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斌杰
摘 要:中國幾千年的古老文明以及多民族多元化的文化生態,使民間文化藝術資源十分豐富。如何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項重大課題。浙江省寧海市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硤石燈彩正面臨失傳的危險,搶救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刻不容緩。本文就中職學校“省級非遺傳承教學基地”創建進行分析論述,提出必須從培養繼承人入手。中等職業學校順應地方經濟文化的發展需要創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基地,不僅是中職學校本身專業細分和服務社會的需要,更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好事。
關鍵詞: 中職非物質文化遺產 傳承教學基地
一、硤石燈彩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述
1.歷史的追溯
海寧素以“潮文化、燈文化、名人文化”三絕聞名遐邇,其中硤石燈彩是海寧民間藝術中的一朵奇葩。早在唐僖宗年間就譽滿江南,南宋時被列為朝廷貢品。硤石燈彩重在“彩”,運用繪、拗、扎、結、糊、裱、刻、針八大技法,制作精細、形象逼真、形狀各異、惟妙惟肖,具有玲瓏剔透的傳神之感。2000年,海寧市被浙江省文化廳命名為“浙江省民間藝術之鄉(硤石燈彩)”,2002年,海寧市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硤石燈彩)”,2006年,海寧硤石燈彩被文化部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2008年海寧市被列為浙江省傳統節日保護示范地(硤石燈彩)。
2.保存的現狀
海寧市硤石燈彩作為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正面臨著后繼無人、瀕臨消失的嚴峻形勢。專職從業人員不足,且青黃不接。因此非遺傳承教學基地的創建是非遺保護的迫切需要。
3.傳承的意義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關系到國家的文化安全、社會的和諧和民族文化的血脈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歷史發展的見證,又是珍貴的、有重要價值的文化資源。在當前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形勢下,西方一些國家在全世界推行文化“單邊主義”,已經嚴重威脅到我國的文化主權和文化安全。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著人類社會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樣性的體現。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既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更是國家和民族發展的必然要求。
二、傳承硤石燈彩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義
1.傳承文化的需要
以“傳承和發揚”為目標,傳承教學是職業教育緊緊圍繞地方經濟和文化進行辦學和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需要。硤石燈彩這一古老的技藝深深根植于這方水土,積淀了悠久的歷史文化,做好這門技藝的傳承就是對傳統文化的最好保護和發揚。
2.校園文化建設的需要
校園是令人向往的求知場所,更是傳播文化知識的地方。校園文化建設不僅是學校精神價值的體現,更體現了強大的育人功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和保護也是提升學校文化品位的重要途徑和手段。
3.工藝美術專業服務地方文化建設的需要
硤石燈彩傳承教學基地的創建是工美專業緊緊契合當地社會文化發展需要,是服務于社會文化的體現。充分發揮基地設施設備的作用,更好地傳承技藝,延續地方傳統文化的意識形態,實現專業和地方文化緊密結合。只有如此,工美專業才能有生命力和更大的發展前景。
三、創建硤石燈彩非物質文化遺產教學基地的可行性
1.傳承人的培養
目前寧海市僅有的幾位傳承人都年事已高,要傳承技藝只能通過培養傳承人來實現,所以傳承的關鍵就是要培養和挖掘年輕的傳承人。中職學校工美專業的學生有美術基礎,動手和理解能力也較強,在教師的引領下對學生進行硤石燈彩的傳承教學是培養傳承人的最佳途徑。
2.專業課程的開發與教學
整理和挖掘硤石燈彩的制作技藝,根據中職學生的特點,以實用和夠用為原則,開發具有鮮明特色的燈彩校本教材。以小班化的師徒形式開展傳承教學,實現手口相傳。教學模式要規范化:首先在基礎課教學中,注重傳授學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識,在專業課程中增加硤石燈彩歷史發展、文化特征、技術特點等知識內容。傳承教學分階段進行:第一階段對工美專業學生在高一階段普及燈彩知識,了解燈彩制作技藝。第二階段廣泛動員有興趣的學生,吸收進入傳承教學基地進行學習,逐步掌握燈彩“八字”制作技法。第三階段在前兩年學習的基礎上繼續夯實制作技法,進行綜合制作,最終達到傳承硤石燈彩的目的。
3.校內外實訓基地的創建與運作
校企聯合,內外基地互為支撐。與硤石燈彩專業企業建立良好合作關系,建設校外實訓基地,作為校內基地的延伸和補充。組織師生定期地去校外實訓基地頂崗實習,最終實現本專業學生掌握燈彩制作要求,體驗職業情境,鍛煉職業能力。同時,學生的就業渠道也進一步拓寬,優秀的畢業生直接進入該企業就業,與省級傳承人簽訂師徒結對協議。
