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美教育比較,因一篇新聞報道再次激起波瀾。為期10天的2016年“中美中小學校長教育領導能力學習與交流項目(簡稱ELLE項目)”在廣州展開,一批美國中小學校長在廣州學習、參觀、交流。2016年3月30日《羊城晚報》刊登了一篇報道,題為《美國校長比中國校長更在意學生的成績》:“美國其實把學生的成績看得很重,是以學生成績作為評估學校和教師的標準,如果學生成績下降厲害,老師可能會因此失去工作?!薄懊绹芏嘈W的經費來自聯邦政府和州政府,而經費分發和成績有關,如果學校成績不好,就會被列入不好的學校名單,家長便不愿把孩子送進這個學校。如果學校一直這樣,政府就會干預,重組學校,換掉老師。所以老師和學校面臨的壓力很大,也不允許學生成績滑坡?!逼鋵?,這與我們在美國考察時看到、聽到的情況實在有太大的出入。因此歸國后寫成此文,以供廣大讀者思索時參考。
這次中美教育的交流活動是雙向的。在美國同行來廣州交流的同時,我們也去美國進行了學習、考察和交流。3月6日-26日,我參加了“廣州市中美中小學教育領導能力學習與交流項目教育學習交流團”。本次教育專家培養對象赴美培訓以11場專題講座、10場教育論壇、學校實地考察、影子學習實踐、同課異構、家庭訪問、社區互動、政務領導力訪談為主要方式,通過深入美國華盛頓州當地16所不同層次、不同類型中小學校,與包括華盛頓州教育廳長等教育行政官員、校長、教師、學生及家長等10余種角色互動交流多維度對美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進行全面了解。尤其是對STEM課程,如何著眼于培養未來20年的復合創新型人才開展了全方位的學習。(轉自廣州市教育局官網)
美國學生的成績,不只是紙筆考試的分數
美國中小學的課程設置與我國很不同。從小學到高中,必修科目是語文(英語)和數學,其他學科都為選修課,由各州決定。因此,美國在2000-2015年對中小學的考試,其實就是對英語和數學兩科的考試,實行的是標準化測試,只有選擇題,沒有主觀題。學生提交答案后,考試分數馬上就出來了。
美國從小學到大學都實行學分制。某個學生的學習能力強,可以學得快一些、深一些或多一些,所得的學分就多一些。某個學生的學習能力差,可以學得慢一些、容易一些。學生在必修課的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如提問的次數、舉手回答問題的次數等,這些表現占了學分的絕大部分,必修課的紙筆考試分數只占學分的很小部分。對于選修課,則完全由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主選擇,許多學?;静捎庙椖渴焦芾怼m椖客瓿傻臉酥揪褪且谐晒?,這個成果可以是實物產品,也可以是學術論文。學生做完了某個項目,就有了學分。
可見,中美兩國中小學的學生成績,其含義、內容、獲得的途徑等有著巨大的差別。
美國的標準化測試,目前只有三個州堅持
我們在美國的西北大學學習期間,專門研究美國教育政策的教授告訴我們,美國中小學對語文(英語)和數學進行標準化測試,始于前總統小布什時期,到2015年底,已經有47個州退出了全國統一的標準化測試,現在只剩下3個州。退出測試的州的老師和教育行政官員們都認為,人的天賦是多元的,用統一的考試分數衡量具有不同天賦學生的學習是不公平的,極大地阻礙了學生的個性發展。沒有了個性,也就沒有了創新。沒有了創新,也就沒有了美國未來的競爭力。此外,美國的聯邦憲法沒有對教育政策作出具體的規定。聯邦政府的權力是由各個州賦予的,因此,只要聯邦憲法沒有規定統一的教育政策條款,各個州就可以“各自為政”,不執行總統的行政命令。聯邦政府沒有教育部,只有一個民間的教育學術委員會,對美國的教育教學進行研究和指導。當然,這個指導是建議性的,而非行政命令性的。
美國不可能因學生成績不好就解聘老師
美國從建國到現在的240年里,政治管理等體制方面沒有出現過大的變化,管理體制已經比較完善。從整體上看,美國的中小學教師,從聘任到解聘,都建立起了較為科學、規范、完善的制度。我在華盛頓州時問過美國的學區督學,什么情況下可以解聘老師?他的回答是,華盛頓州的中小學教師分為兩類,一類是終身制教師,一類是非終身制教師,但不管是哪一類教師,也不管是私立學校的教師還是公立學校的教師,只有在教師本人違法犯罪和嚴重違反職業道德這兩種情況下,學區教育委員會才可以解聘教師,而且要經過一系列的公開程序,同時,老師擁有充分的自我辯護的權利,當然,教師還有辭職的權利。
眾所周知,美國工會的力量非常強大。如果僅僅是因為學生的標準化測試成績不好就解聘老師,肯定是過不了工會這一關的?,F任華盛頓州教育總督學說:“州教育督學是學生利益的代言人,教育工會是教師利益的代言人?!?/p>
美國對校長的評價,基本不看學生的分數
在美國,中小學校長是職業化的,沒有行政級別,但要成為中小學校長是不容易的。首先必須是師范本科畢業,先經過至少三年的教學歷練,取得了執業教師資格證后,再去進修大學的執業校長課程,修滿學分,才能取得執業校長資格證。然后,看哪個學校有校長職位的空缺,才有資格去競聘。競聘成功了,要與學區教育委員會簽訂合同,而且是一年一簽。也就是校長每一年都要接受學區委員會的考核,考核的內容是多方面的,包括促進學生特長的發展、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促進學校的發展(主要是經費),所以,美國的校長不好做。這也可能是報道中的美國校長說他們比中國校長更重視學生成績的原因之一。但這里的成績,肯定不僅僅是標準化測試的分數,而重點應該是高中升大學,尤其是升重點大學——“常青藤”大學的升學率。
