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敬芳
【摘 要】課堂教學是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途徑,要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必須堅持面向全體學生,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創造相應的條件。教師在教育實踐中要特別注意學生的差異,“因材施教”。課堂是語文教學的主渠道,在這一環節中實施分層教學,對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是十分有效的。
【關鍵詞】小學語文;分層教學
一個班級的學生在知識能力、學習態度、學習方法等方面都存在著較大的差異,而新課程改革要求我們面向全體學生,使每個學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發展。如何讓優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飽”、學困生“吃得了”,這就決定了現行教育必須遵循因材施教原則,實行分層教學。所謂分層教學,即在班級授課制的條件下,即注重學生在同一班級中學習的共同特征,又重視學生個體發展中的差異性。那么,作為語文教師,如何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發展水平的差異,設置不同層次的發展目標,激發學生的活力,改變學生被動學習、被動發展的狀態,努力形成學生主動學習、主動發展的局面,提高全體學生的素質呢?根據多年的教育教學經驗,我以為可以在以下方面開展分層教學:
一、學生分層,尊重個體差異
我們通過理論學習與調查研究相結合方式,對學生的“語文知識、語言積累、語言技能、學習習慣、文化素養、言談舉止”等六方面進行調查研究。根據學生的“學習基礎、上課表現、作業情況、考試狀況、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學習習慣及口頭表達能力”等方面將學生大致劃為A、B、C三個層次:A為潛能生,B為中等生,C為優等生。同時向學生說明,這種劃分是呈動態變化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確定自己的層次,并按相應的規則要求自己,能上則上,該降就降,教師要不斷激勵和幫助學生,使其向更高層次邁進。在這一層次中,教師要注意做好學生心理疏導工作,以免學生出現情緒波動,導致教學工作弄巧成拙。
二、因材施教,備課分層
教師要在課堂分層教學中駕馭課堂的每一個環節,一個十分重要的前提就是課前的分層備課。教者除了要把握好“教材”,還要把握好“人材”,即要對本班的每一個學生有深入的了解。采取什么教學手段,如何應對和處理課堂上可能出現的種種情況,并如何加以引導,這些都需要教師必須精心準備。在備課時,首先教師要轉變角色,處處為學生著想,考慮每個學生的個性差異、學習基礎;要最大限度地設置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舞臺,真正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要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積極地參與整個教學過程,并考慮如何在課堂上讓學生學得生動、愉快。這些對教師上好一堂課是十分重要的。教師要徹底廢除設置“線路”,給學生“劃圈子”,讓學生跟著老師的指揮棒轉,摒棄傳統的“填鴨式”的備課方式。備課一定要充分考慮每一個教學環節、每一位學生的水平,切忌扼殺或抑制學生的創造性。
三、提問分層,創新思維
一堂有生命的課,不是教師滔滔不絕地說教,而是師生“問”―“答”的互動。學生回答老師的問題,一是與老師思想的交流;二是從老師那里得到肯定,從而感受到成功的喜悅。老師對他的表揚,就是他認識自己、不斷進步的強大動力。而對于優等生來說,太容易的問題無法刺激思維的活躍,不利于智力的進一步發展。對于學習比較吃力的學生來講,過難的問題讓他備受壓力,從而產生對自己智力的質疑,產生自卑心理,不利于良好性格的形成。因此,在課堂問題的設計上,要分層練習。課堂提問的設計可針對同樣的內容設計不同的問題,也可針對同一問題,要求學生在答題的深淺度上有所區別。
四、評價分層,增強信心
(1)把評價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要改革評價觀,老師就不能像傳統教學那樣一刀切,或一定要把評價放在教學過程的后面,而是運用成功的理論,對多個層面的學生及時進行客觀評價,把評價貫穿在整個課堂的教學過程中。
(2)評價要注意教學藝術的靈活運用。上課時由于采用了分層教學,分類指導,老師必然會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去回答不同的問題,完成不同的作業,并給予評價。在評價時,要注意語言的藝術,中下生應以鼓勵為主,并可稍降低評價標準,讓他們感到成功的喜悅。對中上的學生要求稍高,如歸納段意,講出大概的意思,中下生只要基本答出來就可以表揚,給予肯定。
五、作業分層,喚起熱情
要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個性特點設計“作業超市”,讓學生自由選擇,達到“吃飽吃了”。我們在設計作業時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改變以往命令性、強制性的作業為具有選擇性和自主性的個性化分層作業,目的是要讓每個學生在完成分層作業的過程中都有收獲。其中“基礎題、提高題、拓展題”梯進設計就是一種很好的分層作業設計方法。基礎題(適合A層潛能生):完成作業布置任務的下限目標;提高題(適合B層中等生):檢查學生對知識理解的深度和運用技能的熟練程度;拓展題(C層優等生):注重引導學生利用作業發揮自身的學習潛能。
總之,通過學生層次目標的確定,教師在進行備課和教學過程中,應該為每一個學生的發展進行科學地規劃,為他們的學習和進步做好指導,促進他們的潛力發展和能力的形成;根據他們的實際情況,及時采取鼓勵措施,促進他們不斷進步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