四、硤石燈彩的傳承原則
1.還原地方非遺特色原則
硤石燈彩屬于海寧特色文化遺產,傳承教學基地必須以突出地方特色、尊重和還原傳統手工技法為原則。材料和形式上可以大膽創新,但是制作的工藝流程和技法絕對不能輕易舍棄。
2.契合學校文化底蘊原則
硤石燈彩是一門綜合性的工藝品制作手藝。它涉及書法、繪畫、計算、機械、電子技術、裝裱等多個領域。每個領域蘊藏著其豐富的文化和歷史底蘊,充分挖掘學校本身已有的文化底蘊,使之能與硤石燈彩完美地契合。
3.結合專業建設應用原則
依托工美專業,與工美專業建設緊密結合,挖掘和培養硤石燈彩傳承人。本校工美專業有著二十幾年的專業歷史,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和成果,基地的建設是該專業的又一次專業細分和拓展。以“服務為宗旨,就業為導向”“傳承和發揚海寧硤石燈彩”為基地建設的宗旨,這與中職學校培養應用型實用型人才的原則是一致的。
五、硤石燈彩傳承教學基地的創建要求
1.專業師資建設與傳承人培養
加強專業師資建設,充分挖掘學校文化底蘊。工藝美術專業20多年的辦學經驗塑造了一支優秀教師隊伍,為傳承教學基地的創建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學校現有專業教師均為“雙師型”教師,專業教師均加入海寧市燈彩研究會,并拜硤石燈彩國家級、省級傳承人為師。通過不斷的努力,使專業教師盡快成為市級傳承人。
2.設施設備的建設與管理
加大設施設備的投入。建成500平方米設施設備齊全的傳承教學基地,建成并完善燈彩工作室、燈彩專用實訓室、陳列室等相關配套場室。新添計算機、教學投影儀、刻制、拗彩、繪畫、糊裱等專業設備。確立專業帶頭人,嚴格按照實訓基地7S規范要求進行建設和管理。
3.校企合作產學研一體建設
加深校企合作,承接燈彩產品生產。加大傳承教學基地的研發力度,按規劃逐步增加基地硬件設施投入,提升基地影響力。逐步把燈彩傳承教學基地建設成為上規模、上層次的產、學、研一體的一流實訓基地。
六、硤石燈彩傳承教學基地創建的實施步驟
1.制定發展規劃綱要
(1)2012年,完善傳承基地基礎建設。教學基地場地面積由現在的50平方米增加到100平方米以上,學生實訓工位由20個擴大到50個,每年進行海寧硤石燈彩傳承人培養超過50人次,同時還可對外實施培訓。
(2)2013年,形成產、教、研一體化教學。可對外承接生產、加工硤石燈彩。培養1至2名教師成為市級傳承人。擴大燈彩對外交流,提升知名度。
(3)2015年,產、教、研一體化教學具有一定規模。教學基地場地面積增加到200平方米以上,配套建設500平方米的燈彩展示館。學生實訓工位由50個擴大到150個,繼續完善教學基地設施設備建設,每年能進行海寧硤石燈彩傳承人培養200人次。
2.建立常態化教學機制
(1)教學形成特色化。采用本校教師和外聘專家結合授課的形式開展教學。特聘國家級和省級燈彩傳承人進基地授課,使學生真正把硤石燈彩的技術學到手。專家進課堂參與教學,極大地提高了傳承教學基地的教學質量,使得傳承教學進一步規范有效,同時也帶動本校專業教師的迅速成長,形成了特色化教學。
(2)教材開發規范化。創建傳承教學基地,就是要在教學內容上突出硤石燈彩的工藝性,把硤石燈彩的“八字”技法從易到難,科學規范,有計劃、有步驟地開發成校本教材。教材的編寫完全根據中職生的特點,以實用、夠用為原則,使學生能直觀地了解硤石燈彩制作的步驟。
(3)展示交流多樣化。通過請進來和走出去的形式充分展示我們的教學成果。請進來就是讓各級領導和兄弟單位來校參觀,讓他們都進入到我們的燈彩展覽室和傳承教學基地進行實地查看。另外,基地學生積極參加各類比賽,還不定期組織學生的作品在校內外進行展示,此舉一方面提高了燈彩工作室學生的學習熱情,另一方面也向社會展示了我們豐碩的傳承成果。
3.教師培養制度化
(1)下企業鍛煉。專業教師深入企業學習燈彩制作制度化。結合學校專業教師“雙師化”建設的要求,燈彩專業教師積極深入燈彩企業學習。學習形式由中短期組成,中期培訓即每年暑假教師必須到校外實訓基地進行為期1個月的拜師學習;短期就是每2個月利用周末到校外實訓基地見習一天。
(2)專業創作。加強專業教師燈彩創作,并形成制度化。所有燈彩專業教師都被吸收加入市文聯硤石燈彩研究會,除了平時參加研究會活動外,要求必須參加研究會每年一次的創作比賽,鼓勵教師參加除此以外的各種燈彩創作交流比賽。通過創作比賽,促進專業教師的成長,提升傳承教學基地的影響力。
(3)考核評價。根據《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和《海寧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教學)基地、代表性傳承人和專(兼)職學徒考核辦法(試行)》的有關規定,建立傳承教學基地考核評價機制。邀請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校領導組成的考評小組,根據考核評分細則,采取百分制計分辦法對傳承教學基地進行考核。考核采取查看臺賬資料和觀看現場表演或制作的方式進行。最終根據考核結果按年度進行獎勵。
參考文獻:
[1]楊建新.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叢書之硤石燈彩[M].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2009.
[2]馬慶發.中國職業教育新進展[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3]石偉平,徐國慶.職業技術教育課程開發技術[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單位:浙江省海寧市職業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