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文華
【摘 要】研究性學習是語文教學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如何開展語文學科的研究性學習,是一個值得研究的新領域,本文就這一問題作一個探討。
【關鍵詞】語文教學;研究性學習
一、語文研究性學習的特點
什么是語文研究性學習呢?指學生在語文學科領域和現(xiàn)實生活情境中,通過發(fā)現(xiàn)問題、調查研究、表達與交流等探究活動,獲得知識技能,培養(yǎng)學習態(tài)度和研究意識的一種學習方法。
語文研究性學習具有以下特點:
(1)重自主。語文研究性學習強調以學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學習為基礎。學生學習什么內容,采用什么方式,哪些人在一起學習,全由學生自己做主,老師只是以旁觀者的身份,給學生做指導,提看法,完全不受老師的興趣、愛好、視野的限制。學生想研究《紅樓夢》的人物,有這一愛好的同學可以組成一組,開展研究。對本地方言有興趣的同學,又可組成一組,到各地收集素材,積累資料。研究性學習自主就自主在學生可以按自己的興趣選擇和確定研究學習的內容,可以自由組合學習小組,可以根據(jù)自己的能力選擇研究方式。可以說整個研究小課題的內容、方式、進度、實施地點、表現(xiàn)形式等都取決于學生個人的努力。
(2)重過程。語文研究性學習重在過程、思維方法的學習和思維水平的提高。語文研究性學習的“成果”不一定是“具體”有形的制作成果。它可以是一個方案設計, 一個廣告創(chuàng)意,提出一種新見解。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是否掌握了具體知識和技能并不重要,關鍵是能否對所學習的知識有所選擇、判斷、解釋,從而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創(chuàng)造。也就是學習過程的本身也就是所追求的結果。比如說,《鴻門宴》第六自然段中當劉邦逃脫,張良入謝獻璧時,憤怒的范增接過玉斗扔到地上,撥劍擊破玉斗,說:“唉!豎子,不足以謀!”教材的注釋是:“罵人的話,相當于‘小子,這里指項羽和項伯”如果說學生能提出問題,認為這種說法不妥,通過查閱資料,提出自己的見解,形成小論文,即使結論不一定正確,它同樣有存在的價值。
(3)重應用。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看,學習可以分為三個層次,A、概念學習。通過概念了解事物的性質。B、規(guī)則學習,懂得概念與概念之間的關系。C問題解決學習,運用概念和規(guī)則來解決問題。研究性學習主要是第三層次的學習。其主要目的是發(fā)展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也是它與一般性學習的主要區(qū)別。如果說學生想做一個評論家,洞察風云變幻的國際形勢,必須以語文為基礎,及時地選取反映新動向的重大國際事件作為評論對象,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比如熊熊燃燒了八年之久的兩伊戰(zhàn)火,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布什當選為美國總統(tǒng)后,布什政府對外政策有何新的動向?這些都在運用已有的知識來分析和解決現(xiàn)實中的實際問題,通過研究可以提高學生的實用能力。
二、語文研究性學習的整體設計
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在語文研究性學習中,提出一個有價值的問題有時比開展研究更困難。問題無所不在,無時不在。但其根源依然是“物質的客觀實在性”。因此對現(xiàn)實事物的觀察和思考,是發(fā)現(xiàn)和提出問題的基本途徑,對大量資料的搜集和占有,是發(fā)現(xiàn)和提出問題的基本方法。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外延相等的理念,正說明語文研究性有著廣闊的天地。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第一句,“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一句,按常規(guī),教師說一說“不寧靜”的原因就可以了,但我們多問一個“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他頗不寧靜的呢”,多查閱一下資料,多問幾個為什么,與學生一道研究,答案就不再是那么單一簡單,除了政治原因外,有的說可能是經濟原因,因為朱先生是窮知識分子,又是一位正直的愛國人士,家庭發(fā)生了經濟危機;有的說可能是文化原因,因為朱先生是文化名人,一方面他受到“文化圍剿”比較厲害,應該有孤立無援、憤懣不已的感受;也有說是家庭原因的,甚至于有人說到信仰問題,這種研究如果提高一個層次,把它形成一個小課題的形式,那么就是一個很好的研究性學習小課題。又如魯迅在給許廣平的書信中,常稱許廣平為“廣平兄”。也許我們一覽而過,沒有留下疑問,反轉一想,許廣平是他的妻子,學生,何以稱她為“廣平兄”呢?這里有什么深刻含義嗎?
問題的普遍性,并不意味著所有的問題,都需要通過研究才能解決,問題同樣有它的“層次性”。問題由目標、條件、障礙三要素構成,目標——表明“問題”解決的對象是什么?最終要達到什么程度?條件——面臨“問題”,你已經擁有哪些主客觀條件?障礙——面臨“問題”,你需要克服的困難是什么?有無解決途徑?由這三個要素構成的問題,就形成了一般性的問題、較難的問題、需研究的問題三類,一般性問題,目標明確,條件充分,障礙不大,課堂上學生和老師可以共同解決;后二類是最容易形成課題的,但過去我們常常把一個較難的問題,當成了一般性問題對待,講一講,說一說就算完成了任務。發(fā)現(xiàn)了問題,不應由教師來解決問題,可以放手讓學生去查閱資料,設計方案,提出對策,形成課題,寫成小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