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暉
【摘 要】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新媒體的廣泛應用,給當前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機遇與挑戰,探索出一條以新媒體為媒介、大學生廣泛接受、時刻伴隨、無刻不在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徑勢在必行。
【關鍵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新媒體 路徑
隨著微博新媒體的迅猛發展,各種新的傳播媒介應運而生,如微信、微電影、微新聞、微語錄、微公益、微課堂、微閱讀、微生活等悄然興起,并且廣泛被青年學生所接受,當前社會儼然步入一個“微時代”。在“微時代”的背景下,大學生的思想觀念、生活習慣、行為方式、認知途徑、信息獲得渠道等都發生了顛覆性的改變。因此,“微時代”背景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新變化,如何應對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認真研究“微時代”給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帶來的機遇與啟示,探索出一條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徑、新方法,成為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容回避的現實課題。
一、“微時代”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現狀
“微時代”的到來,給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帶來了新的課題和挑戰,它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僅要具備扎實的理論功底、敏銳的頭腦,還要具有駕馭新傳播技術的能力,掌握新的智能傳播技術。但是目前大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還沒認識到“微時代”對大學生的影響,尚未找到思想政治教育進“微”的有效途徑和方式。
(一)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載體守舊
教育內容的新穎和載體的強大、快捷、便捷以及學生普遍應用與接受,直接影響到教育的效果與正能量的傳播。當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絕大部分來自權威的、正統的渠道,以及課堂教學、樹立典型、感染教育等,這些內容具有較強的可控性與闡釋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依據學生的特點、要達到的教育教學效果,自主地選擇教育內容和方式。雖然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也選擇了一些新媒體教育途徑,如QQ群、微博、微電影比賽等,但是覆蓋面與影響力都很小,更多局限于單方面的教育內容發布,這種教育教學方式已經落后于以“微博”代表的微時代“新媒體的步伐”。“微時代”的到來,大學生可以接觸到形形色色的信息,使得微信息碎片化,并在一定范圍內、一定程度上自由選擇接受和傳播的信息和內容。相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卻處于信息劣勢地位。有些教育內容學生比老師早知道,教育內容和教育者傳達的信息與學生所獲得的信息不對稱,甚至相反,容易引起大學生的思想困惑和背叛。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及時更新教育內容,賦予教育內容以新的傳播方式與全新載體,占領思想政治教育主陣地的新領域。
(二)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單一
“微時代”的到來,海量信息的傳播渠道以及傳播載體的快捷、便利,加之當代大學生對網絡終端,尤其是智能手機的依賴,完全顛覆了思政課傳統意義上的說教、灌輸。“微時代”下大學生不愿意受傳統的思想觀念束縛,更不愿意接受枯燥單一的教育教學形式,具有明顯的求新、求異、求變傾向。大學生普遍注重平等互助、探討式的教育方式,喜歡生活化、個性化的表達方式。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打破原有的單一枯燥的教育方式,在理論素材遴選、話題選擇、討論方式與交流平臺的搭建上進行創新,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使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符合“微時代”的變化消費特征和心理接受特征。
(三)教育者的“微”技能參差不齊
隨著“微時代”的到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臨著掌握新媒體傳播渠道的技術瓶頸。具有多年豐富教學經驗的老師由于年齡等因素,不能及時掌握最新的網絡技術以及智能網絡終端和智能手機的使用,也必然造成不能利用微博、微信、微新聞、微課堂等全新教育途徑與方式,與學生進行全覆蓋、全時空思想引領與教育,也就造成不能跨越原有的固定場所、固定時間,與學生進行面對面的教學與交流。
二、“微時代”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微時代”,使得人們在思想、社會生活領域發生了深刻的變革,同時給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機遇和挑戰。另一方面,“微時代”開闊了人們的視野,不同的價值觀念、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價值取向,甚至消極、低俗、反動的觀念和思想也大量涌入,這必將對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正在形成的大學生在思想、觀念、心理和社會生活等方面產生巨大的影響。
(一)信息獲取途徑多元化
“微時代”以網絡為基礎的傳播媒介,如微博、微信、微新聞等信息源傳播的途徑本身比較隨意開放,信息編輯者與發送者,可以不公開或者利用網名等形式進行編輯發送。信息的即時傳播,接受者很可能通過轉發的形式轉變成為傳播主體,產生裂變式傳播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無法獲取信息的源頭,很難及時有效地從正面對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進行引導。
(二)信息價值取向多元化
在當今的網絡時代背景下,大學生可以隨意瀏覽國內外網站,及時獲得各類信息,其中有與理想信念教育主流思想相一致的信息,也有片面甚至是腐朽、反動的意識形態觀念。西方敵對勢力利用新媒體,對大學生的西化有加劇的態勢,資產階級自由化、個人主義、利己主義、享樂主義影響了大學生的政治傾向、道德品質、人生價值和思想觀念,給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新挑戰。
(三)信息監控的多元化
