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由東 朱玥璇
內涵建設是一所學校提升綜合實力的精華所在。“學校內涵建設的根本是提高師生的素質,中心是提升教育教學水平,目標是促進學校科學發展。”宿遷技師學院院長李瑞華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為此,學校主導“以人為本,德育為先”理念,創新學生綜合評價體系,實行“6S”管理模式,形成獨具特色的德育模式,并立足當地經濟,與企業共同培養專業技能型人才。
德育為先,多措育“良才”
李瑞華講述著她的環境育人理念:每個人都在一個特定環境中生活,大到世界環境、國家環境、社會環境,小到公司環境、家庭環境……而對于一個學生來說,最重要的環境就是學校環境。在李瑞華眼里,良好的環境和設施是培育學生成長的沃土,教師則是學生德育教育的指路人。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接受德育教育,首先要從行為習慣上抓起。為此,學校在企業管理模式的基礎上進行優化,逐步形成了現在推行的“6S”管理模式。該模式包括六個方面,即整理(seiri)、清潔(setketsu)、素養(shtsuke)、安全(safety)、節約(save)、學習(study),以此來強化養成教育,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無論在學習中還是在生活里,學生都嚴格按照“6S”管理模式行事。
記者了解到,實行“6S”管理模式后,學生的接受能力得到提高,全方面嚴格要求自己。比如,在教室內,學生會按照老師的要求去布置相應的標語與照片來映襯“6S”管理模式,在打掃衛生時,把教室內部的每個角落都清理干凈,營造出整潔的氛圍;在實訓場所,學生們自覺地將實訓環境維護得很好,并且每次用實訓器材之后都放回到原來的位置上,養成良好的“規矩”,營造“嚴格”的企業氛圍;同時,老師在指導學生實訓的過程中,還會強調如何規范操作,讓學生將安全放在第一位。
2015年12月,旅游管理系開展了“6S之星”暨“6S先進集體”評比活動。其目的一是探索6S規范管理模式;二是提升學生綜合素質;三是發揮榜樣育人重要作用,從而借助“6S之星”和“6S先進班集體”來影響和帶動其他學生和班級,以促進整體管理效益提升和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學校還倡導學生組建專業社團,這不僅為學生的課余生活增香添色,還鞏固了學生的專業知識。社團的主要活動有兩種,一種是利用自身的專業優勢與興趣愛好舉辦活動,比如汽車工程系的學生便可以針對汽車方面的知識開設汽車維修、汽車車身涂裝等方面的活動;另一種是針對技能大賽而開展的社團培訓活動,幫助學生提升技能以及熟悉比賽的各種事宜,以此來提高學生積極參與各類技能比賽的積極性。
強強聯合,共同育“精才”
高技能人才的培育,必須實現校企深度融合。學校引進合作企業的設備、技術及管理制度等,與企業共建校內外生產性實訓基地,并嚴格按照企業崗位標準對學生進行實習考核。在校企合作中,學校將專業融入產業發展,緊密對接地方產業結構調整,主動適應宿遷市人才需求,與合作企業共同成立了電子商務類、旅游服務類、加工制造類“校企合作會”。在人才培養方案方面,學校根據企業的需求,通過調研、討論、論證等方式來制訂培養方案。“方案制定出來就要開設課程,課程的安排也是與企業共同商量后確定的,以開發工學結合的課程為主,各專業教師利用社會資源,與企業專家共同重構課程內容體系。”李瑞華院長說。
定向培養是校企合作中學校、企業、學生三方共贏的人才培養模式。為此,學校與江蘇秀強玻璃工藝股份有限公司聯合開設了“秀強班”。李院長告訴記者:“江蘇秀強玻璃工藝股份有限公司每年都會派出專業的技術人員負責培訓學校教師,學校則負責招生,專業課程的教學與考核由校企雙方共同完成,并且該班的學生還可以定期到公司里進行實習。”“秀強班”的學生畢業之后可直接到江蘇秀強玻璃工藝股份有限公司上班。作為企業,通過定向培養的方式,有針對性地為企業提前培養滿足崗位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從而實現人力資源培訓與開發環節前移,直接增強企業人才資源競爭力;作為學生,一是可以提前預訂就業崗位,保證就業無憂和實現高位就業,二是在讀書期間就能拓寬渠道獲得多方資助和可貴的實訓機會。
