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韜君
【摘 要】青春期的學生正處于人生成長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的學生既充滿著生機與活力,同時又面臨各種心理矛盾和沖突,筆者分析了青春期學生的心理特點,闡述了家長如何正確引導使他們正確對待自身的心理發展,平穩渡過青春期。
【關鍵詞】青春期學生;心理特點;心理教育
青春期是指以生殖器官發育成熟,第二性征發育為標志的初次有繁殖能力的時期,是由兒童逐漸發育為成年人的過渡時期,是人體迅速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也是繼嬰兒期后,第二個生長發育的高峰期。由于這個期間的發展是非常復雜的、充滿矛盾的,又稱為“困難期”、“危險期”“第二反抗期”。青春期是最容易出問題的時期,也是老師、家長們最心疼,最頭疼的時期,是人生的分水嶺。
一、青春期學生的特點
青春期:大約在11、12歲——15、16歲(女孩比男孩早二年左右)
特點:
1.生理的變化
急速成長。個子長高了,體重增加了,體形和面部特征都發生了明顯變化,特別是生殖系統發育成熟,他們覺得自己已經長大成人了。
2.情緒的變化
青春期少年的表現,有時相當激烈,粗暴甚至會失控,有人用“疾風暴雨”來形容,大人認為平常的事,卻在他們那里引發出高強度的反應。特別是在父母面前情緒更容易失控,做出不理智的事,雖然平靜下來之后也會感到后悔、自責。他們還會出現青春期躁動,會出現想接近異性的愿望。男生會偷偷喜歡女生,女生也會暗戀某個男生,但一般都不將對方的情感表露出來,多數都成為一個永久的秘密。
3.心理的變化
由于身體加速成長,生理迅速成熟使青少年產生了“成人感”——以為自己已經成熟。所以青春期的孩子不愿意再像“小孩子”一樣服從家長和老師,他們希望獲得像“大人”一樣的權利。又因為發展的不平衡,他們在知識、經驗、能力方面并未成熟,只處于半成熟狀態。這就造成成人感與半成人現狀之間的矛盾。這種矛盾是造成反抗期的主要原因。
4.社會性變化
(1)過度“自我”。這個時期的孩子好像生活在舞臺上,把周圍人都視為觀眾,過度地注意自己的外表。如:高低、胖瘦、服裝,過度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
(2)朋友“第一”。他們的交友范圍開始縮小,一般是同性別的一至兩個人。他們內心對父母是封閉的,但是他們需要有一個能夠傾吐煩惱并能保守秘密的地方。就是朋友。這個時候,誰講話最管用就是朋友。他們極易受身邊好朋友的影響,喜歡跟風。如:朋友學習好,他也會關注學習;朋友上網吧,他也會玩游戲;朋友有什么不良嗜好,他學得很快。
(3)批判成人。代表為老師和父母。他們開始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周圍的人,父母和老師不再是榜樣和權威,他們會看到父母也有很多缺點,對老師品頭論足,從而宣告,我是大人了,我不再是小朋友了,我會看問題了,盡管很片面。
二、青春期學生的家庭教育策略
1.家長要轉變認識,從心理深處接受孩子生理和心理上的這種發展變化
家長必須認識到,這種變化,是孩子逐漸長大,逐漸走向成熟的正常現象。0——6歲的時候,孩子基本上是家長掌控。6歲以后,孩子是由家長和兒童共同掌控。一旦步入青春期,他們想顯示自己的權力和能力,所以遇事就獨斷獨行起來,就會想自己掌控自己的事。故意跟家長疏遠,千萬別覺得我把你養那么大了,你跟我不親了。那是因為孩子孩子大了,就不希望家長再用管教幾歲兒童的方式方法來管教約束自己,不喜歡家長再那樣事無巨細,無微不至地關照自己,不喜歡家長把自己看成小孩子,他們要獲得成人感。
2.家長要轉變教育風格,注意說話的口氣
