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桂瓊 張弘 崔金鵬 呂含韜 張海濤 張海霞

[摘要] 目的 探討改良復合式小梁切除術治療原發性閉角型青光眼的臨床效果。 方法 整群選取該院2013年9月—2015年9月原發性閉角型青光眼患者共52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26例。給予對照組傳統小梁切除術,給予觀察組改良復合式小梁切除術。觀察臨床治療效果。 結果 觀察組淺前房發生率為3.4%,功能性濾過泡形成率為100%,均優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改良復合式小梁切除術治療原發性閉角型青光眼,能夠降低術后淺前房的發生率,促進功能性濾過泡的形成,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保障臨床治療效果。
[關鍵詞] 改良復合式小梁切除術;原發性閉角型青光眼;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 R7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6)02(c)-0072-02
Clinical Effect Experience of Improved Compound Trabeculectomy in Treatment of 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
FAN Gui-qiong, ZHANG Hong, CUI Jin-peng, LV Han-tao, ZHANG Hai-tao, ZHANG Hai-xia
Ophthalmology Department, Hong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Honghe, Yunnan Province, 6614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clinical effect of improved compound trabeculectomy in treatment of 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 Methods 52 cases of patients with 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September 2013 to September 2015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ith 26 cases in each,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traditional trabeculectomy,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improved compound trabeculectomy, the treatment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 was observed.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shallow of anterior chamber and the formation rate of functional bulb were respectively 3.4% and 100%, which were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groups were obvious(P<0.05). Conclusion Improved compound trabeculectomy in treatment of 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 can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shallow of anterior chamber,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functional bulb,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nd guarantee the clinical treatment effect.
[Key words] Improved compound trabeculectomy; 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 Clinical
閉角型青光眼是臨床上一種常見的青光眼類型,主要是由于患者眼球前房角關閉,眼內房水排出受阻而致。該疾病可以分為原發性與繼發性兩種類型,其中,原發性閉角型青光眼主要是指患者不存在其他眼病,僅因房角結構先天性擁擠,導致前房角關閉且房水流出受阻。目前,小梁切除術是治療該疾病的一種經典方法,這種方法能夠有效控制眼壓,保護患者的視功能,但效果有限。該研究將該院2013年9月—2015年9月就診的52例原發性閉角型青光眼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整群選取于2013年9月—2015年9月在該院接受治療的原發性閉角型青光眼患者共52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26例。其中,觀察組男10例(11眼),女16例(18眼),平均年齡(53.26±3.51)歲,平均眼壓(45.32±2.08)mmHg;對照組男9例(12眼),女17例(19眼),平均年齡(55.62±3.32)歲,平均眼壓(46.57±2.14)mmHg。兩組患者在一般資料上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符合原發性閉角型青光眼的診斷標準[1];②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患者存在嚴重心腎不全疾病;②患者存在嚴重肝功能障礙;③患者存在手術禁忌證。
