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亞彬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語文課程致力于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語文課程應注重引導學生多讀書、多積累,重視語言文字運用的實踐,在實踐中領悟文化內涵和語文應用規律。引導學生理解“如何運用語言文字”是語文教學的基本特征、基本原則、基本內容和基本途徑。在閱讀教學中,如何根據新課標精神,有效地落實對“語言文字運用”的學習?筆者以為,關鍵在于關注字詞,培養概括能力,巧設仿寫,實現遷移運用,從而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
一、關注字詞,夯實語用基礎
眾所周知,關注字詞、品味語言是學生進行語言文字運用的切入點。學生抓住關鍵詞句,咬文嚼字、品詞析句,體會內涵的深邃,領會運用的精妙,將為運用語言文字打下堅實的基礎。
1.在語境中領悟詞語
字詞的教學應著眼于學生對詞語的準確運用,還原語境,體會詞語的文化內涵。在教學“鱗”這個字時,我讓學生組詞,學生組的一個“遍體鱗傷”令人贊賞,接著,學生組的成語層出不窮,如果這些成語僅僅是為組詞而組詞,就可惜了。當一個學生提到了“隱鱗戢翼”時,我馬上追問:“誰知道這個詞描述的是什么意思?”一個看似普通的臨時性問題,卻引發了學生的思考,一個學生說:“龍隱匿鱗甲,鳳收斂翅膀。”我把這句話的出處告訴學生——清·錢謙益《〈徐子能集〉序》:“古之文人才士,當其隱鱗戢羽,名聞未彰,必有文章巨公,以片言只字定其聲價。”另一個學生馬上說:“成語的深層次意思可能是古代人隱居起來等待時機的到來。”對啊,龍隱匿鱗甲,鳳收斂翅膀就是比喻賢者隱居起來等待時機的到來。這樣一來,學生在具體的語境中理解了詞語,同時也感受到了文字背后的深刻內涵。
2.在比較中品讀詞語
語言文字是有感情、有內涵的,值得讀者反復體會。入選教材的課文都是文質兼美的文章。引導學生解讀教材,必須對作品流露的情感因素、人性之美、彰顯的精神力量有深刻的感受。我們在理解詞語時,不僅應了解詞語的意思,還應透過表象感悟詞語背后所蘊含的深厚情感,感受語言的溫度。我在教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冊《意大利的愛國少年》這一課時,課文中有這樣一句:
“可惡的……”第三個的話還沒有說完,一旁的簾子突然拉開,一把硬幣扔了出來,劈頭蓋臉地砸在這些人的頭上、肩上。熱那亞的少年跳下床,站直了身子,大義凜然地說道:“你們侮辱我的祖國!我不要你們的錢!”
師:為什么作者在這里不用“扔”而用“砸”呢?
生:“砸”說明少年此時很生氣。
生:意大利少年此時看到大家都在侮辱自己的祖國,他義憤填膺,盡管很需要錢,但他仍毫不猶豫地“砸”出去。
生:一個“砸”字形象地表現了意大利的愛國少年大義凜然地維護祖國的尊嚴。
通過在比較中品讀這一個“砸”字,讓學生感受意大利少年大義凜然的愛國情懷。
二、加強練習,培養概括能力
有的老師在閱讀教學中重視培養語言感受、品味、理解的能力,而忽視培養組織語言和概括語言的能力,學生把握整體、捕捉要點、梳理文脈的能力較弱。那么,如何培養學生的語言概括能力呢?
