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 陳文君



引導是一個達成共識、締結聯盟的過程,它需要整個團隊一起工作。
引導是一個達成共識、締結聯盟的過程,它需要整個團隊一起工作。然而,當一個人來到一個陌生的地方,他要跟旁邊至少一個人進行交流,安全感才會慢慢打開,愿意跟更多人交流。因此,在會議開始,你就一定要確保參與者人在、心在。
優秀引導者應關注流程
在座的各位可能經常碰到這樣的會議場景:第一個人在講事實,第二個人在講一些情緒方面的事,第三個人在講解決方案,第四個人在講行動計劃,第五個人不知道在講什么,第六個人可能在看微信。我們深度挖掘一下,為什么會有這種問題產生?原因在于,我們每個人都只關注內容,想讓別人聽完自己的故事,而忘記了會議的流程。
此時,如果有一個優秀的引導者,一切就會變得不一樣。成為優秀的引導者有三個關鍵之處:第一,對內容保持中立;第二,掌握清晰的會議結構;第三,需要一個工具百寶箱。在引導的過程中,最關鍵的點就是引導者,他只負責聚焦過程與流程,不負責輸出任何內容,不介入內容討論,這樣才會使會議十分高效。
CSA三階段。發散和收斂
我來到中國以后,發現大家雖然很熟悉各種引導工具,但很多人只用一個工具做一場工作坊。其實,但凡設計一個常規的工作坊,都可以按照CsA三個階段來設計(見圖表1)。
第一個階段是澄清,即澄清挑戰、目標或者管理層要傳達的信息,選擇恰當的問題來討論。
第二個階段是尋找最佳解決方案。
第三個階段是創建具體的行動計劃。
大家從圖表1中看到的水與火的標志,就是我們為每一階段提供的發散與收斂的引導工具。以第一階段為例,首先,發散思維,你需要創建很多想法,這就是“火”;然后,你需要收斂思維,對這些想法進行排序、選擇,這就是“水”。與此同時,由于引導中包括很多討論、分享的環節,集體智慧就會呈現出來,而發散與收斂的結合,能夠幫助大家將工作坊或會議開展得非常高效而簡單。
以運用csA組織虛擬團隊會議為例,我們在開電話會議時會做虛擬的線上引導,每個人要在頁面的“+”一欄填寫項目進行得比較好的地方,在“一”一欄填寫遇到的挑戰與問題。然后,大家對于想討論的問題進行排序,找出最關鍵的挑戰,這就迅速完成了“澄清”環節。
接下來找解決方案的環節,并不需要每個人都參與進來,有興趣的人可以繼續參與討論,會議只針對大家最想討論的主題去尋找解決方案。最后,再把所有人召集到一起,在白板上畫出清晰的路徑圖以及行動計劃,包括誰來做,什么時候做等。
在發散與收斂的過程中,引導者除了要整合眾人的智慧,還應平衡好參與度、決策方式、團隊承諾三者間的關系。其中,參與度是橫坐標,團隊承諾是縱坐標,三者關系一般包括三種形態(見圖表2)。
第一,如果管理者僅靠郵件方式發布決策,就會發現員工的參與度與承諾度很低;
第二,相反地,如果管理者學會征求團隊意見,在詢問每位成員做什么、怎么做之后,再做決定,整體的團隊承諾與參與度就會變得高一些;
第三,若領導者讓團隊成員共同參與到決策過程中,雖然溝通過程比較艱難,但當團隊達成共識并做出決定之后,員工就會積極投入其中。值得注意的是,通過團隊決定的問題一定要挑關鍵的、重要的問題,否則就很浪費時間。引導在企業中的六大適用場景
人通常分為兩種主要性格,一是內向型,二是外向型。外向型的人基本是先說后想,內向型的人是先思考后說。在上世紀50年代的德州,一位老師發現他在提問的時候,總有同一個學生不停地舉手回答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老師采用了引導的方法,讓每個人獨立寫下自己的答案,思考完善后才允許發言。
我來到中國后發現,中國也是一個更強調自我思考的國家,每個人對答案都非常謹慎。因此這個引導工具適用于很多場景,比如當一個工廠要找問題關鍵,當管理團隊想要創建愿景等。
我們經研究與實踐發現,引導在企業中的適用場景,主要包括六種。
戰略發展:在組織發展中,團隊管理層的戰略排在第一位。另外,部門要執行的年度計劃也屬于戰略發展模塊。
變革實施:當公司總部要進行變革時,下面的團隊要如何把這個變革實施落地?這就可以通過引導來做。
創新:現在很多企業都需要創新,而創新是有一定流程的,這決定了引導也可以用于創新。
團隊發展:團隊建設顯然很適合用引導的方法。
流程改進:用引導來做流程改進,在企業里已經比較常用。
服務設計:這一場景現在歐洲非常熱門。隨著互聯網越來越強,很多公司越來越傾向做電子化的東西,因此就需要重新設計服務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