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昊 李濤
【摘 要】現行的資助政策以無償資助為主體,以難以量化的貧困程度作為唯一認定的條件,一旦認定成功就可以無償得到資助,不必承擔任務義務。高校對貧困生的資助模式應從“輸血”式的無償資助向“造血”式的資助模式轉變[1],通過構建權利義務基本對等的貧困生資助模式,把貧困生認定作為最有力的抓手,通過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式把貧困生的義務賦值于具體認定指標中,起到正向引導的作用,最終達到資助育人的效果。
【關鍵詞】貧困生義務;貧困生認定;資助模式
我國的資助體系,經過60多年的發展,各種資助方式已經百花齊放,形成了“獎貸助勤補免”這一較為完整的資助體系,到目前已取得階段性的成果,基本上解決了貧困大學生上學難的問題。現行的資助體系重物質資助輕精神資助,更多的是單純的資金資助,這是在指導思想和具體資助模式上錯位,從源頭上導致了資助亂象。資助模式應該由單一的資金資助向資助育人的方向轉變。
現行的資助體系簡單的把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困難而上不起大學作為主要指導思想,一味地以無償的資金補助作為資助的主要手段,而忽略了資助的育人功能,弱化了責任教育、感恩教育,甚至不以任何學習成績為前提;現行的資助政策以無償資助為主體,以難以量化的貧困程度作為唯一認定的條件,營造出一種比窮比慘的困頓局面。當高校資助以無償的“輸血”式資助為主要手段時,在免費午餐的資助模式引導下,貧困生理所應當的獲得免費資助的權利,卻不承擔任務義務,必然導致申請者眾多,申請材料作假,出現了種種非貧困生爭奪資助資源的亂象:拉幫結派式的所謂民主投票,弄虛作假的貧困證明材料,貌似公平的輪流受助等。我們強調貧困生接受國家和社會的資助是其基本權利,卻忘了權利的背后必須也要有其相對應的義務。因不附帶任何附加條件,在利益驅動下,當沒有評定為貧困生時,就埋怨貧困生認定程序不公,甚至出現了申請者之間的對立情緒。在免費午餐式的資助背景下,貧困生的索取欲望不斷擴大,把連續獲得資助視為理所應當的事情。在權利與義務不對等的條件下,難以實現教書育人的理想目標,這也和資助的最初目的背道而馳了。
貧困生群體占高校學生總數的30%左右,但卻因17%的資助名額限定,導致了認定過程十分困難,而假貧困生的出現又加劇了認定爭奪的激烈程度,而如何準確地對貧困生進行認定,并通過資助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顯得尤為重要。高校貧困現象又有其復雜性,主要表現為貧困會強化貧困的存在,進入惡性循環,使貧困難以消除[2];貧困證明材料受現實條件制約,有些真正貧困的學生因為種種原因而無法拿到證明材料,而某些非貧困生卻因為家庭的社會關系網絡而拿到了貧困證明;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貧困只是性質發生了變化,更多表現為相對貧困。
高校對貧困生的資助模式應從“輸血”式的無償資助向“造血”式的資助模式轉變[1],把貧困生認定作為最有力的抓手,構建權利義務基本對等的貧困生資助模式,把貧困生的義務賦值于具體認定指標中,起到正向引導的作用。本文以浙江師范大學行知學院為例,試圖探索具有現實可操作的貧困生認定的實施辦法,提高資助效能,這是我校資助工作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也是進一步落實好資助政策的迫切要求。
基于浙江師范大學X學院貧困生認定的需要,筆者構建了定性和量化相結合的認定模式。定性即班級民主評議結果,總分50分,定性體現的是家庭困難程度、需要獲得資助的程度以及其在校的生活消費狀況的一個體現,最后也通過量化的方式表現出來;量化即把貧困生的義務賦值到具體認定指標中,總分50分,量化認定指標必須具有正向引導性、科學性、可比性、可行性以及動態完善的特性。根據量化表對學生進行打分,根據打分高低來作為認定貧困生的依據。
表1是浙江師范大學A學院認定中的統一認定標準,但對一些特殊情況也需要特別討論以防止只考慮普遍性問題而忽略個別特殊問題的情況發生。此表的作用是將以往單一的、無法量化的貧困程度作為評定的唯一標準,結合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習、生活、社會服務等進行量化整合,初步形成定性與量化相結合的認定模式,構建權利義務基本對等的資助模式,雖然上表的認定指標及權重并不一定非常準確,需要后續研究者不斷改進,但這也體現出了資助工作的正向引導性,積極引導學生努力學習,積極參與各類活動,培養其愛心意識、奉獻回饋精神,符合資助的教書育人功能,這也是資助工作發展的方向。
注釋:
①發展性資助項目是針對貧困生設立的大學生研究項目,項目有資金支持,是貧困生資助體系的一項補充。
②貧困生征文是針對貧困生設立的責任、感恩征文,征文有資金支持,是貧困生資助體系的一項補充。
③自強部是浙江師范大學A學院由貧困生組成的學生組織,意在培養貧困生積極參與學生活動,融入大學。
參考文獻:
[1]高霞.燕山大學學生資助模式研究[D].燕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12):37
[2]張瑞芝.建構能力本位型高校貧困生資助工作模式[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0(4):58-62.
[3]鄭廣館.助學貸款問題研究述評[J].經濟學動態,2009(3):131-136.
[4]夏斐.高校資助工作育人模式研究[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2015(3)
[5]聶惠.基于倫理學視角的高校貧困生認定問題研究[J].2011(11):74.
[6]黨振峰.高校貧困生認定及資助方法初探[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9):219.
[7]斳京陽.高校貧困生認定和資助問題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8]郭娜.高等師范院校貧困生資助問題及對策研究——以陜西師范大學為例[D].陜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9]高麗芝.中國高校貧困生資助體系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青島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10]方鈁妍.高校貧困生社會資助的困境及對策[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1(3):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