孫煦東《美國:重新設計教師評價系統》一文談到:“2009年,奧巴馬總統簽署了《2009美國復蘇與再投資法案》,劃撥43.5億設立‘力爭上游基金,以競爭經費的方式鼓勵州政府推進教育創新與改革。主要在4個方面進行了核心教育改革,其中,第二個方面的改革,即通過建立數據庫體系,長期監測學生成長,并以數據為依據評價教師和校長的效能,以促進和改善教師、校長的教學與管理效能。請讀者注意,這里說的是數據庫。既然是數據庫,指標肯定是多項的,而絕非單一的學生的標準化測試分數?!?/p>
美國的教育評價參與主體是多方面的,既有教師、校長本人的自我評價打分,也有學生的網絡評價打分,還有家長的網絡評價打分,當然也有學區督學及學區教育委員會的評價打分,更有一些資助學校的公司進行評價打分。而且主要是由第三方獨立機構、采用電腦軟件來獨立完成的。因此,對中小學校長的評價,學生的紙筆考試分數只可能占很小的比例。
美國大學的錄取,基本不看紙筆考試成績
美國大學錄取,主要是看學生進入大學以后有沒有做研究的能力,在中學有沒有做過項目研究,以及研究成果的社會價值。我們考察團的教師把這種學習模式叫做項目型學習。項目型學習的成績,是看你有沒有做出實物的產品,或者有沒有寫出學習報告等學術論文。美國中學生向大學提交的項目學習成績,如果是實物產品的照片,必須要有制作的過程詳細介紹、設計圖紙的復印件、公司的鑒定書的復印件、中學老師或校長的推薦意見等。如果提交的是論文或研究報告,必須要有完整的研究過程的記錄(目前是網絡自動記錄,學生、老師、校長、家長、公司等都可以直接在網絡上看到學生的學習過程)。美國從幼兒園開始就滲透了對學生學術素養的培養,要求凡是引用別人的話,必須做出標注,否則,用學術不端軟件進行文章檢測,重復率達到10%,就算抄襲,不僅成績為零,而且誠信檔案就有了“污點”記錄,因此,學生在這方面作假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目前,在美國流行STEM課程。STEM代表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數學(Mathematics)。在國家實力的比較中,獲得STEM學位的人數成為一個重要的指標。當我們參觀STEM課程的學習活動時,全團的教師都深深感覺到了一種讓人快要窒息的未來國力競爭的壓力。想想看,學生要制作一個目前市場上還沒有的新產品,先設計圖紙,其中綜合運用很多學科的知識,而且,這些知識都是學生自己去獲取,老師是不教授的。更為重要的是,這門課程綜合培養了學生的動腦、動手、組織、社交、合作、毅力等多方面的素質。目前,美國的教育,包括大學和中小學,都有STEM化的趨勢。我國的教育如果不盡快彌補這方面的巨大缺失,恐怕我們與美國的距離不是縮小,而是越來越大。
美國對中小學教師的評價,全面科學規范
我的考察課題是“美國中小學教師的評價與專業成長”。在美國期間,我時刻關注自己課題的方方面面。在我們參觀的兩個州里,對中小學教師的評價,正如前文所寫對校長的評價一樣,有多方主體參與,尤其是教師提供自己的教案、課堂實錄、教師布置的照片等;有學生的學習記錄(網絡上一定范圍內公開);由第三方獨立機構、采用電腦軟件進行操作;校長對教師的評價都是發展性的,主要是幫助教師提高發現學生的特長以及培養學生特長的能力;教師自己有充分的表達和辯論權。
中美教育比較,多年在美國的華人如是說
如果說我們考察團一行對美國為期21天的實地考察有點走馬觀花的成分的話,那么,長期生活在美國的華人,對中美教育的比較,是更有發言權的。這次美國之行,我們得到了三位已經移民美國30年左右的美籍華人的熱情接待。他們都有在中國接受完整的中小學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學習經歷,還有在中國大學教學的經歷,更有在美國從事基礎教育、或高等教育、或州政府教育管理工作的經歷。關于美國中小學教育的評價問題,三位同胞都不約而同地認為,中國用紙筆考試的分數作為唯一的標準去評價學生、評價老師、評價校長,既是無奈的選擇,也非常不公平。中國基礎教育太過注重動腦能力的訓練,缺乏動手能力的訓練,缺少藝術素養的熏陶,缺乏合作精神、感恩意識、社交能力、組織領導能力等的未來可持續發展素質的培養,讓他們非常憂心。中國和美國的教育,最主要就差在高中和大學的銜接上。美國的高中學生可以做項目、出成果,為進入著名大學提供實在的證據;可以在高二高三就選修大學一年級和二年級的課程,大學是認可這些學分的。學習能力強的學生,高中選修了大學一二年級的課程后,可以直接進入大學三年級學習,節省了兩年的青春和學雜費。三位同胞不止一次對我們說,改革高中和大學的銜接,應該是中國教育改革的最好和最有力的切入點。
結束語
美國教育的側重點是面向未來,目標指向是用現有的知識去解決未來的問題。而我國教育的側重點是面向過去和現在,目標指向是用過去的知識解決現在的問題(如就業競爭)。教育競爭是綜合國力競爭的根本,但教育競爭,絕對不應該是紙筆考試分數的競爭,而應該是動手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和人文素養的培養的競爭。
(注:本文為廣東省2015年“強師工程”重點課題“基礎教育階段教師梯度發展校本人才培養模式研究”項目的階段成果之一,立項編號為:2015ZQJK003。主持人:陳吉君。)
責任編輯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