“微時代”背景下,由于傳媒的廣泛性,信息接收的即時性,在虛擬、靈活的網絡環境中,使得受眾者個性化發展,每個個體特別關注傳播的內容呈“放射狀”發展,信息的無屏障性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復雜性。信息監管和正確引導成為難題。
三、“微時代”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
“微時代”背景下新媒介的快速發展,正在以驚人的速度占領著大學生這一主流群體,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審時度勢,保持敏銳的頭腦,細心觀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方法、途徑等方面發生的深層次變化,及時轉變工作觀念,不斷探索“微時代”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機制創新,確保新形勢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一)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和方法
“微時代”的信息傳播具有不可逆轉性。如果道德失守,那么微媒體的發展就會很危險。一旦出現道德失范的事件,甚至一個虛假信息,經由一個微博、微信發生裂變式傳播,就會使后果無限放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傳統美德的教育,使學生辨別真偽、追求真理、慎于判斷,增強識別評價和選擇道德信息的能力,注重學生的意志品質訓練,使學生的道德實踐與道德標準相統一,自覺抵制不良信息,堅定道德底線,明確責任,做好自律、自省。
(二)搭建交流平臺,占領主陣地
“微時代”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利用現有的科技手段,搭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媒介平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學生管理工作者應開通個人的官方微博,讓學生積極關注,以此為平臺,發布信息,傳播正能量,形成良好的公信力。在各個層面內建立信息公共微信平臺,與大學生交流互動,關注學生的成長,為學生答疑解惑,擴大師生交流的范圍,擴展師生交流的深度。通過開展微電影、微新聞、微課堂、微公益等活動,在大學生中廣泛宣傳各級各類的先進典型事跡,擴大正能量的引導效力,與傳統的教育內容、教育形式相結合,提高學生的參與度與關注度,達到教育的效果。
(三)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的“微能力”
“微時代”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多的素質要求,各級各類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加強網絡知識、信息傳播技能的學習,善于利用微博等微媒介,提高“微時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領,提高“微能力”。就教育者而言,無論是在知識傳播上,還是在道德教育上,都充當引領者的角色,充分利用網絡發展給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的新途徑、新方法,建立更多、更便捷的傳播平臺與渠道,使思想政治教育更生動形象,更具有吸引力,產生良好的教育效果,符合“微時代”發展對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要求。
(四)提高微媒介素養,增強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提高微媒介素養,就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與大學生不僅要了解基礎的媒介知識,如何使用媒介,判斷媒介信息的意義和價值,更要了解如何使用媒介來發展自己。微博已經是全民應用,在虛擬的網絡世界里,思想教育者與大學生都在應用微媒介,加深相互了解,進而開展平等的交流互動,達到不同于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運用微媒介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時,也要繼續發揮面對面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優勢,雙管齊下,網上網下,互相促進,形成現實與網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達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綜上所述,深刻挖掘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徑、新方法,充分利用“微手段”,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以適應新形勢的需要,幫助“90后”的大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改造自己,利用先進的、新鮮的網絡媒介認識社會、接受教育、表達情感、發揮正能量,建立一個完全屬于自己一代人的精神家園和交流平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微時代”背景下重視和善用微媒體,營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環境”,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微權威”,豐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微內容”,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微力量”。
【參考文獻】
[1]童衛豐.“微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研究[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7(03):121-124.
[2]牟艷娟,林晉.“微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J].社會科學家,2012(11):114-117.
[3]李梅,孫麗娜.“微時代”中國大學生群體思想政治教育應對之策[J].河北學刊, 2012,32(02):236-238.
[4]劉靜.“微時代”背景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問題探討[J].法制與社會,2012(23):220-221.
[5]楊化.“微時代”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J].重慶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3,26(01):118-122.
[6]趙倩影,郭躍軍.“微時代”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響及對策[J].中國報業,2013(9X):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