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一旦開啟,你將無處可藏。好萊塢電影中的經典橋段早已不是科幻,科技將它帶入現實。隨著人臉識別技術的不斷成熟與發展,“刷臉”已不再是一句玩笑話,尤其在近幾年火熱的觸角已延伸至各個領域。一個涵蓋了安防、金融、教育、醫療等多項智能技術的“未來新世界”已經開啟。
準確度超過肉眼
人臉識別技術興起于上世紀60年代,是基于人的臉部特征信息進行身份識別的一種生物識別技術,包括人臉圖像采集及人臉檢測、人臉特征提取,以及特征相似度匹配與識別等過程。由于技術門檻高、使用成本高昂,早期該技術僅應用于軍事和安防等少數領域。
2014年6月,香港中文大學教授湯曉鷗帶領的研究團隊在LFW(全球最權威的人臉識別評測)中獲得99.15%的識別率,超過肉眼在LFW上97.52%的識別率。技術上的突破,使得人臉識別具備大規模推廣的基礎,互聯網+時代,遠程在線開戶、移動在線支付、ATM報警、線下身份驗證等大量場景將有可能嫁接人臉識別技術。在需要驗證用戶的互聯網金融業務,使用人臉識別技術不僅能省去人工核對的成本,更重要的是具有比人工更高的精準度。
春運+人臉識別
每個身處異地的中國人的心里都有春節情節,傳統佳節、親人團聚,成為由傳統沿襲下來約定俗成的習慣。無人不成春運,無擠不成春運,無堵不成春運,盡管穿越大半個中國,人們還是會背上行囊,義無反顧地踏向這場世界最大的遷徙旅程。
今年長達40天的春運從1月24至3月3日,網上流傳著各種搶票攻略、搶票神器,已經開售的車票早已即開售罄,漫長的售票期也即將塵埃落定,小編們也在搶票的日子里體驗了一番希望與失望、驚喜與失意并存的生活,皆表示心神俱疲。搶完票,放了假,上了車,除了安防監控系統的全線支持,人臉識別也被用于春運中來。
近期,中科院重慶分院人臉識別團隊近日與呼和浩特鐵路局合作,試點將人臉識別技術運用于鐵路安防系統。通過引入人臉識別技術,能夠極大地提高安防系統的效率和準確性。強化通關,用人工智能幫助進行身份核驗,做到人證合一;強化追溯,支持在超大的人像庫中定位查找對象。
無人機+機器人+人臉識別
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大華股份樂橙推出的兒童陪伴機器人“樂樂”,除了支持語音交流外,他還可以對孩子進行人臉、情緒以及行為的識別,以達到與孩子正常的語音溝通與身體互動。不久前,Kickstarter.上就出現了一款很可愛的可編程機器人Fleye,即是無人機,又是機器人,且隨身攜帶可對環境和人臉作出識別的攝像頭,不僅能實現航拍、全景拍攝,還能根據你設定數據庫中的人物進行人物跟拍,在技術上更智能先進。隨著CES.2016的臨近,網上曝光了騰訊與零度智控共同打造的無人機諜照,該款無人機不僅有超聲波和視覺定位系統,在室內無GPS環境下也能飛行,還支持光學數碼增穩、人臉識別系統以及智能飛行系統。
機器人實現各行業的自動化、智能化,無人機在空間上擴大了視頻監控的傳統范圍,實現全方位、立體化、無死角監控,并且可以與各行業平臺無縫對接,促進業務的可視化管理。配合人臉分析功能,無論是對于安防、反恐、消防救援等公共安全的應用,還是家用、商用的擴展,都是前景無限。
互聯網金融+人臉識別
2015年3月德國漢諾威的一個博覽會上,馬云演示了Smile to Pay刷臉支付技術,在購買商品進入支付環節后,“刷臉”頁面出現,馬云把攝像頭對準自己,隨后不久屏幕顯示“支付成功”。馬云表示,隨著技術的成熟,未來將把人臉識別技術全面對接支付。
