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冉 吳錚錚 張旭 盛秋榮 李建新
【摘要】目的:觀察護理風險管理對冠心病介入治療患者手術潛在性傷害及滿意度的影響。方法:選取本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接診的行冠心病介入治療的患者100例,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各50例。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給予護理風險管理,對比兩組患者在護理過程中意外事故的發生幾率及患者對服務的滿意程度。結果:觀察組意外事故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且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程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對比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事實護理風險管理可以提高護理工作人員的風險意識,積極尋找護理安全隱患,同時提出有效的解決措施,減少風險的發生,保證冠心病介入手術的安全開展。
【關鍵詞】護理風險管理;冠心病;介入治療;滿意度
護理風險管理是護理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品質護理的基本要求[1]。護理是連續的工作過程,它的工作內容貫穿到整個臨床治療中,每個環節上的失誤都會直接或間接的損害患者的生命健康及安全,同樣,醫務工作人員也需要承擔因此帶來的經濟及法律風險[2]。在護理工作中,有時很多看似簡單的操作都伴隨一定的風險,包括技術風險、人身風險、經濟風險等[3]。為探討護理風險管理在冠心病介入治療手術中的應用效果,本文選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行冠心病介入術的患者100例,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行冠心病介入治療的患者100例作為本次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各50例。觀察組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齡25~75歲,平均年齡(57.5±3.7)歲;對照組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齡24~75歲,平均年齡(57.1±3.6)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觀察組患者給予護理風險管理:①術前管理:護理人員應對患者實施術前健康宣教,并未患者介紹手術的過程以及主治醫師的技術水平,使患者得到安全感,保證患者情緒的穩定。指導患者進行平臥時深呼吸-屏氣-用力咳嗽,較快手術中機體排泄造影劑的速度,同時告知患者如何在床上進行排尿。手術當日給予患者備皮、泛影葡胺皮試、佩戴腕帶以及做好安全交接。②術中管理:要求護理人員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協助主刀醫師順利完成手術,在手術過程中應密切關注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情況,發現異常后及時告知醫師并立即采取措施。③術后護理:手術結束后應先將患者置于CCY病房,對其進行常規心電監護,觀察患者的心電示波、生命體征等,指導患者飲用1000ml~2000ml的水,同時觀察患者是否出現不良反應。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
1.3觀察指標 調查兩組患者在圍術期期間發生的護理意外事故,通過調查問卷的方式了解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程度。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系統軟件統計分析資料;其中計量資料用(x±s)表示,并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X2檢驗;P<0.05表示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護理意外事故發生率 觀察組意外事故發生率為6%,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2%,對比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2.2兩組患者的滿意度 觀察組患者滿意度為%,明顯高于對照組的%,對比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3.討論
冠心病介入治療具有創傷小、安全性高的特點,但是并不意味這手術毫無風險[4]。患者在手術結束后會出現尿潴留、皮下血腫、迷走神經反射、造影劑相關腎病等并發癥,若處理不當嚴重影響患者的術后恢復情況。醫療風險管理專家認為,臨床上任何的活動都與風險或效益有直接關系[5]。因此,降低護理工作中認為的危險因素,是保證護理服務質量的重要任務。護理人員應規范操作技能,熟練掌握各種護理方法及注意事項,認真排查護理工作中存在的危險因素,同時積極采取措施進行預防,將風險降至最低。在本次調查研究中可以看出,實施護理風險管理后,觀察組患者圍術期護理風險意外事故明顯低于對照組,且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程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對比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證明了實施風險管理可提高醫護工作人員的風險意識,減少事故的發生。
【參考文獻】
[1]護理風險管理對冠心病介入治療患者手術潛在性傷害及滿意度的影響[C].//2015臨床急重癥經驗交流第二次高峰論壇.2015:1-1.
[2]陶寶英,朱紫英.護理風險管理在門診高危患者就診中的應用[J].護士進修雜志,2014,(23):2149-2151.
[3]戚妙芬,周穎.護理風險管理在急診患者安全管理中的實施效果評價[J].護士進修雜志,2014,(3):223-224.
[4]劉金榮.護理風險管理在神經內科病房中的應用評價[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5,(z2):213-214.
[5]余新穎,馬琳.護理風險管理在急診科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12):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