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珊
習作來源于生活。學生的生活主要是校園生活,將習作教學的焦點聚焦在校園生活上,能讓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成為學生習作的巨大素材庫,成為快樂習作的源泉。教師可以有意識地抓住形式多樣的校園活動,引導學生認真實踐、仔細思考、用心感受,多方面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習作素材,并根據語文教材中單元習作要求,采取有效的方法,引導學生回憶活動,喚醒學生的情感,激發學生習作的興趣,最終達到“樂于寫作、言之有物、言之有情”。
一、“為有源頭活水來”—— 讓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成為學生習作的巨大素材庫
1. 教師要做“挖泉人”。教師要積極組織學生參與學校開展的各項活動。豐富多彩的活動是學生最感興趣的,而且是人人參與、親身經歷過的,對于自己熟悉的內容,學生自然有話可寫,寫出的作文也童趣盎然。豐富多彩的活動成為學生習作的素材,成為取之不盡的源頭水。
2. 教師要做“引水人”。組織活動是為了習作積累素材,如果只是參與,沒有留下活動過程的畫面,對學生來說,還是一池死水,這時需要我們教師做一位有心人,做一位“引水人”。教師要有意識地留心觀察學生參與的各項活動,用手機、照相機、攝錄機拍攝下學生活動時的一幅幅精彩畫面,為喚醒學生回憶、激發習作熱情做好第一手充足的材料。教師還要留心認真尋找單元習作要求與校園活動的切入點,活用教材,巧用活動,將校園活動與習作訓練要求結合起來,將兩者有機的融為一體,提高習作教學的高效性。人教社小學語文教材三至六年級共安排了習作練習58次,其中許多習作內容都可以聚集在校園生活中。既然兩者之間有如此緊密的切合點,為什么我們教師在開展習作教學時要舍近求遠,舍棄學生最熟悉的生活素材呢?
3. 學生要做“積累人”。 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讓學生的生活變得多姿多彩,讓學生有親身體驗的經歷,為了讓這些經歷成為習作的素材,每次活動后,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的體會和感受,并要求學生將這些感受和體會寫在“活動隨筆”的筆記本。不要求表述完整,不要求長篇大論,只要“活動隨筆”這本筆記本能留下孩子們在校園活動中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思就達到了為習作積累真實鮮活的資源的目的,就達到使習作的源泉變為一池活水的目的。
二、“未成曲調先有情”——讓精彩的活動畫面喚醒學生記憶,激發表達的熱情
很多時候,我們的習作指導課會出現這樣的情景:同學們,這節課我們來寫一寫《有趣的課余生活》,大家想一想,你們在課余都做了哪些事?是怎樣做的???孩子興趣不高,能積極表達的孩子也不多。耐心的教師這時還會出現精心制作的幻燈片,上面還會出現教師列舉的活動,出示做的順序等等,但是對孩子們來說效果不大。不如將這樣的情景切換到這樣的現場:在《有趣的課余生活》的習作指導課上,作為三年級起步階段的第一次習作,教師出示許多學生在學校里參加各類課余活動的畫面,有學生制作陶泥作品的視頻畫面,有小組集體剪紙的畫面,有跳繩、踢毽子的現場錄像,學生看到這樣的畫面,從一開始“哇”的驚訝聲到“哈哈”的大笑聲再到最后興奮的嘰嘰喳喳議論聲,孩子們想表達的欲望高漲,想交流的心情十分急切。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時再引導學生按習作的要求進行口語交流就水到渠成了。這種對比告訴我們:習作指導課上靠教師的表述就能激發習作的熱情無異于緣木求魚,激發學生習作的熱情只能靠喚醒——用多媒體再現教師留心拍攝的每個活動精彩瞬間,每個珍貴畫面,才是喚起學生的回憶,激起習作熱情的神來之筆。
在活動中積累了素材,這只是“源頭活水”,屬于一種最原始的體驗,要形成文字表述出來還遠遠不夠。教師通過留心觀察認真拍攝下來的畫面,配上適當的解說和音樂使孩子們又一次置身于活動中,教師精心設計的每一句解說熱情地喚醒學生對往事的回憶,將學生表達的欲望、習作的興趣極大地調動起來。沒有感情的文字,它的語言必然是蒼白的,虛假的,只有通過這種生動有趣的情景再現,才能激發學生寫作的激情,才能譜寫優美的曲調。
除了展示教師精心準備的活動畫面,學生手中的“活動隨筆”也是譜寫優美的曲調的情感催化劑。重溫了自己參與過的活動,再次欣賞了當時的畫面,接下來翻開“活動隨筆”,讀一讀當時參加活動后記下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思,自然而然,想動口表達、想動手創作的激情如同欲欲展翅的小鳥一樣,按耐不住。
正所謂“情動而辭發”,聚焦學生的校園生活,重現學生最熟悉的內容,才能讓學生有感而發,才能激發交流與習作的興趣。不管是重現畫面,還是重讀“活動隨筆”,這些都是激發學生習作興趣的手段,目的只有一個,讓孩子們習作時“言之有物”“言之有情”。
三、“操千曲而后曉其聲”——讓交流互動成為學生動手習作的藍圖
交流互動是寫的前提,寫是交流互動的延伸,如果孩子們能把親身經歷過的事情說清楚了,自然就能把文章寫好了。交流互動就是把教師課堂上呈現的畫面,把親身經歷過的活動、事情以及自己的感受、認識轉化為口頭語言告訴對方,這個過程既需要靈活地使用詞語,又需要大量的詞匯,但恰恰是這種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生生之間的交流互動訓練了學生清晰、具體的表達能力,為書面語言的表達奠定扎實的基礎。
習作課上的交流互動并不是照“圖”宣講,也不是單純的看圖說話,它要有交流的標準和要求,這是關鍵,也是重點。交流的標準和要求根據每次習作的要求,根據年級段的要求,制作出具體合適的交流目標、交流內容、交流態度等。學生在交流時要緊扣這些要求,教師要相機參與,發現學生在口頭習作時出現的問題,通過小組互評,教師的點撥,去解決這些問題和困難,同時還要積極引導孩子們發現表達精彩的地方,引導孩子們細細品味精美之處。通過這種口頭語言訓練,孩子們詞匯豐富了,表達清晰了,通過這樣層層遞進的訓練,就為下一步動手習作描繪美好的藍圖。
當源頭有了活水,當學生經歷過親身的體驗,當教師再次喚醒學生的情感,當學生有感而發后,接下來,只需學生把說的內容整理、潤飾加工就可以形成書面語言,就是一篇“言之有物,言之有情”的習作了。
責任編輯 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