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東青
摘要:語文教學是一門藝術,應該把課堂交給學生,淡化老師的角色,讓學生把閱讀與寫作當做一場審美旅程,在感動中提升語文修養。
在語文這門學科的教研教改中,我感受頗深:語文是文學與語言學的完美結合。文學是一門藝術,它致力于陶鈞氣質、漸潤心靈、浸澤生命、感悟生活;語言學則是一種實用技術,也是一種思維游戲,保障人際交往的順利進行,保障人與人、人與社會的有效溝通。當把文學和語言學結合在一起教給學生,語文這門學科教學就顯得既容易又困難,最好教的是語文,最不好教的也是語文。如果說容納百川、包羅萬象是語文這門學科的必要因素,那么回歸課堂,回歸教材,回歸字詞則是高考對語文教學提出的新要求,這樣的要求顯得既陳舊又時尚。新教改中,將兩者相結合的要求無處不在,既要提高學生的審美感受、培養審美能力;又要讓學生扎實地掌握最基本的字、詞、句及文學常識。
全國著名語文教學藝術家、特級教師余映潮先生讓我受益良多。余老的課堂最大特色就是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自然成為課堂的主體;在課堂中,余老儼然已經成為了一個客體,一個配角,態度謙遜,和藹可掬,是一位學者,更是一位師者;他生動仔細地向我們詮釋了新教改所提倡的課堂教學藝術……思路明晰單純、提問精粹實在,品讀細膩深入,學生活動充分,課堂積累豐富。我們也應該認識到,語文課堂是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的一次審美體驗,心靈碰撞,思想交流。在這場審美宴會中,我們應該與學生一起感受作品帶來的喜怒哀樂,在常規知識講解的基礎上,讓學生能夠自主地感受作品的時代內涵和深刻意義。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也是學生基礎知識、積累功底和思維成果的最終體現。
“寫作是用來調心的;是用文字的來呈現一個人的生活態度、思維世界與情感價值;從心底愛上寫作,真實為文,學會自己跳舞,而不是帶著鐐銬跳舞——一味地迎合高考、規范為文。”大部分學生寫作的動機都是比較明顯的,讓閱卷老師高興,迎合閱卷老師的心理,所以“規范”就成了寫作的出發點。那么,這樣一篇文章讀出來,是否能讓聽者感動,聞者動情?是否寫出了學生本來的人生狀態、生活感悟、生命體驗?恐怕都是過眼煙云,經不起一絲歲月的考驗。我認為在教學寫作之前,應該讓同學們談談生活中與之感悟最深刻的人、事;或者講講自己閱讀中最銘心刻骨的人、事。在講述這樣的人或事的時候,也許講述人自己都感動得熱淚盈眶,再將寫作技巧融合進去,必定產生一篇文質兼具的好文章。感人的文章首先就應該感動自己,讓自己的心靈受到啟迪和撞擊,否則讀者也不會與之產生共鳴。
課堂教學中,當教師深情并茂地講述一個故事,學生認真聆聽、歪頭思考;當教師在描述一段情感,學生認真聆聽、投來真摯的眼神;當教師朗讀一篇文章,學生聲淚俱下;當學生把語文考試都當做一場審美的旅程,情感的進發:當學生把寫作當作內心情感的真誠展示和人生美好瞬間的特別記錄,這才是語文教學最大的成功——漸潤心
靈,這也就是新教研教改所追求的最大目標,因為語文就是人生,與生命相沁相融。
參考文獻:
[1]余映潮.論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課型創新.語文教學通訊.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