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珍
教學的效益是有效教學的核心。教學效益是高效、低效還是無效是我們每一位老師都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所謂“有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后,學生所獲得的具體進步或發展。
課堂教學是否有效,關鍵在于課堂提問是否有效。課堂有效提問,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思維,培養學生的閱讀感悟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養成邊讀邊想不斷探索的好習慣。對小學語文低年級課堂有效提問我曾經進行過以下幾點探索。
一、有效提問的基礎是什么
低年級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特點決定了他們對什么都十分好奇,腦子里好像裝著十萬個為什么,有問不完的稀奇古怪的問題。有時在平靜的課堂上,他們會突發奇想,不管老師是否正講得津津有味,只要腦子里突然蹦出一個問題,就馬上打斷講課,興趣盎然地問出來。他提出的問題有時是講授內容的拓展,有時則和講授的內容風馬牛不相及。如果老師在課堂上不能給他一個明確的答復,即使是下了課他們也要圍著你刨根問底,問個不停。當遇到這種情形時,老師千萬不要不耐煩,要有耐心,傾聽學生的問題,饒有興趣地和學生討論解答。即使不能正確回答他們的問題,也要盡最大努力保護學生可貴的求知欲、好奇心和探究問題的興趣。老師要充分利用這些突發資源,創造一個民主、平等、和諧的教學環境,讓學生敢問、想問,這是低年級進行課堂有效提問的基礎。
二、有效提問源于何處
1.有效提問來自老師對文本的解讀,對課標的把握和對學生特點的研究
2.有效提問來自課前精心設計
這是教師在根據學生年齡特點、認知水平以及對教材的理解和確定的教學目標、方法而設計的。
3.來自于課堂突發性資源的生成
學生是課堂的主人,課堂是由許多個鮮活的生命構成的。學生在主動探索的過程中,在和文本自主交流的前提下,邊讀邊想提出的問題;或者是在師生互動學習討論中生成的問題。這些都是課堂有效提問不可多得的資源。不過在使用這些資源的時候,老師要進行鑒別、篩選。
三、有效提問怎樣設計
1.換位思考
換位思考,是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即想人所想,理解至上的一種處理人際關系的思考方式。在實際教學中有很多問題都是老師在備課過程中一廂情愿設計出來的,這對學生來說是“非自主的”。
換位思考就要求老師在備課時,努力使自己成為學生的化身,站在學生的角度,用學生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方法洞察學生的學習心理,理解他們的情感、愿望,根據學生的實際知識水平和生活經驗設計出最有效的問題,讓學生的思維在碰撞中迸射出智慧的火花。
2.巧設懸念
懸念,即讀者、觀眾、聽眾對文藝作品中人物命運的遭遇,未知情節的發展變化所持有的一種急切期待的心情。“懸念”是小說、戲曲、影視等作品的一種表現技法,是吸引廣大群眾興趣的重要藝術手段。教學中可以巧妙地把這種藝術手段引入課堂教學中。我先以新課標為依托,結合新的教學理念,解讀文本;再根據自己對文本的解讀,把握文章的脈絡,巧設懸念,展開學習的思路,一下把學生的思路集中在本課的學習任務上。如,我在教學人教版語文第三冊《秋天的畫》時,課一開始我就設下懸念:“秋天的田野是什么樣子的?你們能用不同的顏色描繪一下嗎?”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下子被調動起來。古希臘偉大哲學家柏拉圖曾經說過“良好的開始,等于成功的一半。”在隨后的圖文結合中,在合作探究的學習中,緊緊圍繞著開始的懸念,深深地體會秋天的美麗,學生紛紛描述自己見到的秋天原野的樣子。在整個課堂上學生學習和探究的興趣都特別濃厚,圍繞著老師巧設的懸念,展開學習,理解課文內容,突破教學的重難點。
3.層層剝筍
層層剝筍法往往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由表象到本質,登堂入室,一層比一層更接近事理本質。這一層與下層的關系就像邏輯鏈條一樣緊密相連,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理解到文章的本質。教師可根據課文的主要內容,像層層剝筍一樣巧設探究性問題,激發和維持學生主動探究學習的興趣,隨著老師積極思考,理解課文內容,完成學習任務。教師通過這種層層剝筍的提問,讓學生理解文本的主題和作者的感情。教師設計這種層層剝筍的問題時,要緊扣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突出知識的重難點,要有層次,要前后銜接、相互呼應。
4.拓展想象
拓展是開拓擴展的意思,是指在學完課文后,教師朝深處挖掘,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開闊學生的研究,讓學生展開想象,激起學生深入學習的趣味,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的做法。這首先要求老師自己對文本有深刻的解讀,然后站在學生的立場上設計課堂提問。要以課標要求為底線,不能盲目拓展。
低年級語文課堂的有效提問是保證課堂高效的關鍵,是激發學生積極思維的動力,是開啟學生智慧之門的鑰匙,是信息輸出與反饋的橋梁,是溝通師生思想認識、產生情感共鳴的紐帶。老師作為課堂的導演,要在課前根據自己預想的種種情況做充分的準備,這樣才能在課堂實踐中讓課堂提問的有效性表現得淋漓盡致,讓我們的教學課堂跌宕起伏,使學生真正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參考文獻:
孫靜文.小學低年級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方法探析[J].神州,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