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峻暉 盧建平
【摘要】目的:探討齲齒的發病原因和預防策略 方法:選取于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于我院接受齲齒檢查的70例患者,隨機分為定期檢查組(對照組)與預防策略組(實驗組),對比兩組兒童的齲齒發生情況 結果:實驗組的齲齒發生率顯著優于對照組,且患者的齲齒發生率均隨著年齡的增加而上升結論:齲齒發病與不健康的用牙習慣有直接聯系,養成科學的口腔衛生習慣能夠顯著降低齲齒的發病率。
【關鍵詞】齲齒;預防策略
齲齒會造成牙槽骨或頜骨炎癥,若患者未能及時治療,很可能導致牙齒完全喪失,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1]。我院在長期臨床實踐中發現,采取積極的預防措施能夠有效降低齲齒發生率,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選取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于我院接受齲齒檢查的70例患者作為臨床觀察對象,隨機分為定期檢查組(對照組)35例與預防策略組(實驗組)35例。對照組中,男性患者10例,女性患者7例,患者年齡5-62歲,平均年齡(46.3±3.4)歲。實驗組中,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5例,患者年齡5-64歲,平均年齡(45.7±2.9)歲。所有患者均確診為齲齒。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方面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向所有患者發放我院自制的齲齒調查問卷,問卷內容包括刷牙、漱口的頻率、時間、飲食習慣等,分析齲齒發病的主要原因。醫護人員囑咐對照組患者定期接受檢查,給予實驗組預防保健策略干預,具體內容包括:
健康教育知識宣講:醫護人員對患者詳細介紹齲齒的相關知識,如發病原因、注意事項等,并耐心、細致地回答患者突出的問題,使他們對齲齒有深入、系統的了解,提高治療依從度。同時向患者發放口腔保健的相關資料,如手冊、DVD等,使他們能夠隨時進行復習。
口腔健康教育:(1)兒童及青少年患者:第一,指導其以正確的姿勢刷牙。家長通過口頭描述、現場演示等方法進行教育,并要求患兒回應。若發現患兒的刷牙方法出現錯誤,應及時進行糾正,防止患兒養成不良的刷牙習慣,導致牙齦損傷或牙齒清洗不徹底[2]。第二,家長應采取多種方式鼓勵、監督患兒堅每日早晚刷牙,飯后漱口,并身體力行為患兒樹立良好榜樣。告誡患兒盡可能地少吃或者不吃零食,多吃富含鈣、鋅、維生素B、維生素C的食物,養成少吃多餐的飲食習慣。第三,囑咐患兒家長定期帶小兒接受詳細檢查。若發現齲齒,應結合患兒具體病情與身體條件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2)成年患者:在對患者進行常規的口腔衛生指導外,囑咐患者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包括少吃辛辣、煎炸等刺激性食物,加強鍛煉,戒煙戒酒。
收集資料:患者取坐姿,由我院經驗豐富的預防保健醫生按照統一檢查程度,采用平面口腔鏡對患兒牙齒進行仔細檢查,檢查前確保環境內光照充足。若發現疑似病變部位,采用5號探診進一步檢查,并詢問患者病變部位是否出現疼痛、敏感等癥狀。
1.3觀察指標
治療結束后,對兩組患者的齲齒發生情況進行對比。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5軟件系統進行分析,所有計量資料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率的比較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實驗組患者的齲齒發生率為37.14%,對照組患者的齲齒發生率為65.71%,實驗組的齲齒發生情況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的齲齒發生率均隨著年齡的增加而上升,各個年齡段齲齒發生率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3討論
不同年齡段患者誘發齲齒的因素各有特點:兒童、青少年患者:(1)細菌。附著在牙齒表面或窩溝的細菌使牙齒釉質表面出現脫鈣、溶解等現象;(2)飲食。首先,牙齒表面的殘存細菌能夠從未清理干凈的食物中攝入生存必須的能量。其次,若患兒鈣、磷、維生素B1、維生素D等營養元素攝入量不足,會降低牙齒的抗齲性;(3)牙齒結構。在兒童發育過程中,牙齒藥棉容易出現窩溝深窩溝內容易滯留細胞和食物殘屑,若未能得到及時有效地清理,極易誘發齲齒。成年患者:(1)飲食。近年來,社會生活環境與過去相比有顯著改善,粗纖維食品逐漸遠離我國家庭的餐桌。粗纖維食物在飲食結構中的比例下降,使現代人在飲食過程中的牙齒的摩擦頻率大幅減少,為細菌的滋生、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條件;(2)牙齒清潔方式。相關資料統計表明,約有九成現代人的刷牙方法錯誤,不僅未能有效清潔牙齒,甚至造成牙齦等部位損傷[3];(3)生活壓力。焦慮、煩躁、不安等負性情緒造成機體免疫力下降,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齲齒發病率。老年患者:(1)食物嵌塞。牙齦萎縮、牙骨質暴露、義齒與基牙間隙擴大等容易造成食物嵌塞,使細菌能夠附著于牙根等。同時由于附著位置特殊,進一步增加了口腔清潔的難度。(2)唾液分泌量下降。唾液能夠對牙齒起到緩沖、洗滌、抗菌等作用,但由于口腔器官組織或其他因素,造成唾液分泌量減少,使口腔內的環境發生改變。
生活中預防齲齒應當注意以下幾點:(1)提高口腔健康意識,自覺養成勤漱口、勤刷牙的口腔衛生習慣;(2)睡前不吃零食;(4)少吃或不吃糖分含量價高的食物;(3)增加每日豆腐、羊肉、牛奶、西紅柿等富含維生素、鈣質、無機鹽食物的攝入量;(4)加強身體鍛煉,保持良好心態,定期接受口腔健康檢查,12歲以上人群應盡量保持每年檢查一次。
【參考文獻】
[1]王秋偉,徐威,劉英群,劉美娜. 兒童青少年肥胖與齲齒關系的探討[J]. 哈爾濱醫科大學學報,2011,03:261-265.
[2]杭慶華. 小兒齲齒相關風險因素回歸分析及預防保健[J]. 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2015,08:1330-1332.
[3]姚杰,王鵬來,劉宗響,韓愛軍,韓建國. 徐州市1523名小學生齲齒流行病學調查[J]. 中國校醫,2012,03:18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