1.從文章題目入手
題目俗稱文章的“眼睛”。教材中許多文章的題目能概括其主旨,教學時教師要注意適當滲透這一點。例如,北師大版四年級下冊一文《欲速則不達》,教師不僅要讓學生知道“欲”是“想要”的意思;“速”是“快”的意思;“達”是“達到”的意思。還應讓他們知道課文題目《欲速則不達》說的是過于性急圖快,反而達不到目的的概括。齊景公嫌馬跑得不努力,自己下車步行,結果速度卻更慢。從題目中學生也能知道課文的寓意:遇事時,不能急躁魯莽,要謹慎小心,不然會給自己招來失敗,反而達不到目的。學生掌握了這種方法,有利于提高他們的語言概括能力。
2.抓中心句
有的文章幾個自然段甚至全文都是圍繞一句話來寫,這樣的語句,就是文章的中心句。有的段落是圍繞一個中心意思寫,能高度概括這段話的中心意思的句子,就是這段的中心句。例如,教學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冊《小鎮的早晨》,教師可先引導學生抓住中心句,也就是最后一個自然段——啊,多美的小鎮的早晨!然后讓學生找出描寫“多美的小鎮的早晨!”的段落,學生很快能找到是課文的第2、3、4自然段。同時課文這三個自然段中又分別從“安靜的”“熱鬧的”“忙碌的”三方面描寫小鎮早晨的三個不同特點。同時,引導學生發現這三個自然段的第一句又恰好是本自然段的中心句。這樣,學生自然能體會到這一中心句的概括作用,也有利于其今后類似的寫作。
3.捕捉關鍵詞
學會抓住有提示作用的關鍵詞語,有助于學生概括能力的提高。抓住關鍵詞把握文意是培養概括能力的重要舉措。例如,教學北師大版二年級下冊《美麗的武夷山》一文,課文主要寫了武夷山的哪幾個方面呢?引導學生反復誦讀課文,抓住文中的關鍵詞——“山勢險峻”“溪水很清”“溪水很靜”“風景畫”“如詩如畫”,可概括為:武夷山的奇山秀水是一幅美麗的風景畫。這樣概括輕巧而方便,簡練而準確。
4.指導復述課文
教給學生復述要領,指導學生復述課文,是訓練學生語言概括能力的有效形式。如,教學《不愿長大的小姑娘》一課,復述時應先指導學生找出小姑娘從不愿長大到變成善良、能干的好孩子的一系列變化的句子,重點在課文第8~12自然段中,把小姑娘做出努力以及渴望長大的句子找出來,再讓學生讀讀這些句子,并說說哪些詞句是重點,邊閱讀邊批注、記憶,然后讓學生借助讀書筆記練習復述。學生可以自己先復述,然后在小組內復述,最后小組內推選代表在全班復述。在反復復述中讓學生深切體會每一個孩子都應該做一個像小姑娘一樣善良、能干、懂事的好孩子,而且在復述中可以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和概括能力。
三、巧設仿寫,實現遷移運用
教材是學生語言學習的范本。每一篇課文在布局謀篇、表達順序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點。閱讀教學理應引領學生感知、揣摩并在習作實踐中應用。教材中精美的語言,在結合語境揣摩的基礎上,進行語言形式的仿寫,可以促進學生把握言語運用的本質和規律,更好地遷移語言。
1.抓典型句式進行仿寫
教材中的選文是學生語言學習的范本。大量的仿寫,有利于學生把握言語運用的本質和規律。如教學《花之詠》這篇課文,詩人采用擬人的寫作手法寫出了花的心聲,字里行間洋溢著對花的欣賞和贊美,充滿著瑰麗的想象、新奇的比喻,包含著深刻的哲理。我在教學時,引領學生進行了語言形式的仿寫,如課文中“我是朋友間的一份禮品,我是新娘頭上的一頂彩冠,我也是生者致以死者的一件贈物。”我讓學生用這一句典型句式“我是……,我是……,我也是……。”進行仿寫。于是,一句句充滿生命靈動的句子出現了:“我是送給母親的禮物——康乃馨;我是送給情人的禮物——玫瑰花;我是朋友之間的禮物——百合花;我是家里擺放的裝飾物,能發出清香淡雅的香味——水仙花。”“我是學生尊敬老師的象征,我是姑娘頭上的一件裝飾品,我也是男生送給女生的一件贈物。”學生的情感在練筆中獲得體驗,語感在練筆中得到了加強,語言表達在練筆中得到了發展。
2.抓典型段落進行仿寫
要想掌握寫作方法,仿寫是必經之路。教材中有不少構段方式比較典型,教師要精心指導學生學習、分析范文,引導學生進行仿寫練習。例如,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冊《翠鳥》課文的第一自然段抓住顏色鮮艷、小巧玲瓏的特點描寫了翠鳥外形。一連串的比喻,從翠鳥的羽毛、爪子、眼睛、嘴等方面進行觀察,把一只鮮活的翠鳥描畫了出來。我在教學這一自然段時,引導學生像作者一樣仔細觀察動物的外形,抓住動物的特征,用一段話描寫自己喜歡的一種動物的外形特征。可愛的小狗、機靈的小貓、美麗的蝴蝶、憨厚的熊貓……一只只各具特色的動物在學生的筆下活靈活現。
只要我們在閱讀教學中緊緊圍繞“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發展學生的言語智能”這個核心任務,建構以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培養為依歸的有機系統結構,把目光聚焦在語言文字上,立足學生和文本實際,夯實語用基礎,實現遷移運用,提升語用的能力,就一定能提高語言文字運用的實效,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使語言文字運用真正成為語文課上一道靚麗的風景。
參考文獻:
潘光文.課堂文化的批判與建設[M].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