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秋菊
詞匯教學無疑是英語教學過程中最基礎、最核心的部分。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害怕記單詞,大多是機械式的死記硬背;不少詞在初學時雖被記住,但漸漸被遺忘;很多學生不懂得用學過的詞匯和句型表達內心真實的想法。我以本校英語科組教師的研討課、常態課為樣本,從整體備課意識、整體設計策略、教學設計三個方面進行研究,發現存在以下問題。(1)教師缺乏整體備課的意識。很多教師習慣于將英語語言分裂為故事、詞匯、句型、語音等若干個互不關聯的獨立板塊進行教學,甚至有的教師先教詞后教句,更甚者只教詞不教句,也沒有創設真實語境和整體教學。(2)教師缺乏有效的詞匯教學整體設計策略。部分教師滿足于對詞匯表象的解讀,不能有效引導學生深挖內涵,導致詞匯重復少、吸收少,學生的語言思維活動不能真正被激活。(3)教學設計不利于學生對詞匯的理解。跟讀、分小組讀、分男女讀、開火車個人讀、大小聲讀、高低音讀、跟著韻律讀……課堂熱熱鬧鬧,轟轟烈烈。這種教法讓教師的講解占用了過多時間,學生記憶了一堆互無聯系的詞義和用法例句。基于此,詞匯教學應該有整體設計策略。
一、單元整體設計,重視詞匯教學的整體性
1. 單元內的整合。每單元詞匯教學大致可以這樣設計:第一課時要重視首次感知,可以結合語篇或創設的新語篇進行教學,在理解語篇大意的過程中,從上下文猜測生詞的意義,在語篇不太難的情況下,可結合目標句型進行詞匯的集中教學;第二、三課時可結合其它板塊內容,有針對性地設計一些詞匯練習,幫助學生加深理解和記憶,并在此基礎上增加、拓展新詞匯。如教授“Where are you going?”一課,本單元目標詞匯有六個:park, hospital,bank,shopping mall,restaurant,beach.因為學生已經非常熟悉park,我便將其余五個單詞創設成一系列相對真實的情景,先將全班學生分成五組并擺設好相關物品,然后把這五個場景用一個小故事串聯起來并表演:Today I want to go on a trip but I dont have any money so I should take some money first. I take some money from the“bank group”. I pick up a shopping bag and go to the “shopping mall group”to buy something. I put on a hat and sunglasses and go to the “beach group”to play. I am very hungry and go to the“restaurant group”to have lunch. Oh!I have a stomachache because I have the wrong food in the restaurant so I want to go to the “hospital group”to see a doctor. 第二課時,延續上節課進行復習,結合教材的故事、歌曲和練習題操練單詞、鞏固句型。如果第三節課時間充裕的話,我還可以設計主題為“社區地圖”的微課,播放給學生看,有效地進行知識的補充和拓展。
2. 單元間的整合。詞匯是有規律、成體系的,教師要引導學生依據詞匯內部的形、音、義、構造、用法的縱橫聯系掌握詞匯。如學完了“Colors”和“My room”兩個單元后,我整合成了一個微課:用童話故事《白雪公主》里的七個小矮人身上不同的衣服顏色,帶領學生復習了所有的顏色單詞,再用白雪公主木屋里的所有物品復習了bed, pillow, table, door, window, lamp等單詞。然后讓學生以“Whats this? Its... What color is this? Its ...”句型進行了操練和鞏固,并完成相應的練習。學生興趣盎然,還能糅合兩個單元的句型和單詞進行綜合運用:Its a pink and brown bed.
二、融詞于篇,注重詞匯教學的情境性
整體設計的核心是在課堂教學中創設語境,注重在語篇中學習詞匯,運用語言,也就是通過有意義的語言輸入來激活有意義的語言輸出。學生在感知語篇的過程中,就能夠意會和習得詞匯的意義、用法以及功能等。教授in, on, under, between等介詞時,我運用多媒體手段設置“一只小老鼠和一個紙箱子的相對位置”的情境,并穿插字幕和聲音,組成動畫,讓學生聽、說、讀,并模擬動畫中的小老鼠前進、后退、跳躍等動作。這樣一來,學生就可以根據小老鼠所處的位置準確理解介詞的方位以及方向,熟練掌握詞義、功能、用法等。
三、文本再構,加大詞匯的復現
教師在教學中要利用一切機會創設有效文本,盡可能多地再現新詞匯和新句型,尤其是難度較大的單詞,復現率要更高。比如“Happy Birthday!”這個單元,目標詞匯有四組(單復數):balloons, candles, presents, cookies.學完教材的故事后,我再構了一個新文本: Lucys Birthday.
Jack:How old are you?
Lucy:Look at the candles.
Jack:1, 2, 3, 4, 5, 6. Youre six.
Lucy:Yeah, thats right.
Jack:How old is your brother?
Lucy:Hes four.
Jack:Look, ten balloons and five presents!
Lucy:Yes. Lets eat cookies.
我設計的這個文本跟教材故事文本的框架和語言點是大致相同的,但將教材人物換成了現實中的人物Jack 和Lucy,將sister變為了brother, 人稱也從she 變為he, 對話后面還增加了新詞匯balloons, presents, cookies.這樣學生在不同的文本中反復操練運用新詞匯,降低了遺忘率。
四、融詞于景,結合文化背景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規定的課程目標結構明確地表述為五個方面:語言知識、語言技能、學習策略、情感態度、文化意識。因此,詞匯教學也要注重文化意識的培養,讓學生在語言交際中感受中外文化的差異,了解英語國家的風土人情、習俗、歷史等。講授Chinese food和Western food等食物類單詞時,我用微課創設了兩個主人公進入中餐館和西餐館進餐的不同場景,課件中呈出所需的各種各樣的食物,這樣學生很快融入了課堂,感受了中西方飲食習慣和文化的區別,還深入了解了西餐的餐具擺放位置等等。
五、任務驅動,整體推進詞匯學習
《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倡導“任務型”教學模式,要求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任務型”學習活動發展他們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強調從運用語言的任務入手進行教學,讓學生為了完成一項真實的任務進行學習,并要求學生最終完成這項任務,使學生為了運用而學習,學了就用,學了就能用。在“Food and drink”的教學中,為了鞏固本節課所學的六個單詞cake, noodles, ice cream, bread, rice, milk,我設計了一份調查表格發給學生,讓他們進行交流和調查,用“What do you like?”和“What dont you like?”句型提問,至少調查3個同學的飲食喜好,把調查結果填寫到表格里,然后用“I like/ dont like… He/ She likes/ doesnt like ...”拓展句型和新單詞匯報調查結果。在這樣的任務中,所有的學生都成為語言學習的主動者,他們都需要思考,都需要根據各自的喜好進行活動內容的選擇,都需要與老師和其他同學多項交流、積極合作。這充分體現了語言交際的本質。
責任編輯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