在中國,搏殺在互聯網金融領域里的眾多企業也已經開始嘗試將人臉識別技術引入到各種應用場景。2015年中登公司放開A股市場“一人一戶”限制后,為了更便捷地吸引用戶,一些券商利用人臉識別開通網絡開戶,包括長城證券在內的幾家券商已獲得人臉識別應用試點批文。
于2015年1月開始試運營的中國首個民營銀行深圳前海微眾銀行,將人臉識別技術應用于在線驗證用戶身份。而光大銀行也在客戶申請辦理信用卡時,在現有識別手段的基礎上增加人像照片自動比對功能,直接與公安局聯網進行技術分析和比對,從而減少冒用風險。
2015年4月,騰訊旗下財付通宣布與公安部所屬的全國公民身份證號碼查詢服務中心達成戰略合作,大力提升人臉識別的準確率及商業應用可用性,聯手傳統金融行業解決用戶身份核實、反欺詐、遠程開戶等難題。隨著網上銀行和網上券商業務的快速發展,人臉識別或將取代傳統的營業網點人工識別,成為金融行業發展的基礎設施。
銀行+人臉識別
早在2015年5月,《關于銀行業金融機構遠程開立人民幣銀行賬戶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以及互聯網金融新貴微眾銀行、浙江網商銀行均透露出將用人臉識別融入遠程開戶,作為技術依據,利用“遠程人臉識別+身份證件核實”的模式為金融客戶開立賬戶。這意味以人臉識別為代表的生物識別技術在銀行業即將進入正式商用階段,瞬時,這種高大上的開戶方式成了“香餑餑”,“靠臉吃飯”一夜爆紅。
然而,該項意見卻一波三折才得以成型,早在2015月8月,央行發布最新的征求意見稿,核心內容主要包括交叉驗證和“柜面開戶為主,遠程開戶為輔”,再次發聲“為確保實名開戶,央行要求遠程開戶必須與現有銀行賬戶交叉驗證”。
而在2015年12月25日,卻來了一個大轉折,央行發布《關于改進個人銀行賬戶服務加強賬戶管理的通知》,個人銀行賬戶實現分類管理機制,開戶申請人可通過柜面、遠程視頻柜員機和智能柜員機等自助機具、網上銀行和手機銀行等電子渠道開立Ⅰ類銀行賬戶、Ⅱ類銀行賬戶或Ⅲ類銀行賬戶。將生物特征識別技術作為核驗身份的輔助手段,人臉識別應用再提速。.
醫療、教育+人臉識別
在醫療領域,中科院重慶分院人臉識別團隊攜手中國銀行遼寧分行上線全國首個人臉識別自助發卡機系統,目前已設置自助發卡機279臺,累計發卡325833張。遼寧患者姚春艷就是其中之一,她通過人臉識別技術驗證本人身份后,在醫院自助領取了居民健康卡,并預約到專家號,既方便又省時。
在教育領域,該團隊與重慶大學合作推出人臉識別監考系統,通過小云手持式身份核驗機與小云立式通關機,分別在考場、閱卷辦公室實現人員真實人臉信息與身份證照精確比對,嚴防偽造證件、替考、代考。
此外,該團隊還與與上海交大成立聯合實驗室,并研發出“人臉識別”人工智能測謊儀,可以精確實現毫秒級微表情捕捉;與中國移動合作推出的“小云”智能系統在去年舉行的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吸引了公眾關注,這一具備多項商業功能的人臉識別智能系統包含了智能迎賓、人臉識別考勤、人臉屬性分析、互動營銷等商業功能。
“我們想讓人工智能與互聯網充分融合,而不是簡單相加。現在國家大力提倡發展高科技產業,團隊在這種情況下打造出人臉識別模塊化平臺,并且與上海交大成立了聯合實驗室。這一切只是開始,希望未來能讓人工智能像生活中的水和電一樣常見。”該團隊產品總監李夏風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