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馨
【摘要】隨著現代醫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一個又一個醫學難題正逐漸被人類所攻克,這無疑大大提高了人類的生存和適應自然的能力。但與此同時,科學技術的雙刃劍也給人類的發展帶來了深深的傷痛,尤其是抗生素的濫用所帶來的耐藥菌的出現更成為了現代人類社會一個重大危機。因此,本文主要針對臨床細菌耐藥性檢測的若干問題做出深入探析,并為耐藥性細菌的研究工作提供可行的建議,以期為現代醫學事業和人類社會的發展添磚加瓦。
【關鍵詞】細菌;耐藥性;檢測;建議
前言
自上世紀初期青霉素被人類發現以來,各類抗生素的廣泛使用大幅降低了人類由于細菌感染所引發的死亡概率,從而在人類文明的歷史進程中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但同時,由于早期醫務工作者對抗生素的認識不完全而發生濫用,從而導致細菌產生耐藥性的后果日趨嚴重,甚至多重耐藥性和交叉耐藥性細菌的出現也已成為普遍現象。作為21世紀主要危害人類生命健康的來源之一,耐藥性細菌的研究和檢測已成為全球熱點問題之一。因此,對細菌耐藥性的檢測和研究首先可以對臨床用藥選擇做出指導,其次可以為新型藥物的開發工作提供理論基礎,最后可以選擇性避開細菌的耐藥機制從而提高細菌的抑制水平,進而提高疾病的治愈率。
一、細菌的耐藥性及現狀概述
現階段針對細菌耐藥性的研究發現其產生方式主要分為固有式和獲得性兩種,其中固有式是指細菌的耐藥性是通過天然獲得或基因發生突變所產生的能夠遺傳的耐藥性,這種耐藥性最初可能變現為隱性狀態,但當受到抗生素的作用下而產生了是適應于環境的選擇性表達性狀,從而產生一定的耐藥性,同時研究發現,自然界的細菌對抗生素的耐藥性基因也是隨著環境的變化而不斷進化;而獲得性耐藥性則是指當部分細菌受到抗生素的作用而通過改變自身的代謝作用從而獲得的可以在抗生素中能夠存活的特性,而這也是細菌耐藥性獲得的主要途徑。此外,部分細菌還可以通過質粒的轉換而獲得耐藥性基因,這也是細菌傳遞耐藥性的普遍現象之一。
近30年來,我國所發現的感染中耐藥菌的分離率和上升速率均呈不斷上升趨勢,且向社區擴散的趨勢日益明顯。由于大量抗菌藥物的濫用,細菌在選擇性壓力下所表現出來的多重耐藥性和泛耐性也已經無法從單一的角度使用耐藥機制來進行解釋。這些多重耐藥菌的耐藥基因的突變不僅造成了其耐藥酶的種類和亞型不斷增加,甚至其外膜蛋白、外排泵、藥物作用靶位及一些現階段仍無法解釋的性狀發生突變,而這些病菌也逐漸成為醫院細菌感染疾病的主要來源。
二、臨床細菌耐藥性檢測主要存在問題
現階段,細菌耐藥性檢測和研究工作已成為全世界共同的研究難題,在國內外醫學專家的研究過程中,對細菌耐藥菌的臨床檢測手段主要包含藥敏試驗、PCR擴增技術、基因芯片技術、飛行時間質譜、微流體芯片以及全基因組測序等技術,通過這些手段的使用,現代醫學對耐藥菌的檢測和研究工作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果,但與此同時在耐藥菌威脅的嚴峻局勢下,仍有部分研究工作難以達到預期效果。
一方面醫院醫生在用藥過程中按經驗用藥存在著一定的盲目性,一般細菌的培養鑒定以及藥敏測試試驗的周期為三到五天,部分醫生在臨床用藥時往往僅憑經驗而對患者進行抗感染治療的用藥而不顧藥敏測試的結果,從而可能誘發細菌的耐藥突變而產生更復雜的耐藥性;另一方面,現階段我國對細菌的研究工作和其耐藥性的檢測已經達到了較高的研究水平,但其研究仍局限于熱門領域的探討,如有關ESBL的研究文獻甚至超過了該領域的一半以上,這種不重視“冷門”研究領域的現象也很大程度上局限了耐藥菌的檢測和研究的整體水平。
三、提高細菌耐藥性檢測及控制的建議
我國細菌耐藥性檢測工作雖然已經達到了較高的水平,但對其耐藥性的檢測和控制工作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筆者建議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從而達到高效檢測并控制耐藥菌的效果。
首先,有關衛生部門進行統籌規劃,分地區劃片在區域內建立藥敏檢測協作體,并以其中的中心城市為支點輻射并覆蓋周圍城市,并定期交流并研討相關主題工作,使整個區域內細菌耐藥性研究工作能夠取長補短,進而提高整體研究水平。同時研究的主要工作包括:組織區域內各機構成員對CLSI標準、藥敏統計軟件等專業性工具的學習工作、建立區域性的耐藥性監控網絡、分配任務合作研究耐藥機制特點等。
其次,加強與醫院臨床科室合作交流,由于臨床微生物實驗室的主要任務是面向臨床醫學服務和發展進行的,并時刻保持與臨床科室密切聯系發布并指導感染性細菌的具體狀況以及應對措施,這也從內在要求微生物實驗室需要與臨床醫護人員密切交流并討論科室所分離的耐藥菌的特點及其分布趨勢,同時還需相互討論從確定阻隔或預防某種耐藥性的傳播和擴散,并針對臨床科室現存的問題進行集中性的討論和講解,從而達到良好的溝通效果。
最后,拓寬思路,開發并研究能夠替代抗生素的產品,從源頭上解決細菌耐藥性問題。如臨床微生物實驗室可以通過研發噬菌體制劑,其在治療過程中殺菌效果不僅可以隨著細菌的繁殖而效果增強,還具有高度特異性、殺菌性能穩定、毒副作用小以及價格低廉等優勢,目前,國內外的研究成果也已經開始面向臨床治療領域。此外,還可以通過研究益生素、植物提取物等多個領域,從而達到真正能夠解決耐藥性的治療效果。
總結與展望
總之,對臨床細菌抗藥性的檢測和研究工作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這不僅要求各領域之間的相互合作,更要求臨床醫學工作者在用藥時遵循科學合理的原則,從而在源頭上杜絕耐藥菌的產生和擴散。
【參考文獻】
[1]胡付品,朱德妹等.2013年中國CHINET細菌耐藥性監測[J]. 中國感染與化療雜志,2014,05:365-374.
[2]趙明秋,沈海燕等.細菌耐藥性產生的原因、機制及防治措施[J]. 中國畜牧獸醫,2011,05:177-181.
[3]吳聰明,陳杖榴.細菌耐藥性擴散的機制[J].動物醫學進展,2003,04:6-11.
[4]葉賀佳,葉萬樹,黃東璋.細菌耐藥性的產生機理及其控制對策[J].動物醫學進展,2005,10:33-38.
[5]金少鴻,馬越.國內細菌耐藥性監測及研究進展[J].中國新藥雜志,2005,03:265-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