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娜娜 王軍強 黃海量


【摘要】 目的:調查分析有留守經歷的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設計對策方案,為有留守經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提供有針對性思路和方法。方法: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量表)對S大學2011~2014級學生進行抽樣問卷調查。結果:有留守經歷組SCL-90測試陽性率明顯高于無留守經歷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有留守經歷組女生SCL-90測試陽性率高于無留守經歷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有留守經歷組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恐怖4個因子得分均高于無留守經歷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結論:留守經歷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影響,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應進一步加強對有留守經歷學生等特殊群體的關注,有針對性的采取相關措施,幫助學生構建和諧完善的人格素養,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關鍵詞】 留守經歷; 大學生; SCL-90
Research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Mental Health of Freshmen with Left-behind Experience/SU Na-na,WANG Jun-qiang,HUANG Hai-liang.//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6,13(06):073-076
【Abstract】 Objective:To research the mental health of college freshmen with left-behind experience and to design countermeasures program in order to provide targeted ideas and practices for left-behind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and consulting.Method:Subjective symptom-check-list-90 scale was used in students of 2011 to 2014 grade in S college.Result:The positive rate of SCL-90 test in the left-behind experience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non left-behind experience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1).The girls positive rate of SCL-90 test in the left-behind experience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non left-behind experience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1).The scores of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depression,anxiety and terror in the left-behind experience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non left-behind experience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1).Conclusion:Left-behind experience has some influence on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of college shall strengthen the focus on the special groups such as left-behind students.Related measures shall be taken in order to help students to build a harmonious perfect personal quality and enhance the level of mental health.
【Key words】 Left-behind experience; College student; Symptom-check-list-90 scale
First-authors address:Shando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University,Jinan 250355,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06.021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發〔2004〕16號)明確提出要推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學化建設,近年來,高校十分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心理咨詢室建設日趨完善,心理健康服務更加細致全面。筆者發現在學校心理咨詢室來訪者中,不乏有留守經歷的大學生。留守兒童是指父母一方或雙方長期外出工作、學習,把16歲以下的未成年子女留在家鄉,托親屬或他人照管的兒童[1]。當前社會各界都十分關注留守兒童的問題,以“留守兒童”為關鍵詞,在中國知網檢索文獻,十年間(2004-2014年)期刊文獻共6113條。目前關于未成年留守兒童的研究較多,而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生的一代“留守兒童”,其中一部分已經陸續進入大學階段,而針對有留守經歷大學生的研究很少,僅檢索到相關文章53篇。大學階段是青年學生身心發育的一個關鍵期,調查分析有留守經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整體狀況,建立心理健康檔案,深入研究他們的積極心理品質和消極心理特征,及早發現存在問題并采取對策,對幫助學生構建和諧完善的人格素養,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時效性和針對性意義重大。本研究就這一問題展開研究,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以S校2011~2014級新生為調查對象。