跟孩子交流時的語言和口氣很重要。千萬不要喋喋不休地說教,千萬不要對一個問題沒完沒了地講。特別是媽媽要適度收縮自己的話,別那么啰嗦,別那么多話勞子。有這么一個故事: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有一次在教堂聽牧師演講。最初,他覺得牧師講得很好,使人感動,準備捐款。過了十分鐘,牧師還沒講完,他有些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些零錢。又過了十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于是他決定:一分錢也不捐。到牧師終于結束了冗長的演講,開始募捐時,馬克·吐溫由于氣憤,不僅未捐錢,還從盤子拿走了兩元錢。這種刺激過多、過強和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反抗的心理現象,稱之為“超限效應”。我們會發現自己正用一種自己也不喜歡的語氣跟孩子說話,發生這種事情,不是因為缺乏愛心,而是缺乏對孩子的理解;不是因為缺乏智慧,而是缺乏知識。
因此,家長對子女的批評不能超過限度,應對孩子“犯一次錯,只批評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評,那也不應簡單重復,而要換個角度,換種說法。這樣,孩子才不會覺得同樣的錯誤被“揪住不放”,厭煩心理、逆反心理也會隨之降低。
3.家長要尊重、理解孩子
尊重他們所需要的隱私權,不要在外人面前提孩子的“丑事”。這個年齡的孩子有自己的隱私和秘密,需要自己足夠的空間。家長不要過多的好奇,像間諜一樣,翻抽屜、偷看日記、跟蹤調查等。青春期的孩子是非常敏感的,你這樣的做法,會被孩子發現,這就很容易產生矛盾,會讓孩子覺得父母不相信自己,不理解自己,就會拉遠與你之間的心理距離,產生“代溝”。因此,無論童年時寶寶的天真爛漫多么令人留戀,你們的關系多么融洽和諧,這一切都已成為過去。他已經開始邁向成人世界。相應的,家庭關系也需要建立不同于以往的模式。要讓孩子覺得他是被尊重的,被理解的,當一個人覺得被理解、被尊重的時候,他的內心是溫暖的、安全的、放松的,沒有疑慮、沒有孤獨感,有什么事情就愿意和家長交流,什么秘密愿意和家長分享了。
遇事多與他們商量,傾聽他們的意見。家里的事可以征求孩子的意見。如果他們的意見合理或與大人的意見一致,就應以他們的意見做出決定。即使一開始就不同意子女的意見,也要耐心聽完,充分了解他們的看法,以交換意見的方式發表自己的看法,而且還要考慮他們的意見,讓他覺得他也是家庭的一員,事事要為家庭著想,可增加他們的參與感和責任感。在跟孩子談論一些問題的時候,其實對家長也是一種放松。也是一種緩解壓力的方式。即:在情感趨同的基礎上“掏心”、“交心”,推心置腹地交流,從而走進孩子的心靈深處,感受長輩的博大胸懷和真誠關愛,從而減輕或消除其對立情緒。
4.家長要把孩子的人格健全、道德完善放在首位
問問自己,我們最關心孩子什么——孩子的學習成績。幾位家長聚在一起,談論的最多的是什么,比較最多的是什么——孩子的學習成績。你來找老師交流,最想問的是什么——孩子的學習成績。家長望子成龍的思想可以理解,學習成績的確很重要,要上大學,要分,考不上不行啊。但僅僅看成績,孩子不是一個拿成績的機器,孩子也不是實現我們理想的工具,孩子更不是我們攀比驕傲的資本。我們更應該關心什么?孩子的心理健康、孩子的內心在想什么、孩子的身體素質、孩子是否快樂……有了這些,好成績自然而然會來的。
5.要做學習型家長,與孩子共同成長
現在很多家長都學得很苦在考駕照,為了開車上路。我們比較一下,開車和培養孩子什么更重要?可是我們在做父母之前,根本沒有接受過任何訓練,不懂教育。那么,我們像不像一個無證駕駛的司機,匆匆上路的后果是什么?所以,亡羊補牢,為時未晚,通過教師、網絡、雜志等各種途徑了解一些家教知識,掌握一些家庭教育的特點和規律,和孩子一起成長。還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記住自己的使命,約束自己的言行,做孩子的榜樣。采用多種方式多和學校接觸,與班主任、任課老師聯系,及時了解孩子的表現,配合老師做好孩子的學習、生活和思想工作。從而,使家庭學校結合產生強大的凝聚力。
青春期學生脆弱而敏感,容易引發一系列心理問題,這就需要全社會的關注與正確引導,希望青春期的問題能夠引導家長的高度重視,家校合力為孩子的青春成長照亮前進的道路,保護他們的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