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思路:由硬件到軟件
隨著援建工作的深入推進,如今,走在喀什地區,職業院校的校舍、實訓基地、硬件設備等,在新疆都已堪稱一流。
因為喀什地區職業教育發展的條件限制,原來的對口幫扶,重在基礎設施建設,重在改善辦學條件。如今,隨著職業教育對口支援工作的深入開展,硬件建設基本滿足了需要,在軟件方面的不足與滯后便日益凸顯。因此,適時轉變思路,將援建的重點由硬件轉到軟件上來,著眼于理念引領、師資提升、專業建設、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等職業教育發展的內涵和前沿問題,成為當前廣東職業教育援疆的新熱點。
為此,廣東省教育廳明確要求各對口支援的地區和職業院校,要在幫扶過程中,堅持軟硬結合,以“軟實力”建設為核心,特別強調要把加強專業和課程建設、改善實驗實訓條件、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全面提高教育教學水平擺在突出位置,全面增強受援地職業院校自我發展能力。
廣東選派了多批次的教學和管理人員團隊到喀什地區受援學校援教和掛職,從托管辦學、學校管理、辦學方向、專業設置、教師培訓等方面提供針對性、團隊化的扶持,滾動實施。
例如廣州市商貿職業學校幫扶疏附縣職業高中電子商務專業的相關實訓室設計建設方案,并協助制定學校的整體規劃。東莞市紡織學校通過實地調研、溝通協調幫助圖木舒克職業技術學校建設適合當地經濟發展的服裝專業。佛山市選派3所國家級重點職校的3名骨干教師赴伽師縣中等職業技術學校,重點對汽車運用與維修、工藝美術、服裝設計與制作3個專業開展專業建設、師資培訓以及技能競賽指導工作……
這些舉措對受援學校的內涵發展和軟實力提升來說,是最強有力的支援,并且通過對受援學校軟件的打造,使得這些受援職業學校的辦學水平明顯提升,專業布局更加優化,教師隊伍素質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取得實質性突破,學校可持續發展能力顯著增強,服務區域經濟及產業發展的能力明顯增強。
2. 新方式:由分散到組團
在傳統的教育援疆模式中,往往是支援學校與受援學校之間以“結對子”的方式來開展,即支援學校與受援學校之間簽訂援建協議,然后雙方商量后制定進一步的工作開展方案,這種點對點式的援建模式,優點是對接方便、發力準確,但其力量分散的局限也非常明顯。有鑒于此,廣東在援建喀什地區職業教育的方式上,采取“結隊幫扶、組團推進”的方式,改變了過去分散援助的模式,讓職業教育對口支援更加緊密和深入。
結合喀什地區教育發展需求,廣東會同喀什地區制定了《教育對口援助“兩縣一師”三年規劃(2013—2016年)》。廣東省結合佛山、伽師兩地職業教育現狀,及時制訂了“結對子組團式”幫扶計劃,由佛山市華材職業技術學校牽頭,選擇8所國家級重點職業院校與伽師職校結成對子,通過一校對口幫扶一個專業的形式開展了“8校對8專業”的組團式幫扶工作,形成了學校由廣東援建、校長和骨干教師從佛山引進、集廣東職業教育資源援助辦學的格局。累計安排援疆資金1500余萬元,專門用于學校專業建設,完善教學設施設備,相繼建立了紡織服裝、木工和電子商務等實訓基地,為喀什地區職業教育快速發展提供了基礎保障。
2016年4月,廣東職業教育再次組團援疆。廣東21所職業院校負責人在廣東省教育廳副廳長王創的帶領下,到新疆喀什和兵團第三師圖木舒克市實地調研、對接當地的6所職業學校。根據南疆職業教育全覆蓋協議,這21所職業院校對口支援喀什地區兩縣和兵團第三師圖木舒克市的6所職業學校。
帶隊調研的廣東省教育廳副廳長王創表示,這次廣東21所職業院校“組團式”入疆,兩地職業院校深化對接,有利于幫助受援地全面提升職業教育發展水平,有利于滿足當地“十三五”期間經濟社會發展對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也有利于實現精準扶貧。
