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麗
【摘 要】寫作是書面表達和傳遞信息的重要途徑,培養學生初步的寫作的能力,是初中英語教學的目的之一。但是長期以來,中學生英語作文的質量不盡如人意。盡管在日常的教學評價環節中,我們花費大量的時間去批改學生的作文,但是學生一次又一次的反饋給我們的并不是我們預期所料的。如何解決這一難題,成為現階段我們英語教學工作者面前的一大難題。本文就這一問題,結合教學實踐,探索性的作一些關于中學英語寫作教學的交流——“讀、改、寫”的實踐。
【關鍵詞】初中英語寫作;途徑;讀、改、寫
長期以來,我們很多英語教學者都重復著同一種模式:教師布置寫作內容——學生完成作文——教師批閱作文——作文發還給學生。缺乏對學生的有效地針對性的指導,久而久之,學生厭惡英語作文寫作,甚至產生“寫作恐懼癥”,進而影響整個英語學習及考試效果!現我就英語寫作教學的幾點感悟與大家一起共勉。
一、讀中不忘寫,在閱讀中適時穿插寫作教學
“讀中教”指的是寫作與閱讀聯系掛鉤。在每次學習和欣賞一篇閱讀理解文章的時候,尤其是文中含有經典語句時,我都給學生設定四個目標:第一,理解作者寫作的用意,即作者在文章中闡明了什么觀點和段落的安排及其如何闡述的。第二,弄清作者運用了什么樣的寫作方法。比如是說明、記敘還是論證,包括文章運用的時態、語態以及其他種種語法手段。第三,學習作者的一些用詞來擴大詞匯量,積累詞匯,同時讓學生學習短語的搭配并收集詞匯和短語。第四,收集作者在文章中寫出的佳句、妙句、絕句。為今后的寫作奠定基礎。沒有閱讀哪里來的模仿和借鑒?所以“讀中教”是我的第一步。之后,在感性的基礎上,我再給學生講解具體的寫作方法。
二、寫作中不失恰如其分的指導,適時地開展“寫中教”
所謂“寫中教”,就是在學生學作時給予寫作方法的指導,通常我從三個方面入手:首先,概括初級寫作的文體特點。書面表達在文體上以記敘文、應用文(書信、日記、通知、說明書等)的形式為多見。其次,概括其形式特點。以看圖說話和根據中英文提出寫作兩種類型出現頻率最高。最后是概括題材特點。諸如飲食、運動、愛好、環境、交友、旅行、娛樂等等,考查的是生活知識和語言知識學與用綜合能力。
根據以上文體、形式、題材特點,我要求學生在看圖寫話時,掌握好以下一個要領:
1.看圖說話書面表達題要領
首先,認真審題,弄清畫意,把握中心。首先要細審提示材料。若是英文提示語,那就更加重要了,因為提示詞語不但能有助于理解畫意,而且告知如何圍繞這些重點詞語組織材料,再結合提示語的補充,酌情填補一些關鍵詞語,然后表達出圖畫內容。
其次,運用正確的表達方式和準確的寫作方法。具體應注意以下幾點:
(1)確定基本時態。動詞是做謂語還是做非謂語?是否需要用第三人稱單數?這些必須考慮清楚再動筆。要抓住提示語中提供的或自己設置的時間狀語,或抓住第一畫圖反映出來的故事背景。
(2)注意詞語的變化。如該用形容詞還是副詞?名詞是否可數?前面是否需用冠詞?詞尾是否丟失s或者其他變化形式?特指的定冠詞the是否要用或不用?這些在平時演練時,都需要“斤斤計較”,養成習慣。
(3)句型的選擇。盡量用自己所學過的句型表達,能用簡單句盡量用簡單句。
2.寫中英文提示作文的提綱要領
在做沒有圖畫只有中英文提示語的書面表達題時,我指導學生運用以下五條要領:
(1)審清題意。分析出文章的重點,弄清文章的格式,確定寫什么內容,以免離題;
(2)概括簡要的中文提示中的部分要點,題前所給的英文提示詞語最好全部用上,采用擴寫的方式,根據所給材料進行適當的恰如其分的擴寫,由詞到句,由句到段,最后到篇的“點及面”的寫法;
(3)在抓住重點的前提下,合理想象,拓展思路;
(4)用好介詞和連詞,使文章簡練、紋理通順,盡量使用自己有把握的句式來表達;
(5)最后,正確把握文中的時態和語態,仔細揣摩、合理靈活變化時態和語態。
三、在寫作評價中適時地給與指導,積極開展“改中教”
我的最后一步是走“錯誤路線”,即在批改學生習作中利用學生的“錯誤資源”進行寫作教學。在批改學生的習作時,我把其中的錯字、別字以及大量的令人啼笑皆非的病句收集起來,這些東西常常是學生們的通病,但經驗告訴我,其實這是一劑治病句的“良藥”!與此同時,我們也要善于發現學生的優點,對于寫得有水平、有檔次的習作可以范讀,從而進一步的調動學生的寫作熱情。除此之外,我讓每個學生準備一個糾錯本,將他們平時在練習、造句和作文中出現的病句摘錄在冊并認真糾正,以避免重復出錯,使文章中的病句逐漸減少。
另外,我們還應重視做足“平時功夫”以促進學生寫作。所謂平時功夫,是指背誦名篇佳作;收集各種話題,布置學生在假期或周末練筆,提倡“一周一文”;傳閱、張貼、展覽學生優秀習作以資鼓勵等。鼓勵學生善于從平素的練習中總結經驗、吸取教訓,只要持之以恒,我們完全可以讓越來越多的學生逐漸學會用第二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思想,而且可以像用母語一樣輕松自如。
參考文獻:
[1]胡春洞.英語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2]向傳書.《科學質詢.教育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