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楊 王超
【摘要】采用文獻資料法,從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理論,足球走進校園的可能性,足球走進校園存在的問題,足球進入校園的發展趨勢等角度綜合研究校園足球的發展對中國足球的影響。另一方面,足球進入校園是后背人才培養重心戰略轉移的制度創新,更是有利于振興我國的足球事業,使我國足球運動得到充分的普及與規模不斷擴大。而且依托學校,使普及與提高并重,構建以教育系統為主渠道的足球后背人才培養體系。本研究有一定的實踐意義和理論意義。實踐意義:有利于中國足球真正實現管辦分離,有利于開拓我國學校的多元化,有利于發展足球相關領域的信息產業等作用。理論意義:通過對足球走進校園如何振興中國足球的研究,為如何提高中國足球水平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為有關部門日后制定、實施提高中國足球水平的相關政策提供相應的理論與決策參考。
【關鍵詞】中國足球;校園足球;足球;振興足球
一、足球走進校園的時代意義
2009年,我國啟動校園足球計劃,讓足球走進校園,國家體育總局和教育部聯合下發《關于開展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活動的通知》及實施方案,旨在增加足球后備人才儲備、推廣足球文化,以達到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的目標。于是校園足球肩負著促進我國足球發展和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雙重任務。
1.有利于增強學生體質。從國家體育總局和教育部2009年4月14日聯合下發的《關于開展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活動的通知》到2013年2月18日聯合下發《關于加強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工作的意見》,不難看出國家對校園足球的重視。其推行背景就是在我國青少年體質的一些重要指標20多年連續下降的情況下進行的,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我國青少年的體質和體能,培養學生的拼搏意識和團隊協作精神。足球訓練和比賽中有利于球員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堅強的意志、溝通交流、團隊協作、責任心、決策能力(管理者)、以及塑造學生強健的體魄等。
2.有利于突破我國的足球困境,培養青少年足球后備人才。足球運動作為世界第一運動,時至今日,其在全世界發展早已經超越了單純的競賽性和競技性,足球運動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也體現了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長期以來,由于金牌戰略和功利化的發展使青少年足球后備人才培養體系建設陷入停滯,各職業俱樂部為了成績片面強調運動員的競技能力,忽視青少運動員的文化知識學習和全面的素質教育培養,這些情況進一步加劇了中國足球落后的局面。國務院劉延東同志在中國足球工作座談會中強調:“這個論斷至今仍然對我們中國足球界乃至整個體育系統、教育系統都有著很強的指導意義。從娃娃抓起,搞好青少年校園足球活動,這是提高我國足球水平的基礎性工作”。而校園足球是我國足球困境突破與希望所在。2009年全國校園足球計劃的啟動與實施,成為我國足球困境的突破與希望。
二、足球走進校園存在的現實問題
1.中小學對足球運動認識差距。校園足球活動開展率與各地經濟發展差異等條件以及學校、家長、青少年學生等受眾認識的有關。足球運動是一項存在一定強度身體對抗的運動項目,學校和家長擔心學生的學習受到了影響。另外,開展校園足球活動的出發點是重在培養足球后備人才還是讓足球成為學生的一種鍛煉方式上仍然存在爭議。認識上的種種不同就會帶來行動的顯著差異。許多學校為了保障升學率不惜砍掉了或挪用、擠占本就不多的體育活動時間。這種情況就造成了校園活動處在只做表面文章的尷尬境地。
2.資金投入不足。為了啟動和發展校園足球,個政府主導部門也加大了資金投入的力度,國家體育總局每年從體彩公益金中劃撥的活動經費對于我國龐大的人口基數來說,只能是起到引導、資助、獎勵、保障的基本作用。足球場地建設的投入是現今校園足球活動最為突出的問題。面對這么樣的資金缺口,僅僅依靠國家體育總局和中國足協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各省市,社會各界的支持與合作才能保證校園足球活動才能長久的開展下去。
3.政策保障不足。雖然近些年出臺了一些有關校園足球的政策文件,但有的政策并未落實和缺少政策規定的實際問題仍然困擾著校園足球活動。既然足球進入校園的發起者是國家體育總局和教育部,那么活動的宣傳推廣的責任也需要地方體育局和教育局聯手承擔,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兩個獨立部門的協同共走機制尚未完全建立。當前教育部門仍然是校園足球的主管部門。各省、市的教育局仍然起主導作用,體育部門只是對活動本身做到業務指導。如果不理順各方面關系,校園足球的長遠發展很難得到有效的保障。