3. 新平臺:由傳統到互聯網+
老師在幾千里外上課,學生在教室里聽課實操。在新疆伽師職業學院的課堂上,佛山援疆遠程教育平臺充分發揮了“互聯網+教育”的新科技優勢,成為廣東援疆工作的一大亮點。
遠程教育平臺通過教室中間大屏幕實時播放佛山學校的課程情況,翻譯老師用維族語言逐句為同學們翻譯講解,學生們遇到不懂的地方還可以遠程與在佛山的老師進行互動交流。伽師職院汽修班的學生依不拉依木·庫爾班表示,這樣的上課形式非常新鮮,老師也很有耐心,能夠學到很多知識。
佛山援疆遠程教育平臺在2014年開始搭建,2016年2月正式啟用。現已有電器運用與維修、汽車運用與維修兩個平臺搭建完成,其中汽修平臺能夠供6個班300名學生同時上課。另外,佛山援疆工作隊也在伽師職院開設漢語言專業,為全校師生提供漢語教學。
“通過‘云平臺充分發揮了佛山教育強市的優勢,實現佛伽師資設備共享”,據佛山援疆干部、伽師職業學院副校長李相君介紹,佛山援疆遠程教育平臺以8校對8專業的形式進行,選取佛山五區職業技術類學校的優質專業實施對口幫扶。
順德區中等專業學校也與伽師職業技術學校聯合開發了遠程教學系統,把汽車部最為突出的專業項目作為實施教學依托,建立了《汽車定期維護》的課程遠程教學平臺,并且開設專業用端口,用于遠程在線傳輸,做到順德現場教學,新疆伽師現場直播教學。
未來廣東將繼續在多所受援學校與援建學校之間搭建遠程教育平臺,把廣東優質的職業教育資源搬上“云平臺”,延伸到喀什地區,打造永不落幕的廣東援助喀什“互聯網+職業教育”平臺。
4. 新視野:由職業教育到行業產業
職業教育要想取得可持續發展,必須實現與區域行業產業的融合與良性循環。要想推動喀什地區職業教育的跨越式發展,根據當地行業產業發展的實際,結合受援學校的專業特色和課程設計,有針對性地培育當地一些行業產業的發展,實現產教融合,成為廣東職業教育援疆的新亮點。
為更好地增強職業教育吸引力、突出職業教育辦學特色、體現喀什特色,援受雙方借鑒國內外職業教育的先進理念,采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培養模式,推動伽師教育教學改革與產業發展充分融合,既與伽師工業園區內企業、周邊縣市企業結成密切合作關系,又引進廣東(喀什)金成電子、伽師艾買提汽車修理廠、雅戈爾服裝公司等企業在學校內設立專業實訓基地,校企合作的辦學模式,實現了教師與師傅合一、學生與學徒合一、課堂與車間合一、實訓與生產合一,兩年來共為園區企業提供了近2000名畢業生,培訓社會富余勞動力25000名,形成了以企業養專業、邊學習邊就業的良性循環格局。
2014年以來,在廣東的大力推動下,廣東思科電子落戶喀什經濟開發區,并逐步發展成擁有喀什展博電子、伽師金成電子、莎車華德電子、疏附恩科電子等4 家子公司的電子產品加工制造企業,形成了縣、鄉、村“1+X+Y”(校企合作實訓+園區規模化工廠+鄉鎮衛星工廠+農戶分散加工)聯動的發展產業促進就業模式,為當地提供就業崗位4000 多個,有效破解了喀什地區農村勞動力就業難題。
援建由單純的職業教育向行業產業的視野拓展,標志著廣東職業教育援疆走向全面幫扶和專業幫扶結合,從職業教育開設的專業向產業、企業延伸,通過建立穩定的企業實訓和就業基地,將職業教育與產業發展更加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也喻示著廣東職業教育援疆在促進就業、精準扶貧方面已經實現提升,將“組團式”職業教育對口支援與就業、扶貧等援疆重點工作更加密切地聯系起來,形成教育服務產業、產業帶動就業、就業助推扶貧的援疆模式,堅持“輸血”與“造血”并重,使受援地更多貧困家庭子女能夠接受職業技能教育和雙語教育,擁有更多的就業機會,為受援地實現精準脫貧提供教育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