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美芳
【摘 要】幼兒期是兒童良好生活習慣和生活自理能力初步養成的關鍵期。注重小班幼兒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有助于提升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為其一生打下良好的基礎。基于此,本文從確定階段性培養目標、注重個體差異、多正面表揚、家園共育等五個方面,探討培養小班幼兒的生活習慣和能力的策略。
【關鍵詞】小班幼兒;生活習慣;生活能力
當前,孩子是家中“皇帝”,家人都圍著其轉,事事代替包辦。有些家長認為,孩子還小,長大了再干也不遲;還有些家長怕麻煩,嫌孩子動作慢,做不好。長此以往,幼兒便會養成依賴心理,生活自理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幼兒園作為幼兒教育的主陣地,理應扛起“教育幼兒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的大旗,幫助幼兒提升生活自理能力。下面我將結合自身工作經驗,從五個方面探討培養小班幼兒的生活習慣和能力的培養策略。
一、依托幼兒特點,確定階段性培養目標
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想培養小班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就必須緊緊依托幼兒的年齡特點、身心發展規律,要循序漸進地進行教育,并確立階段性培養目標。從小班幼兒的身心特點來看,我認為培養小班幼兒生活習慣、生活能力的目標可以分成以下幾個方面:①培養幼兒的飲食習慣,使其學會正確地使用餐具、手帕,不挑食,吃飯時不說話,細嚼慢咽,并漸漸培養小孩不浪費的意識,能吃多少就盛多少,吃飯不剩飯菜;②培養幼兒的衛生習慣,孩子要能獨立的漱口、刷牙、洗臉,知道早起晚睡時要刷牙洗臉,飯前便后要自己去洗手,身上穿的衣服臟了要懂得自己去換干凈衣服;③培養幼兒自行穿衣服的習慣,使其不需要家長幫手,會自己穿衣服,懂得辨別鞋子和手套的左右、衣服正反、褲子前后,并且知道換下來的衣服不亂丟亂扔,放到一定的地方(該放的地方由大人指定);④培養幼兒良好的睡眠習慣,能夠按時睡眠,按時起床,睡姿正確。
二、注重個體差異,做到因人施教
受小班幼兒家庭教育、年齡、能力水平等因素的影響,每一個幼兒都是不同的,因而,教師要注重個體差異,根據幼兒的差異選擇不同的引導辦法,不能用同一個標準去要求所有幼兒。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我發現有一些家長過于寵溺、嬌慣孩子,孩子在家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大人替孩子包辦了一切,導致孩子沒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生活能力較差。針對這種情況,要對幼兒共同存在的問題進行集體教育,對于個性問題進行個別指導,給予能力較差的幼兒以幫助、鼓勵,使其增強克服困難的信心,從而在原有的基礎上提高自己的能力。對于自理能力較強的幼兒,就以較高水平來要求;對于自理能力較差的幼兒,就相對降低要求的標準。例如,我們班的幼兒年齡差異比較大,所以對年齡較大的小朋友來說,自理能力當然不同。有的在自理能力方面表現特別棒,會自己穿脫整理衣服、會自己擦屁股等較難的事情。而有的相對差一些,還需加強練習,所以老師要根據實際情況,逐步提出不同的要求,從易到難,從簡到繁。在幼兒獲得初步的生活自理技巧之后,要秩序漸進,逐步提高要求,注意提高幼兒做事情的速度、質量等。
三、利用游戲、故事,培養幼兒生活習慣
小班幼兒年齡小,自控能力差,如果幼兒教師只是單純進行說教,往往會使孩子產生厭煩心理。因此,采取一些符合孩子身心發展規律的措施來進行引導是十分必要的。例如,為了讓孩子改正吃飯時把飯粒灑在桌上、地上、身上的不良習慣,我給孩子們講《大公雞和漏嘴巴》的故事,讓孩子們體會到糧食的來之不易,要愛惜他人的勞動成果。小班幼兒年齡小,形象思維占有優勢,做游戲、唱兒歌是他們喜歡的活動,因此,我們可以采取這些方法讓孩子們受到教育。例如,在教孩子們正確的溯洗方法時,帶他們背誦《洗手歌》:“吃飯之前要洗手,擰開龍頭沖沖手……擦干手心和手背,小手洗的真干凈。”又如在教育孩子們養成正確的睡姿時,我帶領孩子們做《娃娃家》游戲,要求孩子們糾正小寶貝的睡眠姿勢,讓寶貝睡得舒適。總之,我們要學會讓孩子們在輕松自如的環境中掌握方法,養成習慣,提高能力。