1.2 調查方法 研究采用隨機抽樣問卷調查法。在新生入校心理健康普查時設計相關問卷,調查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主要包括性別、年齡、是否獨生子女、有無留守經歷、家庭經濟狀況等;第二部分是癥狀自評量表(SCL-90量表)測試,篩查全體新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測試采用人機對話模式,在統一指導語下,要求學生在45 min內獨立完成。問卷回收后,剔除無效問卷并將各種原始數據進行統計學整理。
1.3 評價標準 SCL-90量表采用5分級評分制(1分=無;2分=輕度;3分=中度;4分=偏重;5分=嚴重),以SCL-90測試總分≥160分,陽性項目數≥43項,任一因子分或總均分≥2分篩選為陽性,其余為陰性。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SAS 9.1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 字2檢驗,采用對數線性模型相關性分析法對相關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一般情況 發放調查問卷4644份,收回問卷4644份,回收率為100%,其中有效問卷4640份,問卷有效率為99.91%。回收的4640份有效問卷中,男1239人,女3401人;生源地來自城市1039人,小城鎮733人,農村2868人;有留守經歷367人,其中男88人,女279人,無留守經歷4273人,其中男1151人,女3122人,有留守經歷學生占全體新生的7.9%,有留守經歷學生來自農村311人,占有留守經歷學生的84.74%。
2.2 有無留守經歷大學生SCL-90測試結果比較 有留守經歷組SCL-90測試陽性30例(8.17%),其中男6例,女24例;無留守經歷組SCL-90測試陽性170例(3.98%),其中男52例,女118例。有留守經歷組SCL-90測試陽性率明顯高于無留守經歷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字2=14.4264,P<0.01)。
2.3 不同性別SCL-90測試結果比較 全體學生中,男生SCL-90測試陽性58例,女生SCL-90測試陽性142例,不同性別SCL-90測試陽性人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留守經歷組不同性別SCL-90測試陽性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留守經歷組男生SCL-90測試陽性率與無留守經歷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 字2=0.5225,P>0.05),有留守經歷組女生SCL-90測試陽性率高于無留守經歷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字2=14.8874,P<0.01),見表1。
**與有留守經歷組比較,P<0.01
2.4 家庭經濟情況不同的有留守經歷大學生SCL-90測試結果比較 有留守經歷組大學生家庭經濟困難的人數占有留守經歷組大學生人數的67.57%,無留守經歷組大學生家庭經濟困難的人數占無留守經歷組大學生人數的44.02%,家庭經濟困難的大學生SCL-90測試檢出陽性人數多于家庭經濟良好的大學生,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經對數線性模型及二階交互效應分析結果顯示:SCL-90(scl)與留守經歷(lb)、SCL-90與家庭經濟情況(Ff)、留守經歷與家庭經濟情況的交互項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三者之間兩兩呈正相關,見表3。
2.5 兩組SCL-90測試相關因子得分比較 有留守經歷組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恐怖4個因子得分均高于無留守經歷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4。
3 討論
3.1 有留守經歷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及原因分析 研究發現,大部分有留守經歷的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良好,但有留守經歷的大學生的總體心理健康狀況差于無留守經歷的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陽性檢出率和嚴重程度也比較高。兒童期、青少年期是心理成長和人格塑造的關鍵期,父母的陪伴和教育尤其重要,大學生在留守期間長期與父母分離,無法享受到與同齡兒童一般的父母的直接關愛,得不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和價值觀上的及時引導和幫助,容易對心理成長造成一定程度的不良影響[2-6]。大學新生需要適應高中到大學學習、生活等方面的轉變,多種適應性問題容易引發心理問題,導致隱性問題顯性化。
從全體大學新生男、女生總體心理健康水平比較來看,無明顯差異,但有留守經歷的女生總體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無留守經歷的女生,這與李曉敏等[7]及范杰慧等[8]的研究結果一致,即有留守經歷的女孩比男孩更容易出現情緒、感情問題??赡芘c女孩依賴性強,多處于被保護地位,如父母長時間分開容易缺乏安全感等因素有關[9-11]。
研究表明,有留守經歷組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恐怖4個因子得分均高于無留守經歷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留守期間父母關愛的缺乏和情感交流的缺失導致學生心態變化、缺乏安全感,終致出現焦慮、恐懼心理。遇到困難或者煩心事無法及時與父母交流,往往悶在心里,使他們逐漸形成了具有內向、抑郁、人際關系敏感等特點的人格特質[12-14]。
有留守經歷的大學生家庭經濟困難的情況明顯高于無留守經歷的大學生家庭,并且絕大多數來自農村。家庭經濟的拮據,使得這部分學生在教育資源、興趣愛好的培養等方面受到阻礙。有留守經歷的學生進入大學后,計算機操作、英語聽力、口語等應用能力普遍落后。全民素質教育時代,“90后”大學生們大都有一項或多項文體特長,家庭經濟困難且有留守經歷的大學生往往相形見絀,在學校各級學生組織競聘、各類活動中處于劣勢。學習、活動等方面的對比往往導致有留守經歷的學生自我評價降低,甚至引發心理困惑或心理問題[15-16]。
