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旭曉
摘 要:中國傳統玩具是幾千年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結晶,蘊含著多種科學知識。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合理運用傳統玩具,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還能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思維能力及其創造力。以中國傳統玩具為研究對象,著重探討了中國傳統玩具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傳統玩具;小學;科學
中國傳統玩具具有歷史悠久、品種繁多的特點,是中華民族傳統智慧的結晶,但是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傳統玩具逐漸被各種新型玩具所替代。然而,在傳統玩具中實際上包含著許多科學知識,若能將其巧妙運用于科學課程的教學中,則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接下來,筆者就詳細談談傳統玩具在小學科學課程教學中的運用。
一、傳統形象玩具應用于科學課程教學
傳統形象玩具主要包括各種雕刻玩具、皮影戲以及泥塑等,此類玩具不僅包含了豐富的科學知識,同時還能夠激發學生的創造力。皮影戲是傳統形象玩具的代表,出現于西漢時期,主要采用燈光照射獸皮或者是紙版雕刻而成的人物剪影,從而向觀眾講述一段故事。在科學課堂中,教師可以利用皮影戲進行教學。比如,在學習“光和影”這節內容時,教師可以先向學生演示皮影戲,引出影子是如何形成的這一問題,這樣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還能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豐富教學內容。
二、傳統運動玩具應用于科學課程教學
傳統運動玩具主要包括鐵環、陀螺以及毽子等,此類玩具不僅能夠鍛煉學生的身體素質,同時還能夠使學生形成勇敢、堅強等良好的品質。陀螺出現于明朝,當時的陀螺主要以木為材料而制成,實心且沒有柄。在玩陀螺的時候,應該先用繩子將陀螺進行纏繞,然后將其向前拋出,再將繩子向后一拉,那么陀螺就會在地面上旋轉起來,等到它的旋轉速度逐漸緩慢時,再用繩子不斷鞭打陀螺周圍,這樣它便會再次快速旋轉起來。在科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陀螺進行教學。比如,在學習“運動與摩擦力”這節內容時,教師可以給學生演示如何玩陀螺,在玩的過程中向學生講解陀螺是如何運動的,又是為什么會逐漸停止運動,從而引出摩擦力。這樣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好奇心,同時還能夠使抽象理論變得形象,加深學生對本節內容的理解。
三、傳統音響玩具應用于科學課程教學
傳統音響玩具主要包括撥浪鼓等,此類玩具因其以發出聲響為主,因而具有較強的刺激性,能夠刺激學生的感知覺,尤其是對學生聽覺的發展具有很大的作用。此外,撥浪鼓還能夠增強學生的手部肌肉,使學生手腦協調發展。撥浪鼓的組成主要包括了小鼓、彈丸以及手柄等。它以一面小鼓為主體,在其兩側綴有兩顆彈丸,轉動小鼓下的手柄時,則兩顆彈丸會擊鼓發出聲音。在科學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撥浪鼓進行教學。比如,在學習“聲音”這一單元時,教師可以讓學生玩撥浪鼓,在玩的過程中提醒學生觀察撥浪鼓發出聲響時,鼓面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同時還可以讓學生在鼓面上灑一些碎紙屑,讓學生觀察碎紙屑的變化,從而引導學生得出振動發出聲音的理論。
四、益智玩具應用于科學教學
益智玩具主要包括華容道、魯班鎖以及七巧板等,此類玩具具有一定的數理性與競技性,不僅能夠有效啟蒙學生的益智,同時還能夠刺激學生大腦。由于教材上的知識體系往往以理論為主,導致學生可能會誤認為科學知識就是由難以理解的感念與公式組成,逐漸使學生喪失了學習的興趣。而益智類玩具能夠將抽象的理論知識融入學生的活動中,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同時還能夠激發學生的聯想力,使學生能夠不斷將其自身已掌握的知識與新的知識進行有效同化。七巧板屬于中國一種傳統的智力游戲,主要是由七塊板組成的,而這七塊板可以拼成多種圖形,比如三角形、平行四邊形等,同時也可以將其拼成人物、動物等多種形象。在科學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七巧板進行教學。比如,在學習“植物的生長變化”這一單元的內容時,教師可以采用七巧板向學生演示植物的生長過程,這樣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還能夠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深刻。
五、其他民間玩具應用于科學課程教學
其他民間玩具主要包括不倒翁、風車等,此類玩具能夠激發學生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其中,風車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玩具,主要由柄、軸以及車輪等物件組成,遇風時則可以轉動。通常情況下,風輪的制作材料主要包括紙、秫秸等,容易制作,且具有較強的趣味性,深受學生的喜愛。在科學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風車進行教學。比如,在學習“風向和風速”這節內容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制作風車,然后讓學生吹動車輪,使學生感受風的力量,并設計實驗讓學生自己證明車輪的轉速與風的力量大小之間的關系。
綜上所述,中國傳統玩具中蘊含著豐富的科學知識,教師通過合理設計教學,將傳統玩具運用于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主動探索科學的奧秘,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同時還能夠使學生將科學知識與自身的實際生活進行聯系,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參考文獻:
李松梅.讓傳統玩具走進校園[J].閱讀與鑒賞:中旬,2011(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