四、多做正面表揚,鍛煉幼兒生活能力
獲得成功的愉快感是推動幼兒生活自理的動力。幼兒渴望得到教師的表揚,教師肯定他們的正確行為,他們就會為之喜悅,更有動力去堅持下去。當幼兒取得點滴進步時,教師的“你真棒”、“你真能干”等鼓勵都會使幼兒對自己的能力充滿信心,成為激勵幼兒自覺掌握自理能力的強大推動力。因此,在幼兒教育過程中,要多對幼兒進行正面教育,增強幼兒的生活自理意識。如通過談話“我是乖寶寶”、“我長大了”、“我學會了……”等活動,利用提問、討論、行為練習等形式,讓幼兒意識到自己有能力干好一些事情,為自己會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而感到高興。例如,對于我們班有這樣一位小朋友,起床時最后一個穿好衣服的,吃飯時最后一個吃完的,一開始我和搭班的老師輪流喂,后來我們讓他自己吃,哪怕他有一點進步,也在全班小朋友面前表揚他。一段時間后,這位小朋友的吃飯速度不再是最慢的一個了,也學會了自己穿衣服,這正是他得到了鼓勵,自信心增強的表現。
五、家園共育,促進幼兒生活習慣與能力的養成
要想使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提高生活能力,只依靠在幼兒園的學習和訓練是遠遠不夠的,家庭教育也是引導幼兒養成良好生活習慣、提高其生活能力的重要途徑。幼兒年齡小,喜歡模仿,而家長無疑是他們模仿的第一個對象,如果家長能給幼兒以具體形象的示范,將會對幼兒教育起到有效的作用。在實際教學中,我發現有一些家長在培養幼兒的生活習慣時,時而督促幼兒執行,時而不去執行,缺乏連貫性和持之以恒的精神,這就會使幼兒產生無所適從的感覺。因此,我們在召開家長會時,詳細地向幼兒家長介紹家園共育的重要意義,要求家長盡量讓孩子學會獨立生活,放手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使幼兒在家長的幫助和配合下進一步提高自己的生活能力。同時,邀請幼教專家來園與家長進行互動交流,就家庭教育中培養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經驗進行交流與分享。此外,還通過“家長開放日”等活動,讓家長們更多地了解孩子在園內的表現及幼兒園的系列活動內容,拉近家長與幼兒園的距離,促進搭建“幼兒園——孩子——家長”三點式共育的橋梁橋梁建設。
六、結語
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不是一兩次教育就能奏效的,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因此,要想使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提高生活能力,一定要要求幼兒按照一定的規矩去做,并且要持之以恒,不能間斷,還要制定周密的培養計劃,并取得家長的配合,做到家園共育,共同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以此為幼兒適應社會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李爽.淺談如何培養小班幼兒的自理能力[J].新課程學習:下,2012(1):163-164.
[2]王琳.淺議小班幼兒良好生活習慣的培養[J].家教世界:創新閱讀,2013(3X):29.
[3]馬桂驊.淺談幼兒園教師如何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與生活能力[J].教師,2014(18):13-14.
[4]李倩.淺談如何培養小班幼兒的自理能力[J].菏澤學院學報,2014(S1):186-187.
[5]胡曉輝.淺談小班一日生活中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J].新課程:小學,2015(9):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