3.2 有留守經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對策思考
3.2.1 建檔立制,做好有留守經歷大學新生心理健康服務 學校應堅持對大學新生進行心理健康普查,建立有留守經歷學生心理健康檔案,根據測評結果劃分心理健康教育等級,制定指導方案,由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及時約談,定期訪談,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引導,體現關愛,做好有留守經歷大學新生心理健康服務。約談中發現有神經癥或者精神障礙的學生,要及時轉介。
3.2.2 積極推進心理健康教育隊伍建設 專兼職結合是當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隊伍的組成特點,輔導員是心理健康教育隊伍兼職人員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他們大都不是心理學專業出身,有些甚至沒有經過心理健康知識專業培訓,缺乏必備的心理專業知識,很難及時發現學生的心理問題并給予及時、有效的疏導。因此提供平臺,定期開展不同層次的專兼職心理健康教育人員專業培訓、鼓勵輔導員老師考取心理咨詢師證書是非常必要的,可以不斷提升輔導員服務學生的理念和水平,提升高校人才培養水平。
3.2.3 重心下移,加強朋輩輔導,構建和諧集體氛圍 堅持重心下移,重視發揮班級在心理健康教育三級網絡體系中的基礎性作用,培育和諧、向上的正能量班集體氛圍,讓有留守經歷的大學生在班集體中能夠感受到學校、老師、同學的關心和愛護。堅持做好班級心理委員培訓,發揮朋輩輔導的作用和優勢,陪伴有留守經歷的大學生完善人格、不斷成長。
3.2.4 著重激發有留守經歷的大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 分析有留守經歷的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同時,更應當看到他們的優勢。他們大多數心理健康、積極陽光,留守經歷的歷練增強了他們的獨立性、自理能力和意志,很多學生是“生活百事通”,也樂于幫助同學們解決生活小難題,深受大家喜愛[17-19]。面對這個群體中有心理困惑、心理問題的學生,運用積極心理學理念,引導他們關注自身優點,不斷認可自己,不斷增強自信,可以有效的增強心理咨詢效果。同時要引導他們調整認知,將留守經歷、家庭經濟困難看成人生歷練,接納父母的付出和愛,學會感恩,發揮自身積極心理品質的力量,成長為符合社會需求的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汪向東,王希林,馬弘,等.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M].北京: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1999:241-244.
[2]葉曼,張靜平,賀達仁.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影響因素分析及對策思考[J].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學版),2006,27(6):67-69.
[3]趙順子.延邊地區朝鮮族留守兒童情緒穩定狀況的研究與對策[J].中國醫學創新,2014,11(9):61-63.
[4]賴月月,李東斌.對有“留守經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黑河學刊,2009,139(1):119-120.
[5]溫義媛.“留守經歷”對大學生人格特質的影響[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09,30(4):86-89.
[6]李曉敏,袁婧,高文斌,等.留守兒童成年以后情緒、行為、人際關系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0,18(1):92-94.
[7]李曉敏,高文斌,羅靜,等.農村留守經歷大學生成人依戀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公共衛生,2010,26(6):748-750.
[8]范杰慧,江鵬程,楊曉,等.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研究進展[J].醫學信息,2011,24(4):1573-1574.
[9]齊紅霞.大學生留守經歷回溯性調查研究-留守兒童留守生活調查研究[J].宿州學院學報,2010,25(3):109-112.
[10]劉海霞,王玖,林林,等.高校有留守經歷大學生心理健康現況調查[J].中國衛生統計,2015,32(4):636-638.
[11]李兵,吳紅梅,周斌.統籌城鄉教育視域下有“留守經歷”的大學生現狀及發展對策研究[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0,24(7):9-11.
[12]?;勖?,裴根祥,龔成太.有留守經歷的大學新生心理問題及干預研究[J].衛生職業教育,2013,31(13):106-107.
[13]胡長舟,馮玉韜,李秋麗,等.寧夏留守兒童焦慮狀況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3,10(12):1-4.
[14]楊雪嶺,馮現剛,崔梓天.大學生的留守經歷與心理韌性、心理病理癥狀[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14,28(3):227-233.
[15]熊翔宇.高?!傲羰卮髮W生”心理問題及預防對策[J].中共成都市委黨校學報,2014,16(1):93-96.
[16]趙國香,張玲,曾祿賢,等.兒童期留守經歷、應對方式與大學生幸福感的關系[J].中華疾病控制雜志,2013,17(7):636-638.
[17]溫義媛.“留守經歷”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質性研究[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11,22(4):91-94.
[18]吳朵朵,張佩云.有留守經歷大學生人格發展與優化探究[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3,39(5):338-339.
[19]楊琴,蔡太生,林靜.留守經歷對大學生心理韌性的影響[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4,22(2):272-274.
(收稿日期:2015-12-28) (本文編輯: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