1.3 治療方法
給予對照組傳統小梁切除術。術前麻醉,術中以穹窿為基底做結膜瓣,并以角膜緣為基底做鞏膜瓣,將鞏膜瓣下的小梁組織進行切除,同時處理虹膜組織,縫合鞏膜瓣。最后,向球結膜下注入0.5 mL地塞米松,并向結膜囊內涂入復方妥布霉素眼膏,進行包扎,結束操作。術后給予相應的滴眼液及抗生素感染治療。
給予觀察組改良符合小梁切除術。術前麻醉,術中以角膜緣為基底的高位結膜瓣,以角膜緣為基底作鞏膜瓣,將絲裂霉素棉墊放置于鞏膜瓣與結膜瓣下約3 min,然后采用平衡液對鞏膜瓣及結膜瓣下手術區域進行反復沖洗,于顳側角膜緣內1 mm處,穿刺刀保持15°行前房穿刺,放出少量房水后,切除瓣下的小梁組織,并對虹膜周邊小梁組織進行切除,回復虹膜。縫合鞏膜瓣兩側后緣,穿出結膜瓣預留結線,縫合結膜瓣,結扎時將預留的結線系成可調整型,并將其留置于患者的結膜囊內,術后可依據患者房水的滲漏情況對可調整線進行適當調節,必要時可從前房穿刺口注入平衡液,重建前房。術后處理方法同對照組。
1.4 觀察指標
觀察患者的淺前房發生情況、術后6個月濾過泡情況以及術后并發癥情況。
1.5 評價指標
①淺前房評定:依據Spaeth分類,主要分為Ⅰ、Ⅱ以及Ⅲ度,其中,Ⅰ度表示輕度淺前房,Ⅱ度表示裂隙狀淺前房,Ⅲ度表示無前房;②濾過泡評定:依據Kronfeld分型,主要分為Ⅰ、Ⅱ、Ⅲ以及Ⅳ型,其中,Ⅰ型表示微囊狀泡,Ⅱ型表示平坦彌撒泡,Ⅲ型表示瘢痕泡,Ⅳ型表示包裹性囊狀泡,Ⅰ型與Ⅱ型為功能性濾過泡,而Ⅲ型與Ⅳ型為非功能性濾過泡。
1.6 統計方法
采取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上述數據處理,計數資料采取率(%)表示,組間對比采取χ2檢驗,對比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淺前房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Ⅰ度淺前房發生率占3.4%,對照組Ⅰ度與Ⅱ度淺前房發生率共占38.7%,對比兩組患者淺前房發生率,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術后6個月濾過泡形成情況比較
觀察組術后6個月無非功能性濾過泡形成,觀察組濾過泡形成情況,優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小梁切除術主要是通過板層鞏膜瓣下切除部分小梁組織,使受阻的房水自鞏膜外流入結膜下間隙,并被結膜下間隙吸收,達到循環降眼壓的目的。
該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Ⅰ度淺前房發生率占3.4%,對照組Ⅰ度與Ⅱ度淺前房發生率共占38.7%,對比兩組患者淺前房發生率,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改良復合式小梁切除術相比傳統的小梁切除術更能夠降低術后淺前房的發生率。該研究與張麗萍[2]等人的研究報道一致,張麗萍等人的研究中采用改良復合式小梁切除術治療的患者Ⅰ度淺前房的發生率為1.8%,而對照組Ⅰ度與Ⅱ度淺前房的發生率共占33.6%。
該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術后6個月功能性濾過泡的形成率為100%,優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改良復合式小梁切除術相比傳統的小梁切除術更有利于術后濾過泡的形成。該研究結果與敬崢[3]等報道一致,采用改良復合式小梁切除術治療原發性閉角型青光眼的患者,術后功能性濾過泡占89.48%,說明了改良復合式小梁切除術治療原發性閉角型青光眼的效果更好。
通過該研究,我們發現:術中采用可調整縫線,于結扎前通過前房穿刺口注入平衡液,能夠維持前房的深度,防止惡性青光眼的發生,保障結扎松緊的適宜,促進濾過道的形成,降低淺前房的發生率。術后依據患者的眼壓、前房深度及濾過泡的形成情況,相應地拆除結膜縫線,能夠促進功能性濾過泡的形成,防止淺前房及低眼壓現象的發生,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該研究中未關注絲裂霉菌的使用效果,但在高志鋼[7]等報道的報道中,認為采用采用復合式小梁切除術的過程中,因增加了絲裂霉菌C的使用劑量,因此也就增加了并發癥的發生率,操作過程中應予以重視。
綜上所述,改良復合式小梁切除術治療原發性閉角型青光眼,能夠降低術后淺前房的發生率,促進功能性濾過泡的形成,保障臨床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 李建全,曾健,等.復合式小梁切除術治療原發性慢性閉角性青光眼觀察[J].現代臨床醫學,2012(3):185-187.
[2] 張麗萍,王芳.復合式小梁切除術治療原發性青光眼的臨床療效觀察[J].廣東醫學,2011,32(11):1455-1456.
[3] 敬崢,李洪濤,陳燕芯.復合式小梁切除術治療原發性慢性閉角型青光眼的臨床效果[J].第三軍醫大學學報,2013(13):1433-1434.
[4] 孫鐵節.復合式小梁切除術治療原發性閉角型青光眼的可行性研究[J].中國當代醫藥,2015(1):21-22,25.
[5] 梁遠波,孟海林,范素潔,等.小梁切除術聯合可拆除縫線治療原發性閉角型青光眼的隨機對照臨床試驗:18個月效果[J].眼科,2013(1):19-24.
[6] 尹漢龍,胡穎娟.復合式小梁切除術治療原發性閉角型青光眼的臨床效果觀察[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5(17):64-65.
[7] 高志鋼,喬秀娟,姜麗莉.復合式小梁切除術治療原發性閉角型青光眼臨床療效探討[J].中國醫藥指南,2012(9):172-173.
(收稿日期:2015-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