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陽
【摘要】選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腦卒中后抑郁患者。平均年齡(65±6.3)歲,其中男50例,女50例,所有病例均經頭顱MRI檢查證實,符合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會議診斷標準及《中國精神疾病分類方案與診斷標準》第3版(CCMD3)抑郁癥診斷標準。隨機分為治療組50例和對照組50例。兩組均給予腦卒中規范治療,對照組僅給予基礎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帕羅西汀治療。治療前及治療后4、6w分別予進行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評分。結果治療4、6w后治療組HAMD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 【關鍵詞】帕羅西汀;卒中后抑郁;療效;觀察,藥物安全性 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depression,PSD),是卒中后常見并發癥之一,其臨床表現與原發性抑郁相似,以心境低落、興趣下降為主要特征還伴有思維遲緩、睡眠障礙、無價值感、負罪感甚至自殺傾向等。研究[1]顯示,PSD在腦卒中后6、12、24和36個月的發生率分別為43%、36%、24%和18%,且其高峰期一般為腦卒中后3~6個月。PSD患者與未發生抑郁的腦卒中患者相比其功能恢復更差并且在卒中后的前10年內死亡率是未抑郁患者的3.4倍[2]。目前主流的治療藥物為選擇性5一羥色胺(5一HT)再攝取抑制劑(SSRls)。本研究探討帕羅西汀對卒中后抑郁治療效果及安全性。使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對患者抑郁癥狀變化情況進行評估。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50例腦卒中后抑郁患者。均經過頭顱MRI檢查證實.符合中華醫學會全國第六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修訂的診斷標準.同時符合“中國神精疾病分類方案與診斷標準(CCMD一Ⅱ一R)”關于抑郁癥狀標準[3]。年齡50~80(65±6.3)歲。患者均為缺血性卒中病例。隨機分為治療組50例和對照組50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兩組均給予抗血小板聚集、降脂穩定斑塊,改善腦循環,改善腦代謝,控制危險因素,康復訓練等治療。治療組在上述治療的基礎上增加帕羅西?。ㄙ悩诽?中美天津史克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批號:11110998;12041033;12100237;13100270)20mg/d,晨整片頓服,連服6w。對照組僅予基礎治療。 1.3療效評價標準 對兩組患者分別于治療前、治療后2、4、6w予HAMD評定抑郁程度??挂钟舣熜гu定標準:(1)治愈:對于減分率≥75%,進步:減分率≥40%,無效:減分率<4O,總有效率包括痊愈及進步[4]。(2)副作用評估:在治療前及服藥6周末分別進行血常規、尿常規、肝腎功能及凝血功能。 1.4統計學處理 數據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X±s,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例(百分率)表示,行x2檢驗。P<0.05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治療前后HAMD評分比較兩組HAMD評分較前均有所改善,但治療組較前改善明顯(P<0.01)。詳見表1。 2.2兩者療效比較兩組病例治療后 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5),說明治療組轉歸優于對照組。詳見表2。 2.3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 兩組前后檢查血常規、尿常規、肝腎功能及凝血功能均無明顯異常.治療過程中治療組出現5例口干癥狀,未予處理后癥狀自行緩解。 3討論 腦卒中后抑郁是腦卒中后常見并發癥之一,可加重患者痛苦,導致患者主動康復意志減弱,從而延誤康復最佳時機,神經功能缺損恢復時間延長、生活質量下降,因此早期治療尤為重要。目前對卒中后抑郁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PET)研究表明,腦卒中后抑郁狀態患者去甲腎上腺素和5一羥色胺代謝水平降低,提示腦卒中后抑郁可能與去甲腎上腺素能和5一羥色胺能神經元及其通路受損有關使其遞質合水平顯著降低而誘發抑郁。帕羅西汀的化學名稱為哌啶鹽酸鹽。是SSRIs類抗抑郁藥.是強效、高選擇性的5一HT再攝取抑制劑.可使突觸間隙中5一HT濃度升高。增強中樞5一HT能神經功能.達到緩解抑郁癥狀的治療效果[5]。本研究中治療組HAMD評分。治療前為28.74±4.76,治療2w后為 20.38±2.68, 治療4w后18.53±1.89,治療6w后為15±1.36.治療前后及予對照組同期比較均有顯著性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兩組治療6w后總體有效率差異亦顯著,均有統計學意義。治療期間檢查患者血常規、尿常規、肝。腎功能及凝血功能均無明顯異常.僅有個別患者出現口于癥狀,未予處理,患者癥狀自動緩解,并未影響到治療效果。綜上所述:帕羅西汀對卒中后抑郁有良好的治療效果,未見明顯并發癥,安全可靠.可以用于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Verdelho A;Henon H;Lebert F;Pasquier F;Leys D Depressive symptoms after stroke and relationship with dementia: A three-year follow-up study.[外文期刊] 2004(6) [2]陳青.趙家軍.正常體重代謝性肥胖研究進展[J3].醫學與哲學:臨床決策論壇版.2008,29(12):14—17. [3]張明圓.精神科評定量表手冊[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12l—126.197—202. [4]賈奎,張子祥.解郁丸聯合鹽酸帕羅西汀片治療卒中后抑郁癥加例.醫藥導報,2013,32(4):49l一493. [5]童曉欣,童萼塘.抗抑郁藥歷史與研究進展[j].醫藥導報,2009,28(2):135一1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