擇業的過程中,愿意選擇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或者是大中型城市就業;而對于基層就業或者是比較偏遠的西部地區,很少有人選擇。學生在職業的選擇過程中呈現明顯的區域性。大中型城市始終倍受青睞,生源地就業近幾年形勢有所好轉,西部基層就業一直處于低迷狀態。
(四)就業方式呈現不穩定性
擇業對于大學生來說是一次實現人生價值的選擇。但在擇業的過程中有部分學生在求職時同時與幾個用人單位進行聯系溝通,一會覺得A單位待遇不錯,比較符合自己的薪資理想;一會又覺得B單位上升的空間較大,更有利于自己發展,在多個崗位之間進行取舍,難以抉擇。甚至還有部分學生,對于職業選擇非常盲目,臨近畢業時才去找工作,不理會工作是否適合自己。還有一部分同學,一山望著一山高,總感覺自己會找到更好的就業崗位,不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腳踏實地地工作,最終導致失去就業機會。以上這種就業的不穩定性在擇業的過程中頻頻出現。
三、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價值觀
高校在大學生的職業選擇中起著重要的引導作用,在學生的職業規劃、就業指導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在課堂上、在活動中應該有力地引導他們進行理性的選擇,使他們在理論基礎上理性了解自己、客觀地了解職業、做好職業選擇,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只有這樣才能獲得發自內心的對于職業的責任感并轉化為強大的行動的力量[1]。在當前的形勢下,僧多粥少的局面依然存在,就業形勢緊、就業壓力大、畢業生只有理性地認識自我,合理的選擇職業,在就業前必須做好足夠的心理準備、思想準備與能力準備要正確地把握就業、擇業與創業的關系,真正做到先就業、再擇業、敢創業,逐步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念。
(一)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使原來在計劃經濟條件下形成的生產、交換、分配、消費等諸多關系發生了劇烈的變化,也促使市場體系的形成和發展,尤其是勞動力市場的形成和發展,使人們的職業變更機會增多,職業活動內容日趨豐富,進而引起當代社會就業觀的嬗變。當代就業觀認為,如果一個人能在發揮自己能力與才干,同時又能服務于社會的崗位上工作,就是就業,這是一種彈性而廣泛的就業[2],面對新形勢、新情況,大學生更應該樹立正確的就業觀,使自己所學的知識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
(二)樹立高尚的職業理想
大學生高尚的職業理想應當是把個人的志向和國家利益、社會需求有機地結合起來,勇敢地走出個人的小天地。如果僅僅從個人的角度考慮問題,就非常容易走進死胡同。隨著高等教育的大眾化、普及化,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生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主力軍,在職業選擇的過程中,要從大局出發,從國家層面考慮,利用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來回報國家、回報社會。
(三)樹立良好的敬業精神
對于即將踏入社會的大學生來說,敬業精神是進入職業崗位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大學生能否具備敬業精神直接影響到學生在工作崗位上能否長遠發展,能否將自己的所學回報社會、回報國家。對于一些特殊專業的學生來說敬業精神往往不是工作上的能力,甚至是性命攸關的大事。因此,大學生必須做到熱愛自己的工作、忠于自己的工作、提高工作能力,保證工作質量,在工作中精益求精,團結協作、公平競爭,認真對待每一份工作,認真對待每一個人。
(四)勇于面對競爭的觀念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大學生的就業方式已經從統包分配演變成為自主擇業,把競爭引入擇業的大環境之中,建立公平的人才競爭環境,提高人才的培養質量。這就要求學生在大學這個重要的過渡階段,做好自身的華麗轉變,學會從一個學生向職業人的轉變,學會由師長的幫助轉變為自己獨立面對挑戰,學會走出象牙塔走進紛繁復雜的社會。面對就業的競爭,大學生應當擺脫消極等待、被動依賴的狀況,勇于競爭,樹立“愛拼才會贏”的觀念,從而更好地迎接社會競爭。
四、大學生樹立正確擇業價值觀的對策
(一)積極開展正確的輿論宣傳
社會輿論的宣傳與影響,對大學生擇業價值觀的樹立與培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具有較強的感染性和導向性。高校應重視宣傳媒體的作用,創建正確的輿論環境,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力弘揚社會主旋律,對符合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集體主義價值觀的思想和行為大力支持與鼓舞,對個人主義、利己主義、享樂主義等社會不良風氣堅決抵制,潛移默化地引導和影響大學生的擇業價值觀,使大學畢業生逐漸建立科學、健康、積極的職業價值觀。
(二)加強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
據調查,大學生在擇業的過程中現在面臨的問題主要有兩種:一是自我認知困惑,二是職業認知困惑,導致在職業選擇時出現迷茫的狀態。各高校應開設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并且要把職業生涯教育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中,形成全方面、多層次、一貫性的學習過程,只有這樣才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自己、準確地了解職業,樹立科學的價值觀念,從而樹立科學的職業理想,知己知彼盡早地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引導大學生走出妄自菲薄和好高騖遠兩個誤區,使他們清楚地認識到隨著大學由精英化教育向大眾化教育的轉變,大學生已經是社會中普通的一員,學歷對于自己在擇業過程中的優勢已經降低。在進行職業選擇時要綜合考慮自己的職業興趣、專業特長、實際能力、性格特點,對自己做出科學的評價。
(三)發揮高校教育主陣地作用
高校是學生向職業人轉型的重要過渡階段,應切實發揮高校的教育引導作用,使學生正確做出職業的選擇。擇業價值觀的引導應當切實轉變舊的就業指導觀念、發揮高校德育主陣地作用、培養并引導學生競爭與發展的擇業觀、加強以端正擇業心態為主的心理素質教育,調整和完善學生的培養模式,有針對性地采取有效措施來引導和幫助學生進行正確而有效的職業選擇,使學生能夠順利地走向社會、服務社會。
參考文獻:
[1]李家華.北京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與大學生就業前景研究報告[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3,22(2).
[2]曾湘泉.中國就業戰略報告2004[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