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潔心 宋佳
摘 要:本文以農產品質量檢測專業卓越人才培養的實踐為例,分析了卓越人才項目的建設思路與工作重點,闡述了卓越人才工作有效運行的保障。
關鍵詞:卓越人才 農產品質量檢測 人才培養模式
課 題:本文系黑龍江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4年度課題“高職院校農產品質量檢測專業‘卓越農業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研究與實踐”研究成果,項目編號為:ZJC1214034。課題類型:省教育廳規劃課題。
《關于開展黑龍江省卓越農業人才教育培養計劃項目申報工作的通知》(黑教高函〔2013〕279號)文件中指出:“為深入貫徹落實教育規劃綱要,推進高教綜合改革試點工作,加快我省國家級現代農村職教改革試驗區和兩大平原農業綜合開發試驗區建設,培養大批現代農業人才,省教育廳決定開展黑龍江省‘卓越農業人才教育培養計劃項目申報工作。”黑龍江農墾職業學院農產品質量檢測專業依據學院發展規劃、立足于專業建設基礎,申報了此項工作。在歷時兩年的培養實踐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與經驗。
一、建設基礎
黑龍江農墾職業學院是依托農墾集團辦學的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具有良好的工作基礎。農產品質量檢測專業是行業重點支持專業,省部共建農村職業教育示范區“中高銜接、系統培養”試點專業,中韓合作辦學專業。學院具有設施齊全的校內外實訓條件和經驗豐富的師資團隊。
二、建設思路與工作要點
深入貫徹落實教育規劃綱要,以省教育廳《關于開展黑龍江省卓越農業人才教育培養計劃項目申報工作通知》為指導,秉承學校的辦學歷史和傳統,樹立“面向農業、服務墾區、校企聯合”的農業教育理念,本著科學定位、行業指導、校企合作、大膽改革、以點帶面、穩步推進的原則,著力做好“卓越農業人才培養計劃”推進工作。
工作要點如下。一是創立基于校企戰略聯盟的卓越農業人才培養新機制,學校與企業形成長效雙贏合作關系,建立與行業企業間的制度化聯系,解決人才培養與行業企業需求相脫節的問題;二是創新農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堅持學校主體和社會多方參與相結合,積極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教學模式改革,在原“2+1”培養模式的基礎上,形成“校企共育、工學一體”的“2+1”人才培養模式;三是建設高水平的農業教育師資隊伍,通過卓越農業人才培養計劃的推進,鍛煉農業教學團隊的專業建設能力和課程建設能力,有效提高專業教師的實踐能力,加強和穩定由企業高級農藝師、工程技術人員組成的兼職教師隊伍,促進“雙師”結構教學團隊建設;四是擴大農業教育的對外開放,適應國際化“走出去”的戰略需要,加強與國外高校的合作,培養一批具有跨文化交流合作的一線農業技術人才;五是制定卓越農業人才培養標準,校企合作共同建立衡量人才培養質量的考核方式和標準,以保障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水平。
三、卓越人才培養工作實施的保障
1.建立卓越人才培養工作的相關制度
卓越人才培養工作的落實需要出臺和完善與其配套的工作制度與文件,如卓越農業人才培養工作方案、卓越農業人才師資隊伍建設方案、學生遴選辦法、分流管理辦法、學籍管理辦法、卓越人才培養專業標準、卓越人才培養考核方法與考核標準、校企合作培養基地管理辦法、教學質量管理實施辦法、企業培養階段管理辦法、兼職教師的管理辦法等。
2.日常教學管理
卓越人才培養工作的教學安排與學生管理工作由分院負責,教務處負責教學運行與建設的協調管理。建立校企聯合培養管理機構和聯席會議制度,共同協商制訂培養計劃與培養內容,制訂企業學習階段培養方案和管理辦法,建立健全各教學階段管理方案與考評辦法。
3.學生的遴選與分流
實行普遍培養與重點選拔相結合的方式,新生入學編入各班級。經過半學期的考察,校內雙向選擇,在學生自愿的基礎上進行選拔,將品學兼優的學生列入卓越人才培養計劃。同時,需建立學生選拔淘汰機制,以保障卓越人才培養的學習氛圍和教學效果。
4.師資隊伍建設
卓越人才培養計劃的實施,素質過硬的師資隊伍是關鍵。在人才引進時,要優先引進具有企業、科研和生產工作經歷、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專業技術人員;將企業技術與管理人員請進學校,充實兼職教師隊伍,建設專兼結合的“雙師”素質結構團隊。
5.實訓條件建設
學校專為“卓越農業人才教育培養計劃”開辟獨立辦公場地,在校內的綜合實訓樓設置“卓越人才學習室”,學習室設有學習資料、電子期刊、網絡平臺等設施,在課余時間開放。校企合作建設具備教學示范、技能訓練、行業生產、社會服務為一體的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落實卓越人才培養的實踐育人途徑。
6.建立第三方評價機制
建立學校、企業和社會共同評價的機制,定期開展卓越農業人才評價。建立科學合理、響應迅速的教學質量快速反應系統,便于學校根據反饋信息及時進行整改和持續改進。
(作者單位:黑龍江農墾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