學校經常組織各系部的師生到企業參觀、調研。最近,汽車工程系領導帶領系部師生前往“保馳捷”公司參觀學習。該公司是一家集汽車維修與養護為一體的“一站式”服務公司,與學校也有深度合作。在公司解說員的帶領下,汽車工程系的學生參觀了“四輪定位”“鈑金”“烤漆”“檢測”等車間。通過實地的參觀學習,學生對汽修服務行業的工藝流程有了直觀清晰的認識,切身感受了企業的工作環境及工作制度,激發了他們對本專業的學習興趣,同時也拓寬了眼界。
2016年3月,學校邀請合作企業中國電子系統工程第二建設有限公司為校企合作冠名班——“中電二公司班”學生開展專業培訓系列講座,中電二公司的負責人就公司的管理理念、企業核心價值觀及人力資源管理等方面內容進行了詳細講解,讓學生確切了解到企業所需的人才標準,并鼓勵學生努力學習、及早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以適應社會和企業發展對高素質人才的要求。以幫助這批學生了解行業發展動態,提升專業實踐水平,從而校企聯手共同促進學生成長。通過邀請合作企業的負責人走進校園的形式,為學生開設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培訓和講座,來提高學生專業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水平。
深化教改,全力鑄“英才”
魯迅說:“不革新,是生存也為難的。”培養學生不能一成不變,需要探索出適應每個階段的教學模式,才能培養出精英。“學校積極推進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堅持推行項目教學、案例教學、情景教學等教改模式,并廣泛使用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等教學方法,完善分層教學制、走班制、學分制和導師制。”李院長指出,分層教學制與走班制是教學改革的重中之重。
所謂“分層教學制”就是保留原班級,但在教學中,從好、中、差各類學生的實際出發,確定不同層次的目標,進行不同層次的教學和輔導,組織不同層次的檢測,使每位學生得到全面發展。“分層互動”的教學模式,實際上是一種課堂教學的策略,課堂教學中的“分層”是一種隱性的分層。首先,教師要通過調查和觀察,掌握班級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況、知識水平、特長愛好及社會環境,將學生按照心理特點分組,形成學習群體。其次,利用小組合作學習和成員之間的互幫互學形式,充分發揮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互動、激勵效應,為每個學生創造整體發展的機會。
而分層走班模式則是學校根據學生基礎知識和能力水平,設置一些選修課程。“走班”模式不會打破原有的行政班級,只是在學習文化課的同時,根據各自不同的興趣的學生選擇選修課,然后到不同的選修班上課。比如,學校在開學之初拋出一些選修課,有關于汽車維修、旅游管理或者電子商務等方面的課程,如果汽車工程系的學生想了解電子商務方面的知識,就可以選擇電子商務方面的課程來深入學習。所謂的“走班”實際上是一種運動式、大范圍的分層,其特點是教師根據不同興趣愛好的學生組織教學內容,確定與其基礎相適應又可以達到的教學目標,滿足學生擴展知識面的需求。
在對課堂教學模式改革的同時,學校還進一步加強教科研團隊建設,讓教師積極組織和參與到各級各類課堂教學大賽、信息化教學大賽、技能大賽、班主任基本功大賽等活動中來,通過比賽將教學與科研融為一體。教師們在比賽中還摸索出靈活的教學手段和方式,讓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讓課堂變得更為鮮活。
宿遷技師學院以內涵發展為重點,堅持中、高等職業教育相互融通的科學定位和辦學方向,大力實施“人才強校”戰略,培養造就出一批教學名師和拔尖的高技能人才。今后,學校還將繼續堅持高質量建設,不斷加大實訓設備投入,提升師資整體素質,走品牌化發展之路;堅持高水平管理,在教干管理、學生管理、教學管理、后勤管理等方面創特色;堅持高標準定位,大力培養“學歷+技能+國際認證”的高技能人才,努力把學院打造成全國知名的職業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