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美瓊 夏文球
一、山區農村小學數學教學困惑的表現
在張家界市桑植縣教育領域,三主五步教學課程改革如一縷春風,吹遍了全縣各校。教育局打算把桑植教育打造成全縣對外工作中的一張名片。教育進步只有在全縣整體推進才能算實現這一目標。在這場教育改革中,農村小學數學教師存在有較大的困惑,山區小學數學教師原有的教學觀念、教學行為、教學方法、教學的精神狀態、都與當下的新課程改革不相適應,不能完全適應教育改革的要求。農村小學數學教學困惑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拘泥于教材的現象比較普遍
湖南桑植縣屬于國家級貧困縣,當地教育經費與同地區縣市相比都存在較大的差距,特別是農村地區教師結構老齡化嚴重,老教師當中還以以前的民辦轉公辦教師為主力軍,大都從教三十年左右,長期以本為本,拘泥于教材,對國家經濟信息了解不夠,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以教科書為主,不與現代信息社會相結合,而是一味地用教科書上的現有數據,學生學習沒有興趣。教學《統計知識》時,書上的數據還是1997—1999年的糧食和棉花產量。教師指導學生分析數據后,讓學生歸納、整理、填表。沒有結合現代農村的留守兒童感興趣的案例,如體育賽事數據統計中的CBA球員數據分析、有益游戲數據統計等。在練習中,多數農村的孩子對棉花、糧食等數據情況了解甚少,學生興趣不濃,形象思維、分析能力、想象力、思考力都會因此大打折扣。
2.科研意識淡薄,教研成果匱乏
現在廣大農村教師的結構調整還以大部分民辦教師轉公辦為班底,針對教學都還比較吃力,更談不上教學科研工,加之農村教師沒有科研習慣,學校經費有限,對山區學校現狀進行調查研究其實很有心要。比如現在山區學校留守兒童占的比重在80%以上,父母常年不在身邊,全是隔代教育或是寄養在親戚家中,學生的學習、生活習慣很不好,對數學這門課程更不感興趣,老師要根據來進行教育,才能讓廣大山區留守兒童得到更好的教育和發展。
3.工作量大,兼帶學科繁雜沉重
山區學校教師受待遇問題和生活條件的限制,學校正規教師始終得不到保障,即使國家現行政策下招到一部分特崗教師,但他們生活一段時間找到了更好的工作后也會選擇離開。因此,學校教師不得不加大工作量,分來的專業的音體美教師也只好上一些與專業不符的語數課程,或者是科學、品德課程。山區農村村片小教學點的教師隨著國家的集中辦校,大多地方的村小都變成一人一校的村小。村小教師不得不承擔起一、二年級的全部課程。山區學校大部分是寄宿制學校,學生都要上早晚自習,教師多半是白天授課、輔導學生,晚上備課、批改作業,許多教師往往都不是只任教數學這一門課程,還兼任其他科或學校雜務等。雖然教師的工作量國家有關部門有規定,但山區的農村小學數學教師每天的工作時間大多超過了有關要求。
4.農村小學教師隊伍素質偏低
農村小學教師隊伍素質整體偏低,這是客觀存在的現實。主要表現在:一是存在不少代課教師,這些教師資歷不一,水平參差不齊。二是用人機制存在弊端或物欲橫流的思想。有能力、有特長、具備一定教學經驗的教師在農村學校經過一段時間的“鍛煉”后往往會選拔到縣城小學。教師沒有服務農村的思想,沒有關愛農村兒童的心,是在農村扎不住根的。以上原因無形中也削弱了農村小學教師的整體素質,加大了數學課程的教學難度。
二、如何處理上述問題
農村小學數學教學中存在的種種問題具有普遍性。其原因究竟何在,怎樣處理好這些問題呢?
1.改變教學方法,數字貼近現實
社會的進步需要人才,人才的培養需要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我縣推行的三主五步教學法還是圍繞“三主”(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和以訓練為主線)進行教學;課堂教學中學生處于主體地位,教學活動從開始到結束都緊扣教材,教師適當輔導,讓枯燥無味的數學課堂活起來,效率高起來,學生學得快樂,教師教都得輕松。
2.提高科研意識,重視教研成果
山區農村小學數學教師,除課堂教學外,平時大量的時間花在應付課堂上正確傳授所教知識,應付有關部門人員的教案抽查調查,對各類課型的教學研究、怎樣利用教材這一載體結合農村生活實際數據充分挖掘學生數學課堂的潛能,開啟學生智力,總結教學得失等,要求教師積極撰寫論文,用大量的激勵機制來促進教師年度創優,形成良性發展。
3.開足課程
通過各種途徑,大力補充山區教師,落實課程計劃,開齊課程,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一個基本條件。在農村小學,特別是教學點,由于缺少專業教師,課程計劃很難實施。很多音體美課程要讓數學教師承擔。國家要對駐扎在邊遠山區的教師給予適當的可觀的津貼,這樣才能留住教師,讓教師安心扎營,服務于山區孩子,給山區教育帶來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胡華香.小學數學教師數學素養研究[J].湘南學院學報,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