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菊花
摘要:目的 觀察探討子宮背帶式縫合術在剖宮產產后出血治療中的應用療效。方法 選取本院在2011年2月~2015年2月接收的56例剖宮產產后出血的患者,將所有患者按照隨機分組的原則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28例,為對照組患者使用紗布填塞宮腔結合動脈結扎的方法進行治療,為觀察組患者使用子宮背帶式縫合術的方法進行治療,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手術花費時間、手術中的出血量以及手術后相應的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 兩組患者經過各自相應的治療方法后,觀察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情況明顯比對照組低(P<0.05);且觀察組患者的手術花費時間以及術中出血量明顯比對照組少(P<0.05)。結論 對剖宮產產后出血患者應用子宮背帶式縫合術進行治療,能夠提高患者的臨床效果,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縮短手術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量,安全有效,保證了患者的生存質量,在臨床中值得廣泛應用。
關鍵詞:剖宮產;產后出血;臨床分析
產后出血指胎兒娩出后24 h內失血量超過500 ml,為分娩期的相關并發癥之一,是導致產婦產后死亡的主要因素,其發病率占分娩總數的2%~3%[1]。而剖宮產術中出血則是常見的并發癥,在產后出血中占70%~80%。如不及時有效地采取處理措施,可能造成孕產婦死亡等嚴重后果。目前傳統的降低產后出血的手段主要包括采用子宮按摩以及縮宮藥物等,但是經常會失敗[2]。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在2011年2月~2015年2月接收的56例剖宮產產后出血的患者,將所有患者按照隨機分組的原則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28例。全部患者的年齡在23~41歲,平均年齡(32.9±3.5)歲,患者的孕周在38~41 w,平均孕周(39.6±2.0)w,孕次在1~5次。包括初產婦21例,經產婦35例。剖宮產指征包括胎盤異常16例、瘢痕子宮13例、巨大兒11例、妊娠高血壓綜合征6例、雙胞胎妊娠5例、羊水過少3例、臍帶繞頸2例。所有孕婦都進行剖宮產手術,且在新生兒出生后立刻出現大出血癥狀。兩組患者在年齡、孕周、生產次數、發病原因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1.2.1為對照組患者使用紗布填塞宮腔結合動脈結扎的方法進行治療,具體措施:對患者的子宮進行按摩,然后對其兩側的子宮動脈、髂內動脈進行結扎術。把準備好的無菌紗布填充到患者的子宮內,上面一端從患者的子宮最底部開始用紗布填充,依次往下進行,另一端則從患者的陰道最上邊開始用紗布填充,依次往上進行,最后交匯于患者的子宮切口處,并把多出來的紗布剪掉,最后進行縫合。要格外注意的是,在填充紗布的時候要緊湊、均勻,手術后24 h從陰道處將紗布取出,并進行細菌培養[3]。
1.2.2為觀察組患者使用子宮背帶式縫合術的方法進行治療,具體措施:把患者的子宮托出腹腔,雙手加壓按摩觀察出血控制情況,若加壓出血減少,則可采用此術。具體做法:采用1-0號可吸收縫線70 mm圓針從子宮切口右下緣下方約3 cm處進針,貫穿子宮下段全層,在切口左上緣上方約3 cm處穿出。將縫線拉至宮底距右宮角約3 cm處,穿過子宮底部漿膜層,出針后在子宮右后壁與前壁相同水平部位進針,穿過宮腔后水平出針至子宮左后壁。擠壓宮體同時,緩慢拉緊縫線的兩端后打結5次。觀察10~20 min,確認子宮色澤轉為紅潤,收縮變硬,陰道流血漸止,生命體征平穩,方可關腹[4]。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兩組患者手術時間及產后出血量的比較 觀察組平均手術時間48.58 min,對照組平均手術時間60.63 min;觀察組產后平均出血量662.71 ml,對照組產后平均出血量1098.63 ml,兩組對比在手術時間、產后出血量方面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比較 觀察組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術后并發癥2例(4.17%)明顯低于對照組8例(16.67%),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產后出血是指胎兒娩出后24 h內出血量超過500 ml,80%發生在產后2 h內。剖宮產產后出血的主要原因為子宮收縮乏力,多由于巨大兒、多胎妊娠、羊水過多、瘢痕子宮等原因造成子宮肌纖維過度伸展、子宮對縮宮素不敏感而引發。如大出血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則需行子宮全切除。
傳統的方法是采用宮紗填塞,但是該方法亦容易引起患者感染,而且止血效果不佳,甚至會出現宮腔內仍然流血而陰道不出現流血的現象[5]。而實施子宮動脈及髂內動脈結扎進行止血的臨床有效率極低,而且該手術創傷面極大,對醫生的手術技能要求極高,不適合臨床大量推廣使用。子宮切除術是治療剖宮產后出血的最佳方法,切除子宮破壞了患者的盆腔結構,是產婦失去了生育能力。
子宮背帶式縫合術是一種新的外科手術控制產后出血的縫合方法,其原理為機械性縱向擠壓子宮平滑肌使子宮壁的弓狀血管有效地被擠壓,血流明顯減少;刺激子宮收縮而進一步壓迫血竇,使血竇關閉而持續止血[6]。尤適用于剖宮產術中經一般處理無效的宮縮乏力性產后出血,可避免子宮切除,保留生育能力,是近年來使用的一種處理產后出血的新方法。子宮背帶式縫合術與其它止血方法比較,具有操作簡單、手術時間短、止血迅速可靠、損傷小、恢復快、副反應小及保留子宮等優點[7]。
綜上所述,對剖宮產產后出血患者應用子宮背帶式縫合術進行治療,能夠提高患者的臨床效果,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安全有效,在臨床中值得廣泛應用。
參考文獻:
[1]李英娟,林亞梅.剖宮產產后出血相關因素探討[J].中華現代臨床醫學雜志,2011,9(9).
[2]趙潤青.背帶式縫合技術解決剖宮產術中大出血的體會[J].醫藥論壇雜志,2011,32(6):102-103.
[3]王哲爾.子宮背帶式縫合術用于剖宮產術中宮縮乏力性出血[J].中國鄉村醫藥雜志,2011,18(6):36-37.
[4]李高珍.背帶式縫合術在剖宮產術中大出血的應用[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0,23(3):318-319.
[5]邢榮麗,黃燕萍.子宮背帶式縫合術治療剖宮產術中難治性產后出血的臨床研究[J].中國醫藥導報,2010,6(30):55-56.
[6]邢海燕.B-Lynch縫合術在剖宮產術中產后出血的應用[J].中國婦幼保健,2008,23(19):2723-2724.
[7]戴鐘英.孕產婦死亡與產后出血的現狀[J].實用婦產科雜志,2009,19(5):257-258.
編輯/翟辰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