4.基層教練員數量下降且水平不高。由于歷史客觀原因,以及資金和師資力量的限制,長期以來中國足協的教練員崗位培訓的制度存在問題,這就造成了基層教練員水平參差不齊的情況的出現。由于基層教練員的工資待遇較低且數量嚴重不足,專業程度不高,有經驗的教練員都不愿干,這樣的問題有嚴重影響到足球進入校園的可持續發展,這也是足球進入校園的推廣上在一定程度上出現了困難。
5.關注度有待提高。中國足球水平長期在較低層次徘徊的問題是一個社會問題,社會問題的解決往往需要社會各方面力量一起動員參與才能解決的。青少年足球運動員極度匱乏的問題不僅只是體育、教育兩部門的問題,不可能僅有這兩個部門的參與就能解決,雖然在談到中國足球的解決方法時,幾乎所有人都能認識到后備人才培養對提高國家隊的水平和成績的意義,但社會各方對校園足球活動的關注度尚低。因此只有讓青少年校園足球活動融入整個社會發展之中去,才能使其與青少年學生和普通大眾的生活相融洽,這也正是讓足球走進校園的重要目標之一。
三、校園足球發展定位
1.學生體質:校園足球的根本目標。國家大力推行校園足球計劃,進行大量的投資其基本目的在于提高我國青少年體質,希望我國青少年的身心得到健康發展。運動量要科學合理,組織形式靈活多變,讓學生的身心在愉悅中得到發展。
2.自身足球文化發展:校園足球的方向。隨著我國校園足球的發展,不少校園足球布點校的足球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足球文化已成為這些學校文化的特色。足球文化的形成與發展對校園足球的長期發展極為有利,同時對終身進行足球活動奠定了一定基礎,對于我國足球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具有一定作用。
3.理念體系;校園足球發展的支撐。校園足球的發展理念要在頂層設計。從國家層面設計我國校園足球發展的理念體系,如在教練員的培訓中,要幫助教練員樹立正確的足球訓練、足球指導、足球比賽等方面的理念。唯有在此基礎上我國校園足球才能得到良好開展,可以說足球教練的理念應是校園足球理念的核心理念。校園足球理念應是一個理念體系,應涵蓋不同層次和多維度,最終形成校園足球的理念體系,以支撐校園足球的長期發展。
4.制度:校園足球發展的保障。全國校園足球活動的開展是一項巨大工程,要想保障我國校園足球的發展,必須設立專業組織機構、建立制度、搭建比賽體系等。沒有健全的制度,校園足球就不能得到很好的發展和推廣。例如,學校建立科學的教師工作考核制度,對足球教師付出的勞動能給予適當的報酬和承認。
四、足球進入校園是振興中國足球有效方法
以科學發展觀統領中國足球振興發展的全局,加快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促進中國足球全面振興。以改革開放為動力,轉變發展觀念,增強發展活力。學校足球是振興中國足球的突破口,可以加快解決當前和今后足球發展的難點問題和瓶頸問題。校園足球是青少年足球后備人才培養的載體,也是足球培養的必由之路,足球人才的培養脫離了校園這一載體便失去了發展的基本需要。校園足球推廣的必然就是順應了足球發展規律和青少年身心發展規律,是振興中國足球可行途徑。
五、總結
1.青少年后備力量的培養是振興中國足球必由之路,是國足球諸多落后因素中的重要因素,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
2.青少年開始系統訓練的年齡以7一8歲為宜。這樣能充分利用少年在13歲以前的身體發展敏感期進行針對性訓練,給兒童少年打一堅實的技術基礎。
3.改善訓練基本條件,從教練員的培養使用到場地器材、文化學習的保障,從訓練指導思想到水平評價系統,都必須創造出有利于青少年健康、優質、高速發展的培養環境,從根本保障后備力量培養的正常進行。
4.評價青少年訓練水平應從根本上改變認識,不能以比賽成績好壞來衡量,而應以隊員其備的技戰術的全面性,身體素質的發展性,臨場意識的應變性等多方面進行綜合評價。此評價系統應成為當前急需完成的足球科研工作。
【參考文獻】
[1]陳軍,李獻青.我國校園足球發展的時代意義和戰略構想[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4(7):81-85
[2]李吉慈.振興中國足球的思考—淺談青少年足球后備力量的培養[J].山西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學報,1995,1:41-43
[6]周冰,劉明勝.當前中國足球主要問題及振興策略[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3,32(1):10-11
作者簡介:王楊,1989.3女,漢族,籍貫: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碩士研究生,武漢體育學院,體能訓練理論與方法。
王超,1993.9男,漢族,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碩士研究生,武漢體育學院運動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