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言與思維緊密相關(guān)、相互影響。翻譯既是一種語言活動也是一種思維活動。漢英兩種語言差異的原因可追溯至兩個民族思維方式上的差異。本文擬對漢英思維方式進行比較,揭示思維方式的差異對翻譯的影響,以期為翻譯提供新思路,提高翻譯的質(zhì)量。
【關(guān)鍵詞】思維方式;翻譯;影響
一、引言
“語言作為表達和交流思想的最主要的工具,它的發(fā)展和使用都受制于思維。語言從屬于思維,是思維的外衣。漢英思維的差異必然影響著漢英雙語的存在”(傅敬民,2000:8)。翻譯既是一種語言轉(zhuǎn)換活動,也是一種思維轉(zhuǎn)換活動。漢英兩個民族不同的思維方式導(dǎo)致漢英兩種語言存在較大的差異,因此,認識漢英思維差異有助于減少翻譯過程中英式漢語或中式英語的出現(xiàn)。
二、漢英思維方式的差異及其對翻譯的影響
各民族語言都體現(xiàn)著該語言民族的思維特征,漢英兩種語言也不例外。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漢英兩種民族的思維方式進行比較,并分析其對翻譯的影響,以期為翻譯提供新思路,提高翻譯的質(zhì)量。
1.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
漢語重具體思維、形象思維,英語重抽象思維、邏輯思維。張愛琳(2002:83)認為漢民族注重直觀感受,而英民族則傾向于分析世界。因此,英民族習(xí)慣使用抽象名詞來指代具體的事物,而漢民族習(xí)慣使用具體形象的詞來指代抽象的事物。
(一)He has surfaced with less visibility in the policy decisions.
在決策過程中,他已經(jīng)不那么拋頭露面了。
(二)望梅止渴
Console oneself with false hopes.
例(1)中的抽象名詞“visibility”在漢語中找不到相應(yīng)的抽象名詞加以表達,但漢語中的具體詞“拋頭露面”卻能夠很好地反映出原文含義。例(2)中的“望梅止渴”若照字面翻譯,則英語讀者勢必讀來將一頭霧水,因此應(yīng)進行具體與抽象的轉(zhuǎn)化。
2.綜合性思維與分析性思維
漢英思維方式的差異還體現(xiàn)為:漢民族重綜合性思維,英民族重分析性思維。陳定安(1998:37-38)認為:西方人重形式論證,崇尚個體思維,重分析;漢民族重悟性,重整體抽象,重綜合。這在語言上反映為:首先,漢語慣用概括詞匯,而英語喜歡用具體詞匯。其次,漢民族的綜合性思維使其在思維上以整體為優(yōu)先,而英民族的分析性思維則使其以部分為優(yōu)先。如在時間上漢民族以年、月、日為先后順序,英民族則相反。再次,漢民族的思維特點導(dǎo)致漢語重意合,不拘泥于語法形式。而英民族的思維特點則導(dǎo)致英語重形合,更加注重語法規(guī)范。
(一)進一步深化國有企業(yè)改革。
Reform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will be deepened.
(二)反對一切形式的霸權(quán)主義和強權(quán)政治。
We oppose hegemonism and power politics of all forms.
例(1)和例(2)都是漢語中典型的“無主句”,在翻譯過程中,須注意調(diào)整句式或補充邏輯主語。
3.主體思維與客體思維
漢民族重視人倫,思維往往指向自身,是一種本體性思維(連淑能,2002:41)。西方人重視自然客體,思維的目標往往指向外界。劉宓慶(2006:498)指出“漢語注重主體性敘述,英語兼顧主體性與客體性描述,傾向于客體性描述”。因此中國人通常習(xí)慣于以人為中心來思考一切事物,強調(diào)人的作用,如:“American education owes a great debt to Thomas Jefferson”譯成漢語時改以人為中心來表述:“托馬斯·杰佛遜對美國的教育事業(yè)作出了巨大貢獻”。這種思維差異還表現(xiàn)為英語中存在大量的被動句和非人稱主語句,漢語則不喜被動句。
(一)Fuel is used by modern industry.
現(xiàn)代工業(yè)耗用燃料。
(二)It took me months to fulfill the task.
我花了幾個月才完成任務(wù)。
(三)Horror oppressed her.
她感到驚恐不安。
例(1)為英語被動句,宜譯成漢語的主動句較為地道,而例(2)是英語中的非人稱主語句,例(3)則以物作主語,在翻譯時都應(yīng)進行相應(yīng)的思維轉(zhuǎn)換。
三、結(jié)語
綜上所述,漢民族的思維方式屬于形象、綜合、主體思維,而英民族則為抽象、分析、客體思維。思維是翻譯活動的基礎(chǔ)。若想進行漢英翻譯,除了通曉漢英兩種語言外,還須了解漢英思維的差異及其對翻譯的影響,才能排除本族語思維方式的干擾,提高譯文的質(zhì)量。
【參考文獻】
[1]陳定安.英漢比較與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8
[2]傅敬民.翻譯研究的思維視角[J].上海科技翻譯,2000(1):8
[3]劉宓慶.新編漢英對比與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6
[4]連淑能.論中西思維方式[J].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2002(2):40-46
[5]張愛琳.論英漢思維方式差異[J].重慶大學(xué)學(xué)報,2002,8(5):83
作者簡介:許嘉琪,青島科技大學(xué)翻譯